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中學,江蘇蘇州 215217)
解決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學生“開口難”的途徑研究
唐修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中學,江蘇蘇州 215217)
本文作者通過對學生的“開口難”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學生、家庭、教師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農村初中學生語文課堂“開口難”現象產生的原因,通過自己的潛心研究與積極實踐,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初中語文課堂;開口難;解決
“開口難”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提問閉口不答,或不能夠主動或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口語表達能力或口語交流能力較差。學生被動應付的表達和交流也屬于“開口難”。
初中語文教學較普遍存在著忽視學生口語表達的現象,而農村初中的學生“開口難”現象更為突出。語文教學“重文輕語”,重讀寫而忽視聽說現象由來已久,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教學板塊都是為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打基礎。但是,關于語言表達的教學呢?少之又少。
其實,口語表達和口語交際是一種雙方互動的動態發展的語言實踐。它是初中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口語表達和交際的內容角度來看,新課標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是語文的基本素養之一。它要求能夠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同時應鼓勵和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表達的獨特體驗。從口語表達和交流的方式來看,新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針對性地研究、分析和改變這種不良現象。近幾年,筆者持續關注和研究這一現象,立足于筆者的教學和交流的實踐,從學生、家庭、教師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農村初中學生語文課堂“開口難”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首先明確,農村初中是指坐落于農村或社區(非城鎮)的初級中學。農村初中學生“開口難”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但是主要不外乎三個因素,即學生、家庭、教師 (學校)。
初中生13至16歲左右,處于少年期,有些心理學家把這一年齡段稱為“危機期”或“心理斷乳期”,意謂在這一時期,他們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獨立追求的傾向。同樣,農村的初中生具有少年期的這些共性,除此之外,他們還具有自身的獨特個性。相對于城鎮,由于農村地域相對偏僻,經濟不發達,教育文化氛圍不濃,同時絕大多數農村家長對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原因都直接影響農村學生的身心成長。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多數農村的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較獨特的個性,比如個人的行為習慣較差(包括學習習慣),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性格大多較內斂,不愛表現,不敢或不善于表達、交流等。正由于這些心理和性格的客觀存在,在語文課堂中,他們的學習十分地被動,往往表現為靜靜地聽老師講課,靜靜地思考,靜靜地記筆記等。所以,農村初中生的特有心理和性格的影響是導致學生“開口難”的一種重要的內在原因。
農村初中生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學生的教育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大多數的農村家庭都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一是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比較傳統或簡單,甚至是大大落后,這也導致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或者是不得法,或者是誤導孩子。在每學期的家長會中,家長提到最多的是“我們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或者是“你們老師說的話,他(她)還能聽一聽”。
二是現在蘇州的絕大多數農村家庭都是雙職工,上班是早出晚歸,下班是做家務或休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時間較少。這樣,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的重任多數壓在爺爺奶奶們的身上。爺爺奶奶們的教育基本是寵愛勝過教育,過于重視孩子的物質需求,往往忽視孩子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隔代之間的真正交流同樣是少之又少。這一系列問題最終使很多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的性格和習慣,其中在公共場合(特別是課堂)不敢或不善于表達交流這一現象尤其突出。因此農村初中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是導致初中生課堂“開口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學生“開口難”現象的出現除了有其自身及家庭原因的影響之外,還有來自學校教師教育教學的影響。
相對于城市的語文教師,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平時的學習、教育培訓和課堂展示交流的機會較少,受新課程理念的影響較小,也較慢,因而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還比較傳統。它主要表現為:教育教學理念是維護“師道尊嚴”;常規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教學方式較傳統、簡單(多數課堂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師道尊嚴”使得老師放不下架子,難以與學生形成平等交流,課堂氛圍較沉悶,師生關系較疏遠;“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夠突出,主動性受到抑制,學生自主表達和交流的積極性較差;“教學方式較傳統”又使學生感到課堂單調乏味,激發不起他們表達和交流的興趣。
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也直接導致學生“開口難”現象的出現。
雖然,農村初中生語文課堂“開口難”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學生個人原因、家庭原因和教師自身原因,但是,它作為一種教育不良現象,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應該有義務積極地承擔解決這一問題的重任。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筆者初步探尋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幾個有效途徑,主要從學生、家長和自身兩方面著手。
習慣決定成功,農村語文課堂學生“開口難”的最明顯之處是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習慣上,所以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語文教師,特別是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師,首先,一定要積極指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更好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農村語文課堂學生“開口難”的根源還是由農村初中學生特有的心理、性格及其產生的原因造成的,我們在較準確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之后,一方面教師要利用一些機會,正確地、耐心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每個學校配備的心理咨詢老師要科學有效地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同時,這兩項工作都需要長時間地、有一定周期地、科學有序地進行,這樣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
在前文中提到:大部分家長教育方法、想法比較傳統或簡單,甚至是大大落后,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家長會和家訪的機會,建議或指導家長如何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通過循序漸進地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而逐步影響孩子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的改變。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幸好,目前家訪這種教育形式在許多學校開展得很好,不管是家長到學校家訪,還是老師到學生家家訪,我們都可以把重點放在家長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上,這種春風化雨式的做法,可能比我們通常把家訪的重點直接放在學生的身上效果更好。
再者,幾乎每一個學校每學期都會召開一兩次家長會,很多學校或班主任也把匯報學生成績或近期在學校的表現作為重點,或許他們認為這樣最直接,效果也最好。其實,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甚至是無效的,治不了標,也治不了本。因為學生出現這些情形,很多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誤導,同時這種做法與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抵觸的。所以,筆者認為:家長會更應該是家長了解、學習和提高的交流會。圍繞這一點,學校可以邀請有豐富或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的專家、家長和老師給家長普及或建議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經驗,并安排一定的座談會,讓大家共同交流、討論,共同關注家庭教育問題,共同提高,從而逐步根除“開口難”滋生的土壤。
在解決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學生“開口難”的過程中,農村初中教師自身的轉變顯得尤其重要,筆者認為,教師的轉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轉變;二是教育方式的轉變。
(1)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教育行為和方式,因而要想轉變自身的教育行為和方式,必須先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筆者認為,農村初中很多老師教育理念比較傳統,不能夠與時俱進。
初中教師要改變“師道尊嚴”的潛意識,變得親近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師道”的“尊嚴”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激,而不是教師自身的強加和維護,教師只有真正地放下高高在上的位置,才能走進學生中間,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才能和學生形成真實而深入的交流,只有學生親近你、信賴你,你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感激和敬佩。這一點十分重要,只有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有可能主動參與課堂,樂于參與課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真正成為“發言人”。
(2)教育方式的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式的隱形影響,而教育方式是對學生真真切切的顯性影響。現在的青少年對于穩扎穩打的傳統式課堂,顯得既不適應,也不喜歡,更不愿開口說話,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教育方式的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對課堂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顯而易見的。
筆者認為,首先,教師要改變“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和方式豐富起來,粉筆、投影、PPT、網絡等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從多角度來調動學生的手、心和腦,進而調動眼、口、耳,從而激發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積極參與的心理。
其次,教師課堂組織學習的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標要求:教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可以借助課堂組織學習的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來實現。教師課堂組織學習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從空間角度來說,可以是教室、閱覽室、網絡教室等校內外很多場所;從教的策略來說,可以是講授、提問、答疑、專題等。同樣,學生的學習方式應更加豐富多樣。方式既可以是自主、合作、探究,又可以是質疑、辯論、演講、調查等。通過教師自身教學的轉變以及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豐富,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課堂學習既有趣,又有用。這樣,教師可利用課堂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吸引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敢于和樂于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愿意與同學、老師分享思考時的困惑和驚喜,從而讓“開口難”逃離農村初中語文課堂。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開口難”現象由來已久,其產生的原因也多種多樣。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以上所述,還有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說”的能力,教師要給予學生的回答積極有效的評點,教師的提問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等等。以上只是筆者的想法和實踐,由于個人原因,難以做到深刻性和系統化,如有不足,希望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全國統一(聯合)考試大綱及指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唐修才,1979年生,男,江蘇射陽人,現同里中學教師,中學一級,區教科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