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培養“教育家”的路上
——專訪長沙市教科院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章勇
本刊記者 陳文靜
自2003年以來,我國政府就多次提出“教育家辦學”的重大命題,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家辦學”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如何培養出教育家型的校長?如何讓“好校長”帶動“好學?!保咳绾巫尳逃揖窀驳矫總€教育人的心底?為此,記者專訪了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章勇。
記者:您曾經是一名基層教師,又在好幾所學校的校長崗位上工作多年,現在還是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引領者,您認為什么樣的校長才是您心目中的好校長?
章勇:首先,我認為好校長都應該是教育家,更確切地說,好校長都應該是實踐型的教育家。我一直認為,校長的這一身份之所以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是由于他要懂教育、會教育??梢哉f,好的教育就是校長安身立命之根本。衡量一個好校長的標準,不應看他是不是一個社會活動家,而應看他是不是一個教育家。好校長若是失去了教育家這樣一個核心身份,就變成了無源之水。教育家,既是現代社會對校長提出的發展目標,也是時代賦予校長的神圣使命,更是作為一名好校長應該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校長這一職位,是教育事業中一個神圣的職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家辦學”的理念,要成為教育家,迫切需要校長的專業化發展,建設專業化的校長隊伍。作為21世紀的校長,不但要有著眼于世界發展大局、中國發展大局、教育發展大局的專業視野,更要把“教育家辦學”落實到校長對學校整體工作的主體責任之中。實踐證明,教育事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越是基層的、具體的教育事業,越要面臨各種困難、障礙、問題、挫折和磨難。
記者:“教育家辦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狀態。事實上,出教育家難是不爭的事實。
章勇: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孔子、朱熹、張伯苓、陶行知、夸美紐斯、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等。為什么現當代教育家卻鳳毛麟角呢?一是我們缺乏既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有付諸實踐的影響全局的教育家?,F在有兩種教育工作者:一種是教育工作實踐者,他們辛勤工作在第一線,但很少有理論的創新;另一種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參與教育實踐。這兩種人都有些“缺陷”而與教育家失之交臂。二是“應試教育”使我們對教育家的定位發生了偏移。三是我們還缺乏系統培養教育家的機制和“土壤”,許多優秀教師既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沒有輻射宣傳平臺,因而沒有從名師成長為教育家。
在教育跟著時代走的今天,我們倡導“讓懂教育的人來辦教育”,要重新認識教育家的標準:一要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孩子,一輩子獻身于教育事業,將教育視為畢生的事業;二要在工作中肯鉆研、敢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三要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被廣大教師所認可。
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已經成立12個年頭了。一路走來,這個聚集著長沙市小學教育管理精英的組織,人數在不斷增加,品質在不斷提升,培養和成就了一大批活躍在一線的名校長。究竟如何培養出湖南的教育家?我們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做法是:打造一個小學校長交流、研討、展示的平臺,推進長沙市小學辦學品質的提升,輻射引領區域化跨越式發展,培養扎根長沙本土、影響全省、全國知名的名校長,為湖南未來的教育家提供土壤、陽光和空氣,讓長沙市的小學校長們達到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記者:眾所周知,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一個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校長的教育思想決定一所學校的發展方向;校長的決策決定一所學校的前途命運;校長的人文情懷塑造一所學校的文化?!痹谌瞬鸥偁幵絹碓郊ち?、社會對教育期盼越來越高的今天,校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提升校長的專業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章勇:2013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首次從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要求三個層面系統構建了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發展的標準,明確規定了校長的六項職責。為此,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緊跟時代的腳步,圍繞《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從“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六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以年會和論壇的形式,以問題研究、前沿創新、專題探討、教學實驗為主要方法打造了一個校長交流平臺。如,2011的年會主題為“農村學校的文化立?!?,現場設在望城區高塘鎮實驗小學。學校從文化建設的角度探討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思路和特色,為長沙市的農村小學提供了一個文化興校的樣本。2012年的年會主題是“現代學??茖W管理與特色發展”,現場設在芙蓉區育才小學。麓谷中心小學、望月湖第一小學等來自長沙的幾所小學在會上展示了他們各具個性特征的校本管理經驗。2013年的常務理事會研討主題為“新學校文化建設的立意與創新”,交流的現場設在天心區青園中信小學,大家集體為新建小學的文化建設“號脈問診”……2016年的年會主題為“看見成長,看見遠方”,以砂子塘小學的校本特色課程——學科文化大講堂為案例,聚焦“課程開發與人的成長”,同時涉及課程改革、教研創新、核心素養等教育熱點問題,旨在進一步引導校長提高課程意識,推進課程改革,真正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負責,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負責。我們每組織一次這樣的交流活動,校長們都收獲不小。他們常常邊聽邊思考、邊看邊反思,每一次都是一場“頭腦風暴”。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們編寫了《好校長就是好學?!L沙市小學校長專業發展思與行》一書。該書圍繞《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長沙市小學教育管理者的思考與探索。該書結合管理者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用具體案列說明解決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并給出思考題或案例分析題,引導廣大教育管理者反思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我們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這幾年的成果展示。

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以問題研究、前沿創新、專題探討、教學實驗為主要方法打造了一個校長交流平臺。
記者:一個好校長在,學校辦得好;一個好校長離開了,學校就開始走下坡路,衰弱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章勇:我先來打一個比方,假如某些好校長是一棵“大樹”,學校老師們是樹下的“草”。當下,許多地方在培養教育家型校長的時候,過于注重教育家型校長、名校長的打造,讓各種資源為此傾斜,讓校長成為了學校的“獨木”。這樣的“好校長”,使得“樹”下的“草”無法生長。
事實上,好校長應該成為一支“火炬”,矗立于蒼天下,茫茫成為一景,成為一個有思想、能堅守、能變革,對多元文化能融入又超脫、善實踐的“教育家”——但這是從宏觀層面上來說的;在面對校園內的辦學實際時,校長這支“火炬”不只是自己發光,還要發熱溫暖他人,應在師生的美妙成長之中提升自己,為教師、學生的成長創造機會。就像當年蔡元培在北大當校長時兼收并蓄,有如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經亨頤先生當校長后,自己成了教育家,學校的教師都是大師,他們的名氣甚至比校長更大。
因此,看一位校長是不是教育家型校長,不僅僅看他自身,更要看他所在的學校,看他的學校是不是涌現了教育家型名師以及這些教育家型名師培養出了怎樣一批有情懷、有擔當、有創造的學生。
記者:猶如種子的生長需要適宜的陽光和雨露,教育家的成長同樣離不開環境的滋潤和支撐。您認為要培養出教育家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章勇:培養出教育家不是哪一家的事情,全社會要形成合力。一是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樊籠,改革評價機制。教育家成長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無論是辦學思想的形成,還是教育成就的創造,都是校長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的結果。因此,要改革校長評價制度,使之不僅能夠全面衡量校長的領導素養和辦學業績,而且能夠把校長從急功近利的辦學實踐中解放出來,引導校長圍繞教育的本真辦學。要通過評價,給校長營造一個生成教育思想、踐行辦學理念的廣闊空間,激勵校長不斷進取。二是要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落實校長辦學自主權,從制度層面確保學校自主辦學,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家型校長培養機制,建立教育家成長階梯制度,循序漸進。
總之,我們渴求更多教育家時,切不可揠苗助長。每個教育家的成長都需要一方真正屬于自己的水土,需要個性化發展。他們永遠不可能被模式化、批量化地“制造”出來。長沙市小學校長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將立足湖南省會城市長沙的特定區位優勢,探索出適合本土需求的路徑,著力養成教育家精神,形成丈量教育家型校長的本土尺度。我的想法是,即便短期內不能普遍實現“教育家辦學”,但至少要讓教育家精神根植到每個教育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