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姬
(徐州市永安街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徐州市永安街小學坐落于一條“博愛”小巷之中,據說在早年,這附近有一座大悲庵。當年北伐成功后,為了給這條街定個街名,便以庵喻大慈大悲之義,轉意為孫中山的博愛之說,從此它就有了“博愛街”之名。永安街小學雖然建校時間不長,但是在近40年的時間里,我們始終以“博愛”思想為辦學理念。
漢語詞典中“博愛”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第一層面是愛人,對全人類的廣泛的愛。這種愛是沒有私心的愛,是人人平等的愛。第二個層面是在愛人的基礎上,還包括愛集體、愛祖國、愛生命、愛人類的生存環境、愛大自然、愛人類的勞動創造、愛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因此對于教書育人的學校來說,我們把這兩個層面應用于師德的標準和德育的標準。
“拋私心,重平等”是學校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要求。
每天清晨,永安街小學的教師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校園的文化長廊,在黑板上鄭重地寫下四個字——“愛無止境”“心平氣和”“循循善誘”……這不是形式,不是炫耀,而是在每一個嶄新的早晨,我們對自己提出的目標。
每月第一周的全體教師例會上,我們都要樹立一位師德典型,有時他是自己掏錢為孩子購買獎品的張老師;有時,她是將留守兒童帶到家中補習的郭老師。這樣的例會,我們不下任務,不談成績,就是用師德的典范去溫暖人心。
學校將“博愛”滲透到教師管理的每個細微之處,領導用“大愛”去管理學校,教師用“大愛”去感染學生。
六年前,一張名為“幸福”的照片在網上被瘋狂轉載。照片上,一個小女孩坐在清潔工爺爺的腿上,爺孫倆頭對著頭,幸福地微笑著。這張照片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當年,照片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因為沒有本地房子和戶口上不了學。我校校長聽說此事后,二話沒說,接收了這名孩子。學校免去了她上學所有的費用,為她提供了上學所有的用品,有的老師還給孩子送來了新衣服。如今,這個叫張欣欣的“幸福女孩”在我校已經上六年級。在這六年中,她的每一位老師都給予了她無私的幫助。由于家里沒人輔導功課,班主任席老師幾乎每天都讓張欣欣在學校做完作業再回家,有時全校的燈都熄滅了,唯獨這一間教室明亮著,一個可敬的老師和一個幸福的女孩。
學校還有一個女生,無父無母,從小被寺廟收養,我校也破格錄取了她。學校的郭鳳麗老師從此就成了她的第二個母親,經常接她到自己的家里,輔導功課、做飯、洗衣……一轉眼,孩子也已經六年級了。郭老師表示,不管以后孩子在哪兒,她都會繼續撫養她。
隨著時間的積淀,這種“無私”已成為我校的主旋律,在這樣一個外來務工子女眾多的校園里,每一位老師都用自己的愛去悉心澆灌每一朵花,鑄就了大愛的師魂。
圍繞“博愛”思想,我校開展了以“小公民,大作為”為主題的少先隊專項課題。我們把孩子放到社會的角色中,以公民來定義,給予他們更高的“愛”的標準。在家中,孩子要孝順父母,做家庭“小幫手”;在班級中,孩子要學會相處做同學的貼心“小伙伴”,在獨處時能夠認清自我做自己的“小主人”。在思想上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道德的“小標兵”,還要學會愛護生命保護大自然,做環保的“小衛士”。幾年來,我們的課題研究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孩子們在體驗中了解了“博愛”的內涵,也感受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那份快樂。
三八節快要到了,大隊輔導員給每一位同學下發了一個“片約”——你有多久沒有和自己的媽媽來一個溫暖的抱抱了?在這個草長鶯飛的三月,快來和媽媽拍張親密自拍吧,愛要秀出來!
一時間,學校的郵箱里塞滿了濃濃的親情,各種擁抱、親吻、捶背、洗腳,百變的造型,相同的是母親和孩子們臉上幸福的笑容。
三八節那天,學校用大大的展板把每一位孩子的照片都展示出來,“你看,她笑得多開心”“你看,這個媽媽嘴巴張得好大!”孩子們擁在展板前,爭相評論。孩子們明白了,父母其實很容易滿足,愛,就是照片上嘴角上揚的角度。
2013年9月,坐落在徐州市珠山風景區的“徐州好人園”首次建成,首批11位“徐州好人”的雕塑進駐,成為我市又一名片。這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很好的陣地。可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往往只是走馬觀花,欣賞美景或許可以一帶而過,但是,要想讓實踐活動落到實處,深入人心,讓徐州好人的形象樹立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了解這11位好人的事跡。于是,我召集來學校演講社團的孩子,先來到好人園,每人選擇一位好人,自己作為他的代言人。我和孩子們上網查找資料,了解了每一位好人的實際,完成了11個好人的宣講稿。
10月份秋游的時候,我們的小導游們正式亮相了,他們用生動的語言和飽滿的精神再現了每一位好人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我校的孩子們在每一個雕塑前駐足,感受著家鄉好人的感人事跡。過往的很多游人也紛紛停下腳步。大家紛紛表示,經過學生們的講解,他們更清楚地了解了這些好人的事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有情有義徐州人的風采。
有了這次的成功,我們與風景管理處取得聯系,正式成立了“永安博愛宣講團”,每當節假日,我們的孩子就義務擔當起講解的任務,重陽節時,給爺爺奶奶們講解,助殘日時,我們為盲人服務。
為了推進課題的深入研究,給“小公民”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展示的舞臺,我們改革了學校的升旗儀式,將傳統的一人講、全校聽的升旗講話改變為每個中隊的微隊會展示。隊會主題可以結合適逢的節日和紀念日,也可以從“五小”主題中任選。幾年來,每個班級每學期都有一次上臺展示的機會,而全體少先隊員在每一周都得到一次“博愛”的洗禮。
一次次活動,一次次情感的升華,正因為堅持不懈努力,學校的德育工作向著更加常態化的良好發展態勢上一步步前進,不時閃現出驚喜的亮點。幾年來,我校涌現出百余名五好“小公民”,我校的“博愛宣講團”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紅領巾社團活動。我校的涂翠華校長作為師德模范被各兄弟學校邀請做事跡報告,多位老師被評為市、區師德先進。去年寒假,我校的張嘉輝同學幫助斷水的鄰居送水,其事跡爭相被媒體報道,被評為泉山好少年……
走出校門,“博愛”小巷經歷了百余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她仍以愛包容著每天匆匆的過往偶爾的水泄不通。永安街小學的校園就在這時而嘈雜時而安靜的小巷中日復一日地上演著與“博愛”有關的動人故事。教書、育人,這是幸福而又艱辛的工作,我們樂此不疲,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大寫的“愛”!
[1]李化樹,謝開勇,閔青春.論社會主義和諧德育工程建設[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90-93.
[2]顧勝和.創新德育工作機制 建設學生精神家園——撫州市“校家同創”德育工程的調查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0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