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是什么
楊晚云
一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十一學校,現場體驗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獨特性與實效性。校長李希貴談到:“我們為什么這樣去做一個學校,就是因為我們希望,在這樣一個校園里,聽到孩子們花開果樹的聲音。有些人要給教育下一個定義,我特別欣賞一個叫馬克思的教育家說的一句話,他說,教育就是一個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所以在我們的校園里,迷戀著孩子們成長,我們要把學校變成一個孩子們向往的新學校。”
在校園里,我看到了李校長親筆書寫的道歉信,全信內容如下:“親愛的同學們,因國際部大樓改建工程順延至明年暑期,原定2014年實事實辦之‘學生影院建設工程’作為改建工程的一部分順延至明年進行,為此我向全體同學道歉。李希貴2014年10月12日。”
跟十一學校的孩子交流,感覺到孩子們真的很快樂,他們臉上洋溢的笑意是真誠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校長,只有真心把孩子們放在心上,才敢于坦誠地向學生道歉。生活在時刻被校長放在心上的校園里,至少孩子們的內心是輕松的。愛的精髓,就是尊重。處處被尊重的成長環境,孩子們能不向往么?
二
周國平老師微博里有這樣一段話:“我認識一位校長,在當地最好的中學任職,這所學校考上北大、清華的很多,考北師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閉管理,兩周休息一天。在應試體制下,不這樣做,他的學校就會出局。他見我的第一面就說:周老師,我們這些人都是歷史的罪人。我們將來是要受歷史的審判的。”
高考的高壓,壓著校長,壓著教師,壓著孩子,也壓著家長。某重點高中某位女教師的皮膚很白很白,女性朋友問她的保養秘訣。她說:“教了一年高三,每天清早天不亮趕到學校,每天晚上至十點后才能回家,幾乎一年沒見過太陽,所以白了。”皮膚是蒼白的,回答卻有點滄桑。
前些日子,親赴滬浙感受他們的新高考改革。兩地的改革聚焦點是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與教學改革以增加選擇性為基本邏輯,以未來適應性為基本目標,以滿足個性化為基本要求,全方位地滿足學生的興趣特長發展,對每個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都有嚴格的學時規定;學校、社區對學生的真實表現進行客觀如實描述,而不能做任何評價,高校將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新生。
湖南的高考改革也指日可待,改革若能將頂層設計者的理念落到實處,孩子們既要分數,也要分數以外的體驗,或許能讓孩子們從題海戰術中有所解脫,而我們看到的,必將是孩子們更豐富的生活。
三
孩子備戰高考前,我看到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長丁偉寫的《美國女生給我的六個驚詫》一文,其中有個“驚詫”讓我很是驚詫。
作者說:“我看到美國女孩子的護照已經很破舊了,就很好奇地問:‘你走過了哪些國家?’美國女孩的回答讓我第三次被驚到了:‘這是我的第三本護照,大概走過了30多個國家。’看著我驚詫的表情,她解釋說:‘一般假期,我們學校都組織同學出去游學。這次是第一次到中國,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這四個城市是家長和老師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基本代表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時不由得發問:‘你們這樣周游世界,學習怎么辦?’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寒暑假幾乎都奔波在各培訓點啊。美國女孩看著我的孩子一臉羨慕地說:‘我們平時的學習任務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業量是5小時。’就這個‘5小時’把我丫頭給震住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保留自由活動的時間是學生智力生活豐富的首要條件。”我們的孩子從小一到高三,將踏踏實實地花費12年的光陰,記憶、背誦、做題。未來將要面對的是這樣的對手:重學習,更重實踐,有知識,更獨立。不一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不一樣的人才。教育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學生得到發展。我們的教育,要讓學生得到怎樣的發展?進題海,也要跳出題海進社會,才能讓孩子得到時代需要的發展。
四
去年秋,我有幸走進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參加了“中日‘變教為學’同課異構交流活動”。主辦方的教學理念是:讓每個學生都受到關注,讓每個學生都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知識呈現突出本質,滲透文化,實現關聯。
人生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了日本教師的授課。平心而論,日本教師的課堂遠不如我們的課熱鬧和出彩,但是,他們的優勢的確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教師團隊的合作精神,他們樸實的課堂風格,他們敢于直面問題的勇氣,都是我們所不及的。
案例一:團隊合作精神。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對稱》,執教者加藤伸秀,課堂上共有8個教師在行動:有人做課堂師生表現的記錄,有人拍攝現場照片,有人專門負責觀察師生表現,有人負責分發學生學習資料,有人負責收集課堂資料,有人負責搬桌凳,有人專門負責給學生遞話筒。整個團隊配合得非常默契,不用一句交流,全憑眼神和體態語完成。
案例二:樸實的課堂風格。一共聽了三位日本教師的課,兩節數學課,一節英語課。三節課共同的特點是:每節課教師事先都給學生準備了很多的資料;教學設計很傳統,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內容引入課題,然后教師一次次提出問題,一次次組織學生討論問題,一次次展示學生討論的答案,最后教師總結。課堂上教師語言不多,極少有表演色彩,但是喜歡不時地記錄學生的發言。
案例三:敢于直面自己的問題。無論是課堂中還是說課的時候,日本教師多次說:“我對中國的超市文化不太了解,講得不夠生動。”“我的教學經驗不足,對中國孩子的知識體系不太了解,交流活動靈活性欠缺。”“我在課堂中沒有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沒有發揮得更深遠。”
中國小學課堂的熱鬧已成特色,師生都積極表現固然有其優勢的一面,但過于浮躁、過于追求形式新穎。這樣的課堂往往難以讓學生靜心思考,思維的深度自然難以達到。想起了愛麗絲·門羅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虛假。”最打動人的是真實的力量。課堂教學,還原師生的真實表現,或許少了些華麗,必然會多些實效。日本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我們似乎有所觸動。
今天,我們怎么做教育?好的教育,應該對學生給予尊重,給予解放,給予磨礪;要分數,也要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始終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洞口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