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聚,張金聚
(1.費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山東臨沂 273400;2.費縣費城街道初級中學,山東臨沂 273400)
初中化學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芻議
王光聚1,張金聚2
(1.費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山東臨沂 273400;2.費縣費城街道初級中學,山東臨沂 273400)
科學探究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能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中或從化學問題的實際情境中,發現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但不少學生對于科學探究類試題,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教學中通過學科科學探究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化學;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將科學探究作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當前,教學研究的重心正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都出現了探究題,且分值所占比重比較大,但不少同學對于科學探究類試題,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實際上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可以說并不難解。本文結合典型探究實例,談一談如何通過化學探究題的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案例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無色酚酞變紅。氫氧化鈉溶液中哪種粒子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請你設計實驗驗證。(答出實驗的設計方案、現象及結論)
(師投影出示問題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之后做出猜想)
猜想: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分子(H2O)、鈉離子(Na+)、氫氧根離子(OH-)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
師:請同學們設計實驗驗證哪一個猜想正確,合作討論后,讓小組代表說出該組設計的實驗方案。
(組內同學積極討論、記錄)
生:我們組的設計方案為:分別取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于試管中,分別向其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發現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都能使無色酚酞變紅,分析可得出氫氧根離子使無色酚酞變紅的結論。
師:請大家討論后,確定這個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并對該實驗方案提出意見。
(訓練學生的評價能力,開闊其對問題的思維空間)
【分析】上述探究題是讓學生思考溶液中哪種粒子起了作用。解此類題應設計用含有上述溶液中某一種粒子的溶液分別實驗,或設計實驗排除某些粒子的干擾,無現象的否定,有現象的肯定,方能得出正確結論。
生:這個方案可行,因為溶液中含有相同的氫氧根離子。
生:該組的答案不夠嚴謹,因為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中除了含有相同的氫氧根離子外,還含有相同的水分子,無色酚酞變紅不一定是氫氧根離子的作用。
(同學們討論后同意第三個同學的意見)師:大家對該組的實驗方案有沒有改進?
生:取少量的水于試管中,向其滴加少量的無色酚酞溶液,與以上兩支試管一起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氫氧根離子使無色酚酞變紅的結論。
師:其他組還有別的實驗方案嗎?
生:我們的實驗方案是分別取水、氯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三種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發現盛水和盛氯化鈉溶液的試管滴加無色酚酞溶液后,無色酚酞沒有變紅,而盛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滴加無色酚酞溶液后,無色酚酞變紅,這就證明氫氧根離子使無色酚酞變紅。
師:該組的同學在逐一排除了鈉離子、水分子的可能性后,確定出氫氧根離子使無色酚酞變紅的結論。這個方案設計方案很嚴密,結論正確。
生:因為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鈉離子、氫氧根離子和水分子三種粒子。我們組的設計方案為:取氫氧化鈉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鹽酸,也可以證明氫氧根離子使無色酚酞變紅。
(學生討論后,認為此方案可行)
師:該組同學的實驗方案利用了化學反應中粒子的變化進行探究,從問題的另一個角度考慮,使問題的解決更簡單,想法新穎且結論正確。其他同學應該像該組同學這樣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點評】同一個實驗,可能有多種方案,但不同的方案所需要的原料、儀器、所采取的步驟以及生成物等均有所不同。在設計實驗方案時,應從多方面分析、比較,設計出最佳方案。
【案例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鋇(BaCO3)、碳酸鈉(Na2CO3)、硫酸鈉(Na2SO4)、硫酸銅(CuSO4)和氯化鋇(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此,某化學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設: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種物質組成。
實驗探究:
步驟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的水溶解后過濾,得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
步驟2:取少量由步驟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無色氣體產生。
結論: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沒有_,說明假設不成立,步驟1得到的沉淀是_,白色粉末的組成可能是__。
(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回答不完整)
【分析】這是一道推斷探究題,考察了幾種鹽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上述幾種物質都是白色固體,而碳酸鋇難溶于水,硫酸銅溶于水,溶液呈藍色;碳酸鈉、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會產生白色沉淀,由步驟2可知步驟1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鋇和硫酸鋇的混合物,原白色粉末的組成可能有三種情況:Na2SO4、BaCl2、BaCO3;Na2SO4、BaCl2、Na2CO3;Na2SO4、BaCl2、BaCO3、Na2CO3。
由以上探究題的學習中看出:很多學生對探究題的分析不夠,猜想不合理,實驗設計不完整;回答問題的語言敘述不嚴謹,內容不全面;對所學知識掌握不牢,如對物質的顏色分辨不清,使推斷探究的思維受阻,對物質的性質掌握不牢,不能推斷出結論。
因此,解此類題要注意:認真讀題,審清題意,確立需探究的問題。提出猜想和假設,要依據題給信息,聯系已有經驗和知識,有理有據地提出。在假設(或猜想)的基礎上,合理應用知識與技能、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思路與方法制訂研究計劃,并進行觀察與記錄、收集證據,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等得到了培養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小組生生互動進行得很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總結方法,效果較好。
在對探究題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化學學習材料中的創新因素,設計情景交融、新穎多變的課堂模式,利用所學知識,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興趣,讓其身心愉悅地投入學習和創新探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施展才華,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每位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對同一問題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問題達成共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等多種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既要看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的參與程度并依此分享探究經驗,激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增強學生的自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提高其創新能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余軍民.化學實驗考查內容的變化趨勢分析及教學啟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5).
[3] 王秀玲.有效探究教學三要素的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4(10).
[4] 肖中榮.談化學核心素養支實驗探究精神的塑造[J].
1.王光聚,1967年生,男,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初中化學教研員,初中教研室主任,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
2.張金聚,1973年生,男,山東省費縣費城街道初級中學化學教研組組長,中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