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跟蹤
數量規模:理財產品放量發行
2016年11月份,商業銀行新發行理財產品8197款,募集資金規模3.35萬億元人民幣。產品發行數量環比上升25.6%,募集資金規模環比上升35.6%。相比2015年同期,產品數量上升13.93%,資金規模下降4.5%。從存貸款替代效應方面來看,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875億元,同比少增739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3271億元。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946億元,同比多增857億元。從發行主體的構成來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農工建交)共發行產品1631款,募集資金規模1.14萬億元,發行數量全市場占比為19.9%,資金規模的全市場占比為33.9%,數量和規模占比微幅上升。上市股份制銀行發行1522款,募集資金規模1.31萬億元,數量和規模占比分別為18.6%和39.2%,變化甚微。其他中資銀行共發行4865款,募集資金規模8884.5億元,數量和規模占比分別為59.4%和26.5%。外資銀行發行理財產品179款。
定價水平:收益率止跌回升
2016年11月末,M2余額15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1.4%,M1余額47.54萬億元,同比增長22.7%,M1與M2 “剪刀差”繼續收窄。本月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33%,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38%,較上月均上升3BP。從定價水平來看,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止跌回升,短期產品收益率漲幅更大。圖2展示了1個月期、3個月期和6個月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走勢。2016年11月,1個月期、3個月期和6個月期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58%、3.80%和3.84%,環比分別上升17BP、7BP和2BP,相較2015年同期分別下降1BP、51BP和54BP。從期限分布來看,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依然以短期為主,期限在3個月內(含)的產品占比達50%,期限在3個月至6個月之間的產品占比31.7%。從幣種分布來看,外幣產品共發行129款,占比1.6%。其中美元產品102款,澳元產品14款,英鎊產品9款,港幣產品4款,其平均預期收益率環比下降13BP、14BP、1BP和上升11BP。
監管政策: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2016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圍繞“去杠桿、防風險”的調控主線開展。分類管理,表內外業務監管融合,“實質重于形式”、“穿透原則”成為關鍵詞。2016年11月23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修訂征求意見稿)》,構建了全面、統一的表外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強調“商業銀行應當按照業務實質和風險實質歸類和管理表外業務”,強調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實質風險計提資本,代客非保本理財等代理投融資服務類表外業務“不得以任何形式約定或者承諾承擔信用風險”。2016年11月30日,廣東銀監局下發《關于加強交叉金融產品業務、與非持牌金融機構合作業務風險監管的通知》,要求銀行自有資金、理財資金投資”穿透“至底層資產,加強對同業合作業務及交易對手的監管。不僅如此,表外理財業務的風險防范也將被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到“正在著手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中的廣義信貸指標范圍”。理財規模擴張速度放緩已成事實。從中長期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回歸資產管理本源,是監管政策的導向更是市場發展的需要。理財資金成本較高難降的情形下,資產端的收益率越來越難覆蓋成本,為發行機構帶來挑戰。
(作者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