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和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江蘇南京 210000)
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劉永和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江蘇南京 210000)
二十多年前,《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對中小學教育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要求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此前,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那么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究竟是什么關系呢?本文梳理了素質教育的“源”與“流”,說明了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以及怎樣通過核心素養的教育推進素質教育。
核心素養;素質教育;新階段
素質教育,我們說了幾十年,做了數十載;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理想,是理想的教育。然而,總覺素質教育得像一朵美麗的云,一直漂浮在教育的天空,似乎與教育若即若離。而今天,我們找到了素質教育的“根”: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該說,核心素養是具有當下時代特征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仔細理一理,素質教育的發展脈絡清晰,而且,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時至今日,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廣大中小學開始狠抓課堂,積極應對高考。“應試”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精準,教師與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逐步偏離了教育的方向。因此,反對片面應試的呼聲越來越高。
素質教育最早正式提出,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其中指出:“中小學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綱要》給素質教育劃定了四大內容,即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內容相對具體實在,方便操作。
《綱要》頒布之后,“理念要更新,教育要轉軌”的口號廣為流傳,深入人心。但是,因為“轉軌”語義不明,難以理解,難以流傳,于是有“好事者”仿照“應試教育”的構詞方式造一個“素質教育”出來。“素質教育”就是這樣開始與“應試教育”結下了“梁子”,而它們卻并不在一個層面:“應試教育”是從手段與方法層面說的,而“素質教育”是從內容與目標層面說的。
“素質教育”一經出現,很快就成為一個教育熱詞。從各級教育行政到各地基層學校,從教育研究者到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受到廣泛關注,出現了許多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素質教育的具體內涵從“四大素質”變成了“四有”,并且出現了一個重點: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重點確實重要,但是,沒有了具體內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缺少了載體,落實起來就困難。因而,許多學校的創新教育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成為空洞、玄乎的教育;而“實踐能力”培養,在中小學原本就因為難以考核而成為實施的難點,也因為各種考試而被嚴重擠壓變形。
《決定》頒布以來,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迅速推開,特別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固然重要,關涉科技的進步與民族的復興,但是,教育也不能唯“創新”是論,唯“實踐”是舉,教育人逐漸發現素質教育的“重點”有個嚴重缺陷,其中缺少政治方向和道德約束。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又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之前,又給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加上了“社會責任感”,素質教育又有了明確的思想道德的內容。
核心素養為了做實“立德樹人”。2013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針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讓素質教育具有了明確的方向,“立德”是首要任務,“樹人”是根本目的。那么,怎樣“立德”,立什么德;怎樣“樹人”,樹什么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明了方向。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了推進“素質教育”。2016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為素質教育的推進找到了立足點,細化了“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
核心素養為了深化教育改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發展必須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三維目標”的綜合表現。明確核心素養,一方面可以改變一切以應試為轉移的傾向,另一方面可以學校的教與學明確發展方向,激勵教師與學生不斷朝著這一目標努力,為素質教育找到了落腳點,也就是找到了素質教育的“根”。
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借助課程。核心素養的提出,把素質教育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核心素養的落實,還需要落在基層學校,落在課堂內外,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需要站在立德樹人、素質教育的高度,理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用以指導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指導校本課程的建設,指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而最為重要的是改造我們的課堂,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核心素養教育的主陣地。
核心素養的落地還要創新平臺。核心素養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靜止的,核心素養教育與諸多教育血脈相連,需要借助各種教育平臺。日前,筆者看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王定華司長在《中國教育報》上的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新的突破口》,感觸頗深。核心素養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特征,也是素質教育的深刻詮釋與具體寫照。
作為一個長期在基礎教育戰線工作的,幾乎走過了基礎教育的每一個領域的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研究者,我親歷了素質教育的發展過程,甚至體驗過素質教育的一路艱辛。我覺得,素質教育應該回歸,應該“回家”,而這個“家”就是“國民素質”,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就教育而言,只有我們的教育理論自信了,我們的教育才能自信,我們的民族教育才能自信,而這正是當下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
[1] 左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走向核心素養為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6,(02):39-46.
[2] “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 教育研究,2006,(02):3-10.
劉永和,1956年生,男,江蘇南京人,原南京市教科所所長,現南京教研室調研員,南京師范大學教師學院碩士生導師,南京市政府兼職督學,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