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 鄭雨靜
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0日17時45分,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來自哈佛大學的哈特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霍姆斯特羅姆教授獲此殊榮。諾獎委員會在解釋兩位學者的獲獎理由時稱,霍姆斯特羅姆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的契約理論研究以及哈特之后發展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對于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具有很高價值,且在經濟學、社會學、乃至法律、政治等領域都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那么,到底什么是契約理論?完全契約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有何異同?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的研究貢獻又在哪里?該理論究竟是如何影響了現實世界? 本文試圖對此進行梳理與評析。
契約理論及其發展脈絡
契約最初是法學概念,又稱合同、合約。在經濟學中,張五常將其定義為“當事人在自愿的情況下的某些承諾,它是交易過程中的產權流轉的形式”。根據不同的形式,契約又可以分為完全契約與不完全契約、顯性契約與隱性契約、自我履約協議與第三方履行契約。
契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環境下來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間的行為與結果的一種理論。契約理論往往需要通過假定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交易屬性,建立模型來分析并得出理論觀點。但是,由于現實交易通常具有復雜性,很難由統一的模型來概括,由此形成了從不同側重點來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約理論學派(見表1)。
古典經濟學派假定市場上有大量完全競爭的買者和賣者,每一個廠商都提供同質的商品,信息是完全的。因此,在古典的契約理論中,契約當事人可自由選擇,且擁有平等地位,契約是確定的、即時的。新古典經濟學派將壟斷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引入模型,假定經濟主體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約具有不確定性。現代契約理論研究經濟主體如何通過特定的契約安排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具體又分為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產權理論。委托代理理論是由威爾遜等人提出的,解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交易成本理論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主張在契約不完全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各種不同的治理結構來選擇一種最能節約事前和事后交易費用的制度。產權理論,是由哈特提出的,主張通過某種機制來保護事前的投資激勵。
完全契約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
現代契約理論由兩大研究框架構成:完全契約理論和不完全契約理論(見表2)。完全契約理論源于信息經濟學,假定存在信息不對稱,但由于完全理性和交易成本為零,因此可以通過設計完全激勵契約來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不完全契約理論源于新制度經濟學,假定信息存在不完全性,無法規定各種或然狀態下的權利與責任,且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為正,因此只能在事前對權利進行契約設計或制度安排。一言以蔽之,完全契約理論和不完全契約理論的根本區別在于,對各種或然狀態下的權利和責任能否清楚規定持有不同觀點。
與完全契約理論不同的是,不完全契約理論強調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但由于分析問題的重點與邏輯存在分歧,不完全契約理論又分為兩大分支:交易成本理論和產權理論(見表3)。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由于交易雙方的有限理性,雙方難以締結一份包含未來所有可能性的完全契約,即使交易雙方是完全理性的,但由于高昂交易成本的存在,完全契約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事后的適應性治理非常重要。與交易成本理論強調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不同,產權理論認為契約不完全的根本原因在于變量的“可觀察但不可證實性”,即某些變量雖然能夠被交易雙方所觀察到、但不能被寫入契約中,也無法為法庭所證實,因此,產權理論主張事前的機制設計,以保護投資激勵。
哈特的產權理論
現實經濟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不可能預測到所有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并在合約中對交易各方在各種可能情況下的責任權利做出明確界定,而且這樣做的交易成本相當高昂。基于此,哈特與格魯斯曼在1986年合作開創了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先河,再加上1990年與莫爾的補充,形成了不完全契約理論。
對于合約的不完全性,哈特從三個方面做了詳細解釋:
第一,由于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們無法預見到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即預見成本;
第二,即便在契約簽訂前可以完全預見未來,也很難明確清晰地描述并寫進合約,即締約成本;
第三,即便上述兩個條件都能滿足,但當發生糾紛時,很難交與第三方判定裁決。哈特將其定義為證實成本,即交易雙方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還要能夠與對簽約環境一無所知的第三方溝通,這種可觀察而不可證實的特點,就是所謂的證實成本,也是GHM模型對不完全契約理論的突出貢獻之一。
既然契約一般都是不完全的,那么在契約的自然狀態發生之后,怎樣決定哪一方擁有談判權或決定權來解決契約中未規定的或然狀態呢?為此,哈特提出了“剩余控制權”概念。所謂的剩余控制權,是指事先無法規定的那部分剩余權利。由于哈特認為企業是非人力資產的集合,剩余控制權的來源主要取決于對物質資產的所有權。這也就意味著,合約方擁有的物質資產越多,它的外部選擇權越大,剩余控制權也越大,談判力相應就越強。同時,哈特也指出剩余控制權的分布遵循標準的(0,1)分布,永遠只被掌握在一方手里,得到剩余控制權的一方實現了投資激勵,但另一方也因此減少了投資激勵,因此,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若要實現在次優狀態下總剩余最大化的結構,剩余控制權應被安排給投資相對重要的一方。
哈特在不完全契約理論方面所作的開創性工作是令人鼓舞的,然而,這只是不完全契約理論研究的開端。此后,哈特對不完全契約理論進行了不斷的豐富與拓展:1995年,哈特將其與格羅斯曼和莫爾的研究進行整理與合并,形成了GHM模型;1997年哈特討論了在不完全契約理論下政府的最佳邊界問題;2005年,哈特與馬特等學者共同拓展了公共企業和民營化在不完全契約背景下的經營。
霍姆斯特羅姆的霍氏契約理論
與哈特相比,霍姆斯特羅姆的理論與貢獻在國內可能并不為人所熟知,但事實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提出的信息量原則就闡明了怎樣合理地將員工的業績與激勵、薪酬掛鉤,這一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現代企業報酬結構中。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人可以根據契約,指定或雇傭代理人為其服務并提供相應的報酬,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可能會違背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代理理論嘗試解決在利益相沖突和信息不對等情況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佳契約從而約束與激勵代理人。
在多委托代理模型中,最優契約面臨兩大困境:業績測不準原理和任務之間的“擠出效應”。為此,霍姆斯特羅姆通過設計帶有資產所有權和工種的激勵合同,來處理委托代理問題。該激勵合同有如下原則:第一,激勵的平衡性原則,一種是全方位激勵,另一種是弱化激勵。第二,激勵的協調性原則,確保任務之間能夠產生激勵的正外部性。第三,激勵的整體性原則,除了激勵設計,還可以使用所有權結構、工作設計等工具,促進整體激勵。
霍姆斯特羅姆在之后又陸續探究了多任務委托代理下的激勵合同、資產所有權以及工種設計問題,并從動態角度強調了管理者的激勵。他提出的原理在企業業務范圍設計、股權激勵政策、團隊生產中的道德風險等眾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富有廣泛的實踐意義。
不完全契約理論的應用
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發展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不僅對于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具有很高價值,而且在經濟學、法學和政治學等領域中存在廣泛的應用。
“敲竹杠”問題與企業并購。在完全契約理論的交易中,當一方或雙方發生“關系專用性投資”時,由于雙方是完全理性的,未來的所有情況都在契約中被明確規定,且可以通過第三方保證契約的執行,因此,社會投資可以達到最優水平。但是,在現實中,由于交易雙方的有限理性,未來的所有情況難以在契約中被明確規定,且第三方判定難以實現,因此,契約存在不完全性。在不完全契約中,交易雙方在事后存在掠奪對方收益的激勵,即“敲竹杠”問題,這會導致事前的投資激勵不足,社會投資難以達到最優水平。威廉姆森針對“敲竹杠”問題,提出了縱向一體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將兩個企業合并為一個企業,可以減少敲竹杠所造成的交易成本。然而,哈特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如果企業合并可以減少“敲竹杠”帶來的交易成本,那么為何不將所有的企業合并為一家企業呢?為此,哈特從產權角度指出了企業合并的成本。哈特認為,產權是把雙刃劍,得到產權的一方在再談判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談判力,故而增強了事前投資的激勵,而失去產權的一方則會減少事前投資的激勵。因此,兩個企業是否合并,取決于兼并方增加的投資激勵是否超過被兼并方減少的投資激勵,由此決定了企業的邊界,同時也解決了“敲竹杠”問題。
公司治理問題。公司治理機制一般可以分為市場機制和大股東持股機制。市場機制表現為股權分散,有利于提升流動性和降低資金成本,但不利于監管水平的提高;而大股東持股機制則表現為股權集中,有利于提高監管水平,但降低了流動性。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市場機制和大股東持股機制都只是次優選擇。為此,不完全契約理論提出了混合治理機制,即在市場機制的國家加強監管,而在大股東持股的國家實行股權稀釋政策。
公共所有權問題。某些商品或服務,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那么,什么因素決定了應該由政府提供特定商品?哈特在分析美國監獄問題時,引入了不完全契約(所有權模型)。在該模型中,監獄的投資方式有兩大目標: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由于提高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成本上升,因此,在完全契約中,政府和監獄的私人所有者之間可以簽訂契約,規定監獄的質量和成本在一個合意水平。但是,由于現實中契約的不完全性,私人所有者傾向于降低成本以獲得利潤,從而導致監獄管理質量的下降。因此,監獄應該由政府投資與管理。
CEO的薪酬問題。該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熱衷研究的道德風險問題。若CEO的薪酬與公司業績不相關,這可能會降低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但若完全相關,風險厭惡的CEO可能又會因此減少部分與風險掛鉤的收入。霍氏契約理論試圖解決的就是如何確定最優報酬。霍姆斯特羅姆首次刻畫了最佳契約的形式,并提出了“充分統計量原理”,從理論上證實了當業績不是員工努力程度的充分統計量時,一些額外信息是有幫助的。此外,他還推導出取決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偏好以及業績分布的最優報酬合同的形式,這也成了后來分析最佳激勵合同的主要基準。
除了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外,不完全契約理論在中國也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國企改革一直是中國改革中的重要議題,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政策性負擔始終難以得到有效協調。根據霍姆斯特羅姆的激勵協調性原則,國有企業的管理部門應當將政策性事務與經濟效益分開,避免企業以政策性負擔作為經營狀態欠佳的擋箭牌。比如,可以將政策性事務交與專業的事業單位,盈利性的任務逐步放開,效率由市場來決定,這一思想有利于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沖破禁錮,開放新的改革思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并購也逐漸屢見不鮮,那么,怎樣判斷哪些并購成功率更高?又如何確定并購的收益和成本呢?根據哈特的產權理論,企業的合適邊界,應該達到企業一體化不能再帶來有效收益的位置。當甲企業對乙企業的控制給前者帶來管理上的生產力的提高,大于乙因失去控制權而降低的生產力時,并購即是合理的。
契約理論的評價與展望
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獲得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不意味著不完全契約理論已取代完全契約理論,而僅是表彰他們用不完全合同與產權的觀點和方法來理解企業的性質、邊界、以及資產所有權的配置,這對于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十分具有價值。
實際上,現代契約理論的不同分支分別解釋了契約的不同領域,很難比較孰優孰劣的問題。完全契約理論主要研究事后的適應性治理問題,而不完全契約理論則專注于討論事前的激勵安排問題。不完全契約理論解釋了權威和產權,但完全契約理論在解釋控制權的分配以及共同決策過程等方面具有很強的解釋力。雖然完全契約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在不同的契約領域具有不同的解釋力,但在某些領域,二者又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隨著契約理論的深入發展,如何將完全契約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將是未來契約理論研究的重點。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