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江蘇南通 226014)
寫字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其源遠流長的內涵與核心價值孕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201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正式提出在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寫字教育”就此拉開帷幕,拾級而上。
郭沫若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范,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睂懽纸逃e足輕重,課程是核心。這里的課程不單指狹義上的學科,它涵蓋文化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隱性課程等多方面。
“常型課”就是我們日常實施的,一般類型的“家常課”。如一位老師教學“廣字頭”,她從設置情境,復習“廣字頭”出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歸納寫好“廣字頭”的方法,再通過欣賞、游戲、辨析、討論,學寫“廣字頭”的字,可謂是層層遞進,扎實有效。學生能從這樣的課堂上觸摸到學習寫字的本質。
“異型課”是指我們不常進行的,更多是由教者個人自編材料,自創方法,因而極具個性特征的課,是對“常型課”的一種改造與重構。一位老師執教《心畫》一課,由“一筆一畫”起,帶著學生“用心看”,看外形、位置、筆畫和結構;接著帶學生“用心悟”,悟字形、位置、筆畫、結構,最后指導學生“用心寫”。
活動課程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杜威稱之為“經驗課程”。它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壁壘,打通了課堂與自然、社會、生活之間的通道,重視學生通過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我們在五年級開展主題活動——“我與書法有個約會”,活動跨度一周,通過參觀博物院的“書畫藝術展”、聽專家講“感悟書法”、編印《行書入門》的校本教材、舉辦學生書法作品展、制作軟筆硬筆的書法小報、表彰“書法之星”等活動,孩子們增長了見識,其態度、能力、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培養。
1968年,美國學者杰克遜在《教育生活》一書中首次將非正式的文化傳遞稱為“隱性課程”,由此,課程中便出現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再后來,道德教育中也就自然出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之分。寫字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寫字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上,要關注寫字的過程與方法,更要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才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寫字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皶ㄋ囆g節”“書法社團”“筆會”“個人書畫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開展以及“說文寫字”微信專欄等,為學生搭建學習、成長的平臺,其為“顯”。努力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寫字”,書畫長廊的布局、班級書法角的設立、優秀作品進櫥窗、紅領巾電視臺的宣傳等,把校園變成書法藝術的殿堂,讓學生呼吸墨香,感受書香,喚醒他們內心的共鳴,其為“隱”。從“人能寫字”的顯性呈現形態上升為“字能寫人”的隱性狀態,“顯”與“隱”相輔相成,滋養身心,潤澤校園。
都說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寫字又何嘗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課堂上,我們總想著要給孩子帶得走的東西,就要找準教學的生長點,習得知識,滋生智慧,這樣的課堂,才會具有強烈的意識。
但凡學書者皆會選擇一種固定的入門模式,那就是用格寫字。“格者,度量也?!睂τ谛W生而言,“格”更是他們學習寫字的依附,字格提供了具象的“參照”與“定位”,成為寫字時不可或缺的坐標。從最早歐陽詢創制的“九宮格”,到后人不斷改進后出現并沿用至今的田字格和米字格,這兩種簡明實用的大眾化字格,易于學生的臨摹。1992年,書法家啟功先生從漢字的“黃金分割律”著手,研制出了“黃金格”,也稱“井字格”。2012年,書法家鄭祖玉先生運用數學中的坐標原理,汲取了“田字格”和“黃金格”的優點,探索出了“坐標定位格”?!皾h字書寫用格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事實也證明,在小學階段,用好“格”在寫字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低年級我們倡導從一筆一畫開始用好“米字格”,中年級我們繼續在間架結構中用好“田字格”,高年級我們堅持以建構字形為目的用好“方格”,從精確參照到量化直觀,再到整體優化,讓學生在每一天的親身參與中,學會從“細處”入手,用格定位,用格習字。
練字本身是一項枯燥的活動。寫字課難上,學習寫字耗時又費力,加之小學階段的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腕骨尚未完全固化,連續的書寫給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困難,教學中,給予他們一次次有趣的經歷就顯得尤為重要。一位老師在教學“撇”時,首先巧妙地設置了“小男孩拾貝殼”的線路情境,并由此情境制作了一張筆路圖,編了一首兒歌:“逆峰起筆向豎畫,頓筆轉鋒向左下,邊寫邊提送到尖,畫成一個大象牙?!被睘楹?,生動形象。在寫字教學上,頗有心得的朱志明老師創新出“寫字動畫”這一全新的模式,以好玩的動畫帶動筆順的演示,輔以口訣,新穎獨特,輕松地解決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再譬如:課堂上,講三國時鐘繇勤奮刻苦,創立楷書的故事,點燃孩子的躍躍欲試;課中,帶領學生一起來做做“寫字操”,活動活動手和肩;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寫字為主題的興趣小組活動、書法展示、寫字比賽等活動。寫字的學習,是創造性的,亦是個性化的,這樣一次次的“親密接觸”,一點點的“親身捕捉”,讓寫字的學習有溫度,有熱度。
開放鏈接,是借用資源系統的一種解決不同的相互操作,進行資源整合的方法。學校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如何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均等的寫字訓練,力爭讓每一堂課、每一次作業都能成為練習寫字的平臺呢?我們從單一的寫字教學向各科進行滲透,語文課責無旁貸,加強寫字的基礎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筆畫、筆順、結構,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數學課,指導學生掌握有關數字的知識,還要重視數字教學中的寫法指導;英語課,改變傳統的臨摹、抄寫模式,顛覆字母書寫的“千篇一律”,提供給學生多種不同的書寫體,讓學生“擇其美者而寫之”;思品課上,把書法家的故事、有關書法的典故細細道來,感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體會“與寫為伴且為樂”的雅趣。
小學階段,無論是讀書或是寫字,端正姿勢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存在的問題,協同體育老師進行健康坐姿、寫姿知識的傳授,糾正、訓練、養成良好的坐、寫的習慣;抓牢學科教學的主陣地,實現各學科在寫字教育中的輔助、延伸,增加厚度,拉寬廣度。
[1]劉霞.小學寫字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3,(0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