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悅
公元前218年的秋天,阿爾卑斯山上已普降大雪。一支由戰士、戰馬、戰象組成的軍隊艱難地行進在高山的無路之境。士兵們砍伐樹木焚燒,再用水和醋浸熄火灰,使堅硬的巖石變脆,然后用鐵錘把巖石錘散,在高山絕域中開出一條供軍隊和大象前進的通道。
這支軍隊隸屬地中海古國迦太基,統帥是時年29歲的漢尼拔。

兩千多年前的羅馬人和迦太基人隔海相望。當羅馬開始向外擴張時,迦太基人已經憑借強大的艦隊稱霸西地中海。為爭奪西西里,羅馬和迦太基于公元前264年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取得了勝利,獲得迦太基的巨額賠款,并如愿將富庶的西西里變成自己的第一個行省。
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便是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指揮官。因為父親的失敗、國人的責難,漢尼拔自幼便對羅馬充滿了敵意,他曾在神壇前對父親宣誓:永遠做羅馬的敵人。
當迦太基的軍隊奇跡般地穿越阿爾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本土時,漢尼拔麾下的5萬步兵和9000騎兵已折損一半,只剩下兩萬步兵和6000騎兵。即便如此,在以后的十余年間,漢尼拔仍舊橫掃意大利,輾轉各地蹂躪羅馬人。這就是迦太基和羅馬之間持續十余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亦稱漢尼拔戰爭。
漢尼拔進入意大利本土的最初兩年,迦太基軍隊數度給予羅馬軍團毀滅性的打擊。公元前216年,羅馬投入了7.6萬步兵和騎兵將漢尼拔的軍隊阻擋在一個叫坎尼的村莊附近。然而,戰斗開始后,大風驟起,塵土漫天,迎風一面的羅馬人完全看不清敵人,他們無法瞄準也難以躲避敵人的攻擊,投射器更因為逆風而不能精確地投入敵陣。坎尼戰役,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7萬人陣亡。這一役,漢尼拔僅損失不到6000人。
然而,孤懸境外的漢尼拔無法得到祖國迦太基的全力支持。當他得勝時,給祖國帶去榮耀和財富;但當他處境艱難時,政敵們卻不愿給予他急需的士兵和糧餉。
而羅馬,盡管一再失利,卻拒不議和。漢尼拔試圖瓦解羅馬的同盟者,但羅馬的意大利盟邦誓與羅馬共進退。敘拉古王希羅和意大利的希臘城市更自愿出資幫助羅馬……戰爭的主動權很快又回到了羅馬人手中。公元前212年,羅馬人開始收復失地。隨著羅馬名將西庇阿率軍在迦太基本土登陸,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被召回國。
在古城扎馬,西庇阿和漢尼拔展開了對決。最終,羅馬人贏得了扎馬戰役的勝利,結束了戰爭。兩國之間訂立新的和約,迦太基給予羅馬巨額戰爭賠款,放棄非洲以外的全部屬地,同時,無羅馬許可,不能進行對外戰爭。
盡管漢尼拔擁有卓越的軍事天賦和戰績,最終還是羅馬人贏得了西地中海的霸權。
就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東方的中國也爆發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漢爭霸。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一個比漢尼拔更年輕、神勇的將領——項羽。
項羽和叔父項梁起兵反抗暴秦時,不過23歲;誅滅暴秦,自稱“西楚霸王”時26歲。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于鴻溝議和,恰如羅馬和迦太基在扎馬戰役后訂立新和約。
羅馬和迦太基的和約保障了兩國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戰后,漢尼拔成為迦太基新政府的執政官。直到公元前195年,羅馬才向迦太基提出引渡漢尼拔,要將他送交法庭審判。漢尼拔只得流亡國外,于公元前183年服毒自盡。
而在東方,項羽和劉邦訂立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項羽如約引兵東撤,劉邦卻撕毀和約,追擊項羽,最終于垓下將其困絕。東方和西方,兩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兩個鄭重其事的和約,西庇阿和漢尼拔效忠的是各自的國家,劉邦和項羽效忠的卻是各自的王圖霸業。于是,兩紙和約,指向了不同的結局。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即便項羽不自刎于烏江邊,即便他能卷土重來,不過又是一場逐鹿中原、成王敗寇的廝殺,無論鹿死誰手,仍是萬千中國人血流成河。踩著自己同胞的尸骨,成就不了任何勝利者驕傲的桂冠。
而漢尼拔,當他穿越阿爾卑斯的茫茫雪山,馳騁過亞平寧半島的沃土,再回到迦太基時,用自己的生命兌現了諾言——永遠做羅馬的敵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完全成功了。
(筠 隱摘自《財經國家周刊》2016年第25期,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