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葆(武漢)
“十菜一湯”迎硯友(上)
◆王鴻葆(武漢)
金秋十月,天高氣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捧“十菜一湯”,恭迎硯友,一起來“聚‘硯文化’餐”吧。
尺寸:1、研盤直徑14.3厘米,通高3.3厘米。
2、磨石上窄下寬,高3厘米。
這是漢代研磨器(簡稱“研”), 應有研盤、磨石、上蓋組合而成。此研呈圓形三足式,有研盤和研石,研盤上有子母口,無蓋。
研盤和研子由青石制成,色青,質堅,二者經久研磨,研面極其光潔,且有亮光。
三足鼎立于地,均為熊的立體造像,其氣勢和憨態,自然生動,風格古樸。用刀粗獷、簡約,具“漢八刀”風韻。
堂面墨銹斑駁,氣息高古。土浸、土斑開門,為出土物,應是東漢時期以熊作裝飾的硯品。
熊,形體威猛,力大無窮,是勇士和力量的象征。將熊裝飾在硯上,是“大漢厷風” 在硯文化中的體現。
可惜,研蓋已軼,嘆為憾事。

漢·三熊足青石研

晉·三蹄足圓形陶硯
尺寸:徑14.3厘米,高3.2厘米
此硯得于南昌滕王閣古玩市場。
硯呈三足圓盤形,敞口弧唇,胎色青灰,仿漢代銅洗式樣塑制,上有三個不規則的支燒痕,燒造堅致適用。
因長埋地下,通體呈土黃色,叩之,磚瓦之音。
邊唇稍高,硯心上突,內有凹槽,用蓄墨汁,便于蘸墨潤筆??谘赝獗?,外壁較薄,飾有一道弦紋,充滿著生氣。
做工規整、勻稱,線條流暢、圓渾,外觀可人。
底塑三只蹄足,呈三等角鼎立于硯底,平穩凝重。三蹄足未作裝飾,淡雅清瘦,呈硯出晉人崇尚清淡的裝飾特征。
硯體上下土沁、銹斑,古氣盈盈,可知此系出土之物。
綜合分析,此硯是西晉時期的陶硯。那時,石硯很少,作畫、寫字的文人,幾乎都是用陶瓷硯研墨的。
尺寸:長16.5厘米,寬12.6厘米,通高11厘米
硯呈長方形臺座式,由一塊青石琢制而成。石色青灰,質理堅細。臺座為硯堂,平坦無池,額頭上高浮雕一三角形窠臼,和一只飛撲其上的蝙蝠。其雕刻粗獷簡約,形象生動,有靈氣。

南北朝·四足青石蝙蝠硯
底四角出足,四足之間以橋形相連。背部斧鑿粗率,刀痕交錯,如獸腹,如龜足,籠罩著古老神秘的色彩。
硯得于洛陽,當時,有人看假,說是“假東西” ;也有人看真,說是“東漢時的老古董”,硯上有蝙蝠,福從天上來。
綜合分析,傳世包漿、墨銹、舊氣明顯,應是南北朝時的制品。
可賞之處,是硯上的蝙蝠。制作者以奇妙的構思,美好的愿望,加之精妙的技藝,使這塊普通的石頭,變成了既有漢硯遺風又具南北朝石雕風格、外觀威武逼真的蝙幅,令人贊嘆。
尺寸:長10.9厘未,寬7.2厘米,高2.6厘米。
這是用白銀制作的一方硯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得于湖北武漢,為藏友江之悅先生惠讓。
回想當年得到這款硯時,江君一再相告:它是“漢代青銅墨斗硯”,后經人指點和鑒別,才知是唐代銀質箕形硯。
硯呈扁長形,圓首闊尾,前窄后寬,中間圓凹,束腰,前后兩端上翹,外表酷似農家常用的一種長形圓頭土箕。
堂與池相連,同在一個斜面上,硯堂略向前傾,墨池凹進成鳳池,下呈鵝腹之底。池底鼓出,與尾部梯形雙足鼎力落地,凝重多姿,形態優美,頗有氣勢。
硯壁甚薄,線條流暢,從硯心到硯背,處處是“圓”是“弧”, 無一折痕,富有韻味。
做工精細,里外光潔,不見捶打、焊接痕跡,體現了唐代工匠高超的制銀技藝。
土蝕、舊氣、古色特征明顯,擲地聞“卟嗒”之聲。
綜合分析,此硯極具富貴之氣,應是盛唐之物。
箕形硯,是唐代的基本硯式之一,其中以陶硯、瓷硯、澄泥硯較多,石硯較少。

唐·雙足箕形銀硯

唐·雙足箕形銀硯(反面)
由于,唐代的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朝廷的皇親國戚,都喜用金銀器具,銀質箕形硯也應運而生。雖然,銀硯堅滑不能發墨,但可以顯示其身份和地位。當時,銀價昂貴,擁有者不會是一般的文人,而是王公貴族,是他們的賞玩之物。
這方唐代箕形銀硯,問世已越千年,因存者極稀,而十分珍貴,它既豐富了硯林,又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唐代制銀工藝的高度成就,是研究唐代制硯和制銀工藝的可貴資料。
尺寸:長19厘米,寬10.5厘米,高5.6厘米。
此硯采用歙州龍尾山眉紋石制作。
石色青瑩,硯堂隱含黑色條狀眉紋,石質堅潤發黑,收藏界人士俗稱其為歙州龍尾山的“黑龍尾” 。
硯作鵝形,鵝呈回首、曲頸、盤臥之狀,鵝喙橫亙于墨池上邊,寓“保池護硯”之意。眼朝上看,神態平和安詳。
四邊側內斂,硯體上大下小,整個鵝身為硯堂,頸部深凹為墨池,底為變異抄手,其形體優美、圓活、雅致。
造型簡練,雕刻蒼潤,線條流暢,形態自然天成,硯友觀賞后,戲言贊為“黑天鵝”。
歙石是中國硯材中的名品,其石色青瑩,質理堅潤,發墨利毫,紋理品種繁多,有羅紋、眉子、金星、銀星、魚子等諸種。清代學者徐毅在《歙硯輯考》中說:“歙石以眉子為絕。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質瑩潤而紋理勻凈者為精絕。”可見這款“黑天鵝”就是此種絕好的石頭。
乍看,好似新硯。拿在手上,過細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敲一敲、聽一聽,見其有傳世包漿、古氣,局部有爆口和自然磨損痕跡,可知它是古代留傳下來的一款眉紋歙石鵝形硯。

宋·歙石鵝形硯
硯以鵝為裝飾,起于何時,尚待考,從存世的實物看,宋代就有了。宋代鵝形硯,典出“王羲之愛鵝”之故事,它意涵著對書圣王羲之的學習品格和精神的崇拜,同時又彰顯著宋代文人熱愛田園生活、崇尚大自然的完美情趣。
此款歙石鵝形硯,創意獨特,石美工精,集設計、石質、雕刻絕妙為一身,極具“南宋官硯”風韻,是宋代鵝硯中的優秀作品,也應是硯林中“文人硯”之佳作。
這方“大司農制石獅硯”,原為湖北藏家姚金星早年所藏。姚君買硯時,賣方說“是端石,是唐代大司農奉恩用的硯臺,是官硯”, 所以,一直寶藏著。后來想賣,請人估價,來人都認為:硯是老硯,款也是老款。但有兩處疑點,一是石質“不是端石,是紅絲硯”;二是硯主人“大司農官名不對”,此官,唐代叫“戶部”,主官叫“戶部尚書”。因此,這方官硯,沒人敢買。
1995年春,我有幸與姚君相識,得到此款銘文硯。
此硯用白石制成,長方形,長23.4厘米,寬16.6厘米,通高10厘米。
石色米白泛黃,質地堅潤,硯體上,局部隱含縷縷紅色絲紋。
硯面開圓形大堂,堂池相合,兩邊沿起線。圓堂受墨處,久經研磨已呈微凹之狀,可見墨銹以及旋轉式研墨痕跡。
硯首高浮雕一兇猛瑞獸——獅子,蹲伏其上,護衛著墨池和墨堂。獅子頭大,兩眼突出,張口吐舌,氣勢逼人。
硯形規整、古樸、厚重,堂堂正正。石獅雕刻拙中見精,形象生動,別具一格,富有“官作藝術”風韻。
平展的硯背上,有隸書銘文:“紅絲血硯。臣,大司農奉恩制?!?十一個大字。
從包漿、舊跡、字口內自然生存的墓銹及氣韻等方面考辨,銘文是“一眼”老刻無疑,決非現代人所為。
硯體上下,土斑、水銹、墨銹、墓銹等痕跡明顯,應為早期出土之物。出土后,因流傳時久,局部有殘損痕跡。
綜合分析,可以確認,硯具元代硯臺的特征,是元朝大臣的用硯。從銘文看:
第一,它不是紅絲硯。銘文“紅絲血硯”四字,是因石中有紅色血絲紋理,硯主人為此硯題的“硯名”。
第二,“臣,大司農奉恩制”, 說明這是大司農在官堂官案上擺放并使用的硯臺。奉恩,不是大司農本人的名字,其表明獅硯,是奉皇上恩準后制作的,以示對皇恩的敬重和謝意。
在古代,獅子是百獸之王,是勝利者的象征,亦是皇權的象征。大臣們是不敢在自已官堂官案上擺放獅硯的,否則,會有犯上之嫌。
大司農,是漢武帝為了加強對國家財政的集中統一管理、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立的全國財政經濟大臣,為九卿之一。魏晉以后,至唐宋時期,大司農之權為戶部(度支)尚書所奪。元朝建國后,元世祖忽必烈以漢法來治理國家,朝中的機構設置、權利分配、官員名稱等都參照漢制,來改造蒙古王國,至元七年(1270),元朝中央設大司農,有力促進了元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這方大司農石獅硯,應是元代初期的制品,極為難得,是研究大司農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元·大司農制石獅硯
硯用端石制琢而成,硯體長17.5厘米,寬13.6厘米,高3.2厘米。
石色深紫泛青,質理堅潤細膩。呵之有水氣,掂之有壓手感,叩之聞瓦木之聲。
硯呈桃形,二面有工。堂面浮雕一鸚鵡雙翅抱桃,與翻卷的桃葉相合構成硯體,中間開墨堂與墨池。鸚翅上的羽毛和桃葉上筋脈,刻畫細致靈動,形體規整雅致,有富貴氣。
硯體有兩處銘文:
一處在硯背,有項子京的行書七言詩:“正變上窺倉籀法,流源旁制古今文。雕蟲合是壯夫事,目論吾嗤揚子云。項子京題?!比帚懳?。
另一處在左硯側,有黃易的隸書:“古硯不容留宿墨” ,后有行書“小松”二字落款。
兩處銘文,均為“一眼”老刻無疑。
硯體上,傳世包漿、舊氣痕跡明顯,具明硯特征。
綜合分析,可以認定,硯的原主人是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后來,為清代篆刻家黃易得到。
(此硯介紹詳見本期《一方名貴古硯 兩位文化名人》一文)

明·項子京詩文鸚桃形端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