韓曉艷
(江蘇省南通市韜奮小學,江蘇南通 226300)
我們學校地處鄉村,硬件設施配備相對比較薄弱,缺少豐富的實驗器材,實驗教學的開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不同的土壤,還有家中的各色農業用品,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科學資源。新課標要求小學科學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各種小學科學課程實驗資源,它可以讓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地結合,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多樣的鄉村資源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對科學的感性認知,大大調動了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學校地處魚米之鄉的蘇北鄉村,環境優美,田野廣袤蒼茫,河道縱橫交織,土壤、河水隨處可取;四季的物候變化多端,各種自然現象,如云、雨、霧、雪、冰、霜等等,司空見慣;鳥兒種類繁多,如戴勝、麻雀、燕子、喜鵲、烏鶇;各種昆蟲更是數不勝數,在田間、樹林里、小河邊,經常是蟲鳥齊鳴,雀飛魚躍。這些都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研究素材,是教室里的各種標本、模型以及課件演示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實驗,使學生能切實學到活生生的科學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教學《養蠶》這一單元時,老師讓學生回家和爺爺奶奶一道養蠶。學生興趣盎然,從買回蠶卵開始,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自家的蠶室里的蠶匾上觀察,并進行記錄。大約8-10天后,蟻蠶咬破卵殼孵化出來。大家非常興奮,興趣高漲,課余時間都在討論自家養蠶的進度。很多學生都抽空陪家長采桑葉,喂蠶,收拾蠶匾,忙得不亦樂乎。看著蠶寶寶一天天長大,進食,蛻皮……孩子們都期盼著自家的蠶能快點上山,吐絲,結繭。在經歷40多天的長期跟蹤觀察后,許多孩子家里的蠶陸陸續續結成了一個個又大又圓的繭,他們挑選一兩個帶到學校里來,一起抽絲,親眼看到蠶絲拉得好長好長。通過長期的觀察、實踐、學習,學生了解了蠶的生長周期,知道了有關蠶的養殖技術,也培養了動手實踐的能力,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對周圍的事物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再如學習《地球上的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關于水污染的第一手資料,教師在課余時間帶領他們深入大自然,觀察學校旁邊的人工運河、魚塘、海港,或是被浮藻侵占,或是被化學肥料侵蝕,再取樣進行分析。學生親眼看到一些被污染的水流,了解造成本地水污染的不同原因,探討如何改變目前的污染狀況,怎樣從生活中做起,節約每一滴水。
生活即教育,利用校園外廣闊的自然空間,帶領學生深入探究,使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理論聯系實踐,讓科學知識為生活服務。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關于生命科學這一領域,要求“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栽種盆栽植物等活動,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配合《植物的一生》的單元教學,老師帶領學生在學校閑置的空地上開辟了種植園,種植蔬果和花卉。每個班的種植項目各不相同,有番茄、黃瓜、扁豆等蔬菜,也有鳳仙花、三葉草、風鈴花等各色花卉。在種植過程中,學生松土、播種、蓋土、澆水等,對自己親手播種下去的植物呵護有加,并積極向家長請教、上互聯網查詢,學習對應植物的生長特性及種植注意事項。孩子們在種植園地里,親身經歷了植物的播種及成長,觀察到了植物生長的細微變化,知道了植物的生長與水、陽光、空氣、濕度、肥料的密切聯系。在種植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剛出的苗容易發霉,有些植物的葉片有被昆蟲啃食的痕跡,這也讓他們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與動物以及微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他們開始探索,用什么樣的殺蟲劑能既殺滅蟲害又環保,并動手制作了大蒜液、大蔥液、辣椒液等環保殺蟲劑。從播種到開花結果,孩子們的經歷有成功也有暫時的失敗。經過多次的反復實踐,他們對自己所種植的植物的生長有了充分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術。
種植園的開辟為學生的科學學習帶來了一系列的便利,孩子們的學習不再是望梅止渴。在“植物的莖”這一部分,老師帶領他們來到種植園觀察不同莖的生長方式,蠶豆的莖直立生長,稱為直立莖;扁豆的莖細長而柔軟,不能直立,必須依靠木條支架纏繞著向上生長,稱為纏繞莖;而草莓的莖比較柔弱,平臥匍匐在地面上蔓延生長,稱為匍匐莖。學生在觀察中對莖的不同生長方式有了自己的親身感知,也知道了植物不同生長方式的原因。蘭本達曾說:“親身經歷是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孩子們有經歷的、融入性的學習帶給他們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這也是觀看視頻材料或是閱讀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校為科學課的教學配備了一些實驗器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感覺,要把一堂科學上好,僅僅靠實驗室中有限的器材是無法滿足課堂教學需要的。怎么辦?新課標指出:“學生身邊易獲取、成本低的材料是科學探究的首選工具。”所以,作為科學教師,要關注和重視孩子們在生活中感興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他們身邊選擇易于獲得的和有價值的物品,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材料。把閑置的物品搬上科學課的舞臺,讓它們在科學課堂上也能助一臂之力。
鄉村孩子的家庭中各種器具用品資源豐富。如農作時的鋤頭、小鍬、鐮刀、尼龍繩等,家中用的水勺、鏟刀、湯匙、篩子等。這些平時看來不起眼的物品,恰恰是我們科學課的座上賓。學生可以向家長尋求幫助,就地取材。
在學習《常見材料》一課時,雖然課本上有插圖,但這只是隔靴搔癢。師生分工合作,從家中帶來棉花、蠶絲、小木塊、煤塊、黃沙、小鐵鍋、塑料杯等,在課堂上進行觀察、交流,與這些材料“親密”接觸,學生獲得了觀察的第一手資料,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了充分的認識。在學習不同的紡織材料時,老師帶來了的確良、條洗紗、老棉布等布料,讓學生一一比較各種面料的結實程度、燃燒后的氣味以及吸水性,這些材料的提供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他們認識到,紡織材料歷久彌新,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優化,向著更舒適更方便的方向發展。在研究金屬時,老師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材料,鐵釘、水泥釘、粗銅絲,用來比較不同金屬的硬度;銅勺、密胺勺、不銹鋼勺,用來比較金屬和其他物質的導熱性能。
科學課的課程資源豐富多樣,絕不能僅僅局限在櫥窗里的瓶瓶罐罐。作為科學老師,我們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勤于思索的大腦,利用鄉村自然環境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身邊的可用素材,尋找可以為科學所用的實驗資源,變“廢”為寶,變“熟視無睹”為“另眼相待”。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勇于探究的科學學習能力,也為鄉村小學開辟教學新思路更好地開展實驗教學奠定了基礎。
[1]盛鵠梅.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概念的建立與發展[J].教書育人,2014(18).
[2]顧湘紅.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學子:理論版,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