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孟英
20世紀20年代,隨著西風東漸,上海的服務行業已是非常繁榮,尤其是照相行業更是興旺發達。華洋商人開設的各類中西式大大小小的、高中低檔的照相館如雨后春筍,布滿上海的大街小巷。這個行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到了每年的新春,是照相業的旺季,大家都開始搶生意。
這是一張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的“合家歡”照片,上面三個人為“祖孫三代”。坐在白色靠背椅上身穿長袍馬褂、頭戴西瓜帽的長者是南京東路上英明照相館周老板,站在他身后身穿黑白長袍馬褂的是老板的兒子,騎小童車的小男孩則是老板的孫子。這張“祖孫三代”的合家歡照片是周老板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而放在照相館櫥窗內的樣照,以此招攬更多的消費者來拍一張全家福。這是典型的生意經,精明老板的營銷之舉。
從這張陳列在櫥窗內的“祖孫三代”合家歡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上海照相館的攝影棚已經非常講究了。照片中有一幅大型的油畫連地布景,布景中是西洋式的家居環境,客廳內有漂亮的壁爐,壁爐平臺上放置一臺小鬧鐘,壁爐上方的墻壁上掛著一幅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旁邊是西式的半圓形窗戶,窗飾半開半拉,很有一種藝術的美感。客廳的地上鋪著非常好看的繡花地毯,使整個客廳顯得精致優雅。客廳的隔墻是一扇西式的走道門,門框上鑲嵌著西式雕花,很精巧,門內有西式護欄樓梯和雕花木門,樓梯通向二樓臥室,這就是西式油畫布景所呈現的一個空間,顯得大氣、上檔次。在那個時候,照相館添一幅這樣大的油畫布景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錢。

英明照相館陳列的“祖孫三代”合家歡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為了使攝影棚拍出的照片更有真實感,還必須對攝影棚進行其他的布置。擺放一只雕花的紅木花架,上面放一盆漂亮的鮮花,在花架旁放一把西式有護手的靠背椅,再放一輛小童車……通過擺放這些道具,可以使攝影棚有居家的特點和逼真感。在這種攝影棚里拍出的“合家歡”,有一種家庭氛圍和溫馨感。
硬件和軟件過關后,最后就是要讓更多的消費者知曉,為此英明照相館周老板又花大錢在媒體上做廣告,刊登他們的“合家歡”樣照,以此吸引更多有錢和有品位的顧客來光顧。作為一個有超前意識的經營者,只有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中敢于創新、敢于投入、敢于求變,才能在白熱化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張“中西結合”的老照片被保留下來,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上海照相館的攝影水平。當時的上海照相館已經開始追求時尚和西洋化,把西方的文化藝術應用到了攝影棚的布置與設計中,使攝影更充滿藝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