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6年消化系統疾病主要臨床進展

2017-02-16 09:35:04張曉嵐郭金波韓菲牛巍巍羅雨欣
臨床薈萃 2017年2期

張曉嵐,郭金波,韓菲,牛巍巍,羅雨欣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河北省消化病重點實驗室,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35)

2016年消化系統疾病主要臨床進展

張曉嵐,郭金波,韓菲,牛巍巍,羅雨欣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河北省消化病重點實驗室,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35)

2016年國內外胃腸病學相關學會及專家制訂或更新了諸多消化領域的指南及共識意見,其中,國內消化系統疾病相關學會、學組結合我國疾病的發病特點,制訂了許多切合中國國情的臨床共識,為臨床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便利。本文主要從消化道疾病,如幽門螺桿菌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及胃腸道腫瘤等以及肝臟、膽胰疾患入手,結合最新內鏡診療技術全面詳實地介紹了消化領域疾病的國內外診治進展,以期為診療疾病提供幫助。

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治療;指南

張曉嵐,女,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東院區消化內科主任,河北省消化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病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整合消化病學專業委員會(學組)委員;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河北省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急救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營養學分會常委。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河北省科技廳課題多項,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57名,博士研究生19名。在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綜述17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6部。

2016年國內外胃腸病學相關學會制訂或更新了諸多指南及共識意見,涉及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消化道腫瘤、消化內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膽胰疾患等諸多領域,這些指南和共識的頒布,進一步規范了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本文將對其中的部分研究熱點進行總結回顧。

1 上消化道疾病

1.1 H.pylori胃炎繼2012年馬斯特里赫特Ⅳ/佛羅倫薩共識問世以來,過去4年中H.pylori感染處理最大的挑戰是耐藥率顯著增加,根除方案有待進一步調整。此外,2015年發表了《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簡稱《京都共識》)[1],其主要觀點也需重新審視。基于此,2016年10月,歐洲螺旋桿菌研究組(European Helicobacter and Microbiota Study Group,EHSG)發布了最新H.pylori感染的管理共識—馬斯特里赫特V/佛羅倫薩共識(以下簡稱新共識)[2]。主要包括:①指征/相關性:《京都共識》已將H.pylori胃炎定義為一種傳染病,新共識重申了這一觀點;新共識指出,部分H.pylori胃炎可產生消化不良癥狀,稱為H.pylori相關消化不良,不再屬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疇,在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前,必須排除H.pylori感染;②診斷方面:新共識推薦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單克隆糞便抗原試驗同樣適用;需避免使用全血進行快速血清抗體檢測;內鏡檢查時,如無活檢禁忌,推薦快速尿素酶試驗;在根除治療后復查主要推薦尿素呼氣試驗和單克隆糞便抗原試驗,不再推薦快速尿素酶試驗;③治療方面:新共識推薦將目前的根除方案療程延長至14天;H.pylori耐藥率、個體相關抗菌藥物應用史、H.pylori根除治療史等是經驗治療抗菌藥物選擇的重要依據;鉍劑四聯方案仍為主要的根除方案;根除H.pylori是選擇經驗治療還是基于藥敏試驗治療主要取決于經驗治療的根除率,經驗治療根除率下降,藥敏試驗勢必受到重視;④預防/公共衛生:新共識再次強調,H.pylori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病因,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發生率;⑤H.pylori與胃腸道菌群:新共識首次強調胃固有菌群包括除H.pylori外的其他細菌;H.pylori感染改變胃腸道微生物群;根除H.pylori治療的抗菌藥物可改變胃腸道微生物群;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有助于提高根除H.pylori治療的效果。

1.2 GERD和Barrett食管自2008年亞太地區關于GERD管理共識發布以來,該領域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2016年發布了最新的《2016亞太共識:胃食管反流病的管理》[3],更突出難治性GERD的治療,增加了Barrett食管的詳細處理意見,其主要內容如下:①流行病學:該病的發病率在亞太地區呈上升趨勢,仍以非糜爛性反流病為主,大部分病變程度較輕;超重和肥胖是引起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②難治性GERD的定義:新指南較我國最新的指南更為寬松,即常規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療至少8周反流癥狀仍無緩解者;③難治性GERD的處理:對于癥狀持續的患者,PPI仍是基礎治療,可酌情增加PPI的劑量或者更換更優的PPI藥物;亞太共識中特別提到可聯合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H2RA)或海藻酸鹽進行治療;對于藥物治療失敗而客觀存在胃食管反流的難治性GERD患者可以考慮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④Barrett食管的診斷:即內鏡下病變距離胃食管交界的最小長度范圍為1 cm,但若病理診斷為腸上皮化生則可進行診斷,不再受病變距離約束;⑤ Barrett食管的處理:a.暫無相關研究證實內鏡下對無不典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進行監測能使患者獲益,但若進行監測,應該在遵循標準化流程內鏡檢查的前提下,每3~5年進行一次內鏡檢查及活檢;b.合并有低級別不典型增生者,應考慮監測或進一步治療,選擇進一步治療的患者若在內鏡下可以清晰辨認病變范圍可在內鏡下行黏膜切除術,非局灶性病變可行射頻消融術;如選擇繼續監測則每6個月進行一次標準化內鏡檢查;c.對于高級別不典型增生尤其是局灶性病變者,首選內鏡下治療,之后行射頻消融術以預防潛在異型病變進展;手術可作為備選治療方案。

1.3 消化性潰瘍2016年《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組織相關專家對《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3年,深圳)》進行了補充和更新,制定了《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6年,西安)》[4],主要變化如下:①病因:除H.pylori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和阿司匹林等為引起消化性潰瘍最常見因素外,強調其他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部分抗腫瘤藥物和抗凝藥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②診斷: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癥狀,胃鏡檢查仍是主要方法;并發癥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和幽門梗阻;③治療:抑酸治療是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的最主要措施,應首選PPI;合并H.pylori感染的患者應行根除治療;在治療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方面,強調急性出血應在24小時內行急診胃鏡檢查,必要時行內鏡下治療;對于潰瘍出血患者,建議早期行H.pylori檢查,出血停止后盡早行根除治療,對于急性期檢測H.pylori陰性的潰瘍出血患者,建議出血停止4周后重復行H.pylori檢測,而根除治療結束后應注意隨訪評估根除效果;對于接受低劑量阿司匹林治療用于心血管二級預防的患者,應充分評估患者血栓和出血的風險,盡早恢復抗血小板治療;對非H.pylori感染、H.pylori根除失敗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的預防,建議應用PPI或H2RA維持治療;對需長期服用NSAID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更換為選擇性環氧合酶2抑制劑并同時服用PPI。

1.4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2015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聯合《中華內科雜志》、《中華消化雜志》等在2009年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基礎上,再次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并參考更新的國外指南,發布了《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5年,南昌)》[5],與2009年指南比較:急性非靜脈曲張(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的定義、病因診斷及定性診斷方面較2009年頒布的指南均未做大的改動;明確指出不建議常規留置胃管作為活動性出血的判斷;強調對出血性消化性潰瘍作改良的Forrest分級;更加明確地提出Rockall評分可用于評估患者的病死率,Blatchford評分用于在內鏡檢查前判斷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輸血、內鏡檢查或手術等后續干預治療,并將AIM65評分系統納入指南中。治療方面強調:a.增加了血管活性藥物去甲腎上腺素在改善重要臟器血液灌注中的作用;b.止血措施中增加了內鏡下黏膜剝離/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后形成潰瘍的內容,明確提出PPI是胃內鏡黏膜下剝離/切除術后預防出血和促進潰瘍愈合的首選藥物;c.在內鏡止血方面,在止血前使用紅霉素(250 mg靜脈滴注)可顯著減少胃內積血量、改善內鏡視野,且不增加不良事件;提出了Hemospray,over-the-scope clip(OTSC)等新的止血方法;H.pylori陽性的消化道潰瘍患者應行根除治療,并指出對于抗血小板藥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處理可參照“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1.5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聯合中華醫學會內鏡學分會制定了《2015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防治指南》[6],指南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更新:①更強調早期內鏡干預,出血12~24小時內進行胃鏡檢查,并基于LDRf分型規范了食管胃靜脈曲張的內鏡治療方法;②強調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非侵入性評估方法的重要性;③突出了規范內鏡治療與隨訪的頻率;④強調肝靜脈壓力梯度測定的重要性;⑤明確推薦了內鏡多環套扎作為一級預防措施;⑥提出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應用的窗口期、肝硬化無/輕度靜脈曲張者或合并頑固性腹水者,無論一級或二級預防均不推薦應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卡維地洛可降低肝血管張力和阻力,可用于對鹽酸普萘洛爾應答不佳者;⑦早期抗生素干預;⑧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聯合內鏡被推薦為首選二級預防方法;⑨孤立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預防及治療的選擇,作為一級預防,內鏡下組織膠注射比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預防孤立胃靜脈曲張出血更有效;⑩重視原發肝臟疾病的治療及肝癌的篩查。

1.6 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2016年《中華內科雜志》組織心內科與消化內科專家對《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進行更新,制定了《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2016·北京)》[7],與2012年指南相比,新指南強調:①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出血后輸血應采取謹慎策略;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PPI聯合應用的時間。高?;颊呖稍诳寡“逯委煹那?個月聯合使用PPI,6個月后改為H2RA或間斷服用PPI;③抗栓治療患者消化道出血穩定后,應該盡快恢復抗栓治療,治療時機應個體化處理,充分治療下l周可能是合理的選擇。

2 腸道疾病

2.1 非住院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管理多倫多共識針對非住院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內科治療策略進行詳細闡述[8]:①5-氨基水楊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仍是治療輕中度UC的一線藥物,針對病變程度和累及部位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及劑量;②糖皮質激素只用于活動性UC的誘導緩解,不用于維持治療,共識推薦口服布地奈德可用于治療對5-ASA類藥物無應答的輕中度UC,但國內目前尚未在臨床正式應用;③依然強調免疫抑制劑不能用于誘導緩解;待激素達到誘導緩解后,可單用硫唑嘌呤維持緩解;④生物制劑已經成為中重度或難治性UC一線或二線治療藥物。此外,維多珠單抗作為治療UC的有效生物制劑,首次被寫入指南。糞微生物移植等仍缺乏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尚不推薦廣泛應用。

2.2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診斷、藥物治療及外科治療與術后管理2016年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uropeanCrohn’sandColitis Organisation,ECCO)發布了CD的診斷管理指南[9],主要包括CD的診斷、藥物及手術治療等。在診斷方面:①臨床表現多樣,通常包括腹痛,體重減輕和慢性腹瀉,年輕患者尤應警惕,強調對病史及危險因素的追溯;②診斷應基于臨床評估,并結合內鏡、組織學、放射學和(或)生物化學檢查,尚不推薦遺傳學或血清學檢測;③重視炎癥程度評估(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和糞便標志物,如鈣衛蛋白等)、貧血、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以及艱難梭菌感染情況;④內鏡可作為疑診CD的一線評估手段,強調多部位活檢以及對小腸病變的評估。對于無癥狀的成人患者是否需行內鏡檢查尚有爭議,膠囊內鏡適用于結腸鏡及影像學陰性的可疑CD患者;⑤橫斷面影像學檢查有助于評估炎癥分期、梗阻和瘺管。該指南依據疾病活動度及病變部位采取不同藥物治療策略:①輕度局限性回盲部CD患者可口服布地奈德;②中度活動期局限性回腸CD患者推薦布地奈德或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抗-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可作為激素依賴或激素抵抗患者的替代方案;維多珠單抗可作為上述方案無效患者的挽救治療;③對于重度活動期回盲部CD患者或活動期結腸型CD患者,可應用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作為初始治療,復發者推薦抗-TNF;④廣泛小腸CD首選全身皮質類固醇治療,但也可評估后應用抗-TNF治療,對于重度復發型CD患者,可選擇抗-TNF治療;⑤輕度上消化道型CD患者可僅用PPI治療,而重度或難治性患者需考慮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或抗-TNF治療;⑥關于維持治療該指南強調應定期進行臨床評估,檢測炎癥指標以評估疾病活動度,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和塞妥珠單抗對維持治療均有效。

與此同時,美國結腸直腸外科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CRS)頒布了CD外科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10]。手術適應證包括:①藥物治療反應欠佳、發生并發癥或依從性差者應考慮外科手術;對于正接受抗-TNF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推薦分期手術以減少并發癥,推薦個體化方案的選擇;②穿孔或瀕臨穿孔是手術的指征之一,對于出血患者,如病情不穩定應手術探查;③內鏡下擴張適用于有癥狀、藥物治療無效的小腸或吻合口狹窄患者,如無效可考慮外科介入,而當內鏡無法充分觀察結腸狹窄者應考慮手術切除;④對于并發膿腫的患者除應用抗生素外,強調穿刺引流及腸段切除;合并腸瘺以及存在全身膿毒癥狀是重要的手術指征;⑤藥物治療無效且明顯生長遲緩的前青春期患者應考慮外科治療;⑥長期的回腸型或結腸型CD患者應接受腸鏡監測;對于結直腸合并惡性腫瘤、非腺瘤性不典型增生相關病變、高度或多灶性不典型增生的CD患者,可考慮結直腸切除。此外,指南針對特定部位的病變推薦不同的手術方式,不再贅述。在ACRS指南基礎上,2016年的ECCO指南歸納了CD患者手術相關的危險因素,即年齡、吸煙史、疾病引起穿透和狹窄病變、早期類固醇使用及空回腸疾病等,而早期應用硫唑嘌呤和抗-TNF可降低手術風險。

為減少術后CD患者疾病復發,2016年11月美國胃腸病協會(American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發布了CD外科術后的管理建議[11]。指南強調:①對于術后緩解期CD患者,提倡在內鏡監測下盡早口服藥物治療;②藥物治療應首選抗-TNF制劑或巰嘌呤類藥物,前者可將術后18個月臨床和內鏡復發率分別降至49%和76%,后者可分別降至65%和60%;③由于缺乏有效的證據證實5-ASA、布地奈德以及微生態制劑在降低CD患者術后復發的作用,因此不推薦使用以上藥物;對于低復發風險人群,如患者不能接受抗-TNF制劑和巰嘌呤類藥物的副作用,可應用抗生素作為二線治療;④無論患者術后是否進行藥物性預防復發,指南均推薦于術后6~12個月進行內鏡監測;⑤如患者內鏡下提示復發但無癥狀,可應用抗-TNF和(或)硫唑嘌呤而非繼續內鏡下監測。

2.3 我國IBD診治中心質量控制鑒于IBD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病源分散,2016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一套IBD診治中心的質量控制指標,強調多學科協作團隊及會診制度等[12]。其中包括:①初診患者:擬診初發型UC患者需常規行便常規和細菌培養;CD患者應除外腸結核,如鑒別困難可診斷性抗結核治療;②確診患者:首先進行臨床分型、活動度及并發癥等評估;對于CD患者,須力勸其戒煙;在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前,常規篩查嗜肝病毒等感染指標并簽署知情同意;在接受抗-TNF生物制劑治療前篩查結核桿菌感染;③所有HBsAg陽性者(即使轉氨酶及HBV-DNA水平正常)使用-抗TNF制劑治療時均應遵循指南給予抗病毒治療;④使用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或甲氨蝶呤期間,必須定期復查血常規并監測相關不良反應;⑤對于急性重度UC患者,應立即住院予靜脈足量糖皮質激素;⑥對于擇期手術的IBD患者,應評估手術并發癥風險,積極進行圍手術期處理;⑦CD腸切除吻合術后患者應常規進行隨訪及治療以預防復發;⑧女性IBD患者妊娠期間應用免疫調節劑時需充分權衡利弊并充分溝通。

2.4 結腸缺血(colon ischemia,CI)的診療規范我國于2011年頒布了關于老年人缺血性腸病的診療指南,而近年來僅有美國胃腸病學院針對CI的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及診治進行詳細闡述[13]。新版指南聚焦于結腸這一特定器官,強調:①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CI的危險因素,且慢性腎病與CI病死率呈正相關;同時,指南注重對血栓形成風險的評估,對伴有典型臨床特征行手術切除腸系膜下動脈的患者,應評估CI的發生風險;此外,指南強調既往史及用藥史的追溯;②臨床表現:包括突發痙攣性、輕度腹痛、強烈便意以及24小時內出現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或血性腹瀉,當出現便血時應考慮非孤立性右結腸缺血(non-isolated right colon ischemia,non-IRCI);③輔助檢查:a.影像學檢查:推薦CT造影作為疑診結腸缺血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手段;強調任何疑診IRCI或急性腸系膜缺血患者均應行CTA檢查;如影像學可見結腸積氣及門靜脈-腸系膜靜脈氣體,提示透壁性腸梗死可能;b.結腸鏡檢查:建議對可疑結腸缺血患者及早行結腸鏡檢查并少注氣;對于重度結腸缺血患者,宜通過CT評估病變分布,結腸鏡不作為必要檢查手段,且除非患者存在壞疽均應行病理組織學檢查;④治療:新版指南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相應治療策略。

2.5 艱難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2016年7月,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SCMID)發布了CDI的診斷指南[14],與2009年ESCMID指南不同,新版指南著重優化了CDI的臨床診斷流程:①樣本選擇:即3歲及以上大便不成形患者,亦強調要對腸梗阻患者進行篩查;②檢測流程:指南指出CDI的診斷應結合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推薦兩步法檢測流程,即先行艱難梭菌毒素基因的核酸擴增實驗(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NAATs)或谷氨酸脫氫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酶聯免疫測定(enzyme immunoassay,EIA),如結果陰性可排除CDI,如為陽性,則需行毒素A/B檢測;如存在艱難梭菌爆發,建議行毒素培養(toxigenic culture,TC);同時行GDHEIA和毒素A/B的EIA檢測,兩種方法篩查樣本可提高檢出率;③重復檢測:當CDI流行時,初次檢測為陽性的樣本需要重復檢測,不推薦使用同次留取的糞便標本。此外,不推薦治療性檢測。

由于CDI的復發性、難治性和潛在的嚴重性,2016年澳大利亞傳染病協會發布了成年人和兒童CDI的管理指南[15]。該指南詳細闡述了不同類型CDI的治療手段:①甲硝唑及萬古霉素分別作為輕度CDI和重度/難治性CDI的一線治療;②非達霉素可作為成人復發性CDI的替代治療,而利福昔明“追蹤”方案可作為部分復發性CDI的替代治療,但不推薦作為一線治療;③對于兒童復發性CDI,推薦硝唑尼特作為有效治療手段之一;④糞菌移植適用于部分復發性成年人CDI患者,尤其是復發高風險人群。此外,指南明確了手術適應證,即合并中毒性巨結腸或穿孔,接受一線及二線藥物治療仍病情惡化者。

2.6 乳糜瀉近年來有關乳糜瀉的共識意見不斷推陳出新,2016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WGO)頒布了乳糜瀉的全球指南[16],從定義、流行病學、診斷及治療等方面進行闡述。在流行病學方面,將男女發病比例更新為1∶3到1.5∶1。新增加了世界各大洲多個國家的發病率,并詳細描述了乳糜瀉患者一、二級親屬的患病風險。在診斷方面:a.對于典型臨床表現患者先行血清檢測,如陽性再進行組織學檢查,結果陽性即可確診,如組織學檢查陰性則再評估,檢測HLA-DQ2或DQ8,或考慮是否為其他疾病;如血清抗體檢測陰性應考慮其他疾病;b.高風險人群進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陽性再進行組織學檢查,如陽性即可診斷,陰性則除外乳糜瀉;如血清抗體檢測陰性可排除乳糜瀉;c.偶然內鏡及組織學檢查符合乳糜瀉表現,進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陽性可確診;如血清抗體檢測陰性,可檢測HLA-DQ2或DQ8,結果陽性則再評估考慮檢測其他血清抗體,如結果仍陰性則考慮其他疾病。在病理組織學方面,新版指南強調從十二指腸球部至降部活檢獲得4~6塊標本,而非先前的4塊標本。在治療方面,指南仍提出嚴格的終生無麩質飲食,目前正在探索替代/輔助治療。

2.7 急性顯性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患者的管理及內鏡檢查在疑似小腸出血患者管理中的作用ACG于美國胃腸病學雜志上發布了關于LGIB患者管理的指南[17],主要包括:①規范了定義及術語;②急性LGIB患者的初步評估和管理;③結腸鏡檢查為LGIB患者常用的診斷及干預措施;④非結腸鏡檢查:一般情況下,當其他止血治療失敗后,應該考慮LGIB的手術治療。對于上消化道檢查陰性、血流動力學復蘇效果差、不能立即行結腸鏡檢查的高危出血患者,應考慮影像學檢查,如標記紅細胞核素掃描、CT血管造影、血管造影等;⑤指南對如何預防復發性下消化道出血也做了詳細說明。

2016年6月,美國胃腸內鏡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ASGE)發布了《內鏡檢查在疑似小腸出血管理中的作用的指南》[18]建議:根據患者年齡、內鏡檢查及出血量的情況對小腸出血進行綜合評價,并選擇合理的檢查措施。對懷疑上/下消化道病變時,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可重復行上消化道內鏡或結腸鏡檢查;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緊急行血管造影栓塞術;上、下消化道內鏡檢查陰性時行膠囊內鏡檢查(除外禁忌),必要時可選擇CT掃描小腸造影(multiphase CT enterography,CTE)檢查。在治療方面,可選用電凝止血、氬離子凝固、注射療法及機械止血(止血夾或繃帶)等合適的治療,或采取聯合治療的手段。此外,指南指出奧曲肽和低劑量的沙利度胺可用于內鏡治療禁忌或內鏡治療后反復出血者。

2.8 成年人急、慢性腸衰竭2016年歐洲腸內腸外營養學會分別發布了成年人急、慢性腸衰竭(intestinal failure,IF)指南[19,20]。指南詳細介紹了腸衰竭的定義、功能、病理生理學分類及臨床分類。基于發病、代謝和預期結果可將IF分為3類:Ⅰ型:急性、短期,通常為自限性;Ⅱ型:長期的急性病癥,經常出現在新陳代謝不穩定的患者,需數周或數月的復雜多學科治療和靜脈注射;Ⅲ型:慢性病,發生在新陳代謝穩定的患者,需數月或數年的靜脈注射。急性腸衰竭包括Ⅰ型和Ⅱ型。盡管Ⅱ型腸衰竭發病率低,但其往往病情嚴重需多學科協作,指南著重從敗血癥管理、液體及電解質復蘇、營養優化、傷口護理、手術方式和康復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指南強調腸衰竭相關的肝病管理,指出膿毒血癥為其首要原因。慢性腸衰竭(chronic intestinal failure,CIF)常由Ⅱ型或由嚴重的胃腸道、系統性的良性疾病或腹腔/盆腔腫瘤發展而來。由于CIF癌癥患者管理存在爭議,目前指南僅限于“良性的疾病引起的CIF”,不涉及惡性病變。CIF是最少見的器官衰竭,家庭腸外營養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該指南分別對短腸綜合征、慢性假性腸梗阻、放射性腸炎,非移植手術的腸道康復、小腸移植術、中心靜脈導管相關并發癥等的防治進行詳細闡述。

2.9 功能性胃腸病對于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治,2016羅馬Ⅳ[21]診斷標準正式出臺,與羅馬Ⅲ診斷標準相比具有以下改進:①將功能性胃腸病定義為一組以胃腸道癥狀為主的疾病,其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黏膜和免疫功能紊亂、腸道菌群改變以及中樞神經系統處理功能異常等;②增加一些新診斷,包括反流高敏感、麻醉劑腸道綜合征、阿片引起的便秘和大麻素嘔吐綜合征等;③刪除不恰當的“功能性”一詞,改用更為貼切的名詞,突出腸腦互動異常在功能性胃腸病中的作用(如“功能性腹痛綜合征”變為“中樞介導的腹痛綜合征”)。但一些臨床疾病(如功能性腹瀉、功能性燒心)仍保留了“功能性”,旨在與病因明確的結構性疾病鑒別;④調整了診斷頻度閾值,使其有別于普通人群的癥狀頻度,確保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斷標準閾值具有臨床意義;⑤羅馬Ⅳ診斷標準對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將羅馬Ⅲ中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Ⅲ型(僅有膽源性疼痛、不伴肝酶升高或者膽管擴張)刪去,以減少此類患者接受無效的括約肌切開術;⑥按癥狀將功能性腸病疾病譜概念化;⑦羅馬Ⅳ對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和亞型分類判斷標準進行了修改,將其與具有癥狀意義的糞便(即松軟/水樣和硬質/塊狀)而非所有糞便(包括正常糞便)的比例相關聯,從而使得未定型組患者的比例顯著降低;⑧合并惡心和嘔吐疾病:羅馬Ⅳ專家委員會認為,惡心和嘔吐相互關聯,且兩者的處理方式類似,將此前的羅馬Ⅲ中“慢性特發性惡心”和“功能性嘔吐”合并為“慢性惡心、嘔吐綜合征”。

3 消化道腫瘤

3.1 胃癌2016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發布《胃癌臨床實踐指南》[22],內容包括:①指南修改了高風險綜合征的評估標準;②詳細說明了病理組織學報告的規范書寫內容;④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和(或)HER2蛋白在胃癌和食管胃連接處腺癌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⑤對治療方式選擇進行了詳細說明。

3.2 結直腸癌2016年結直腸癌NCCN指南[23]的更新對醫師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有重要的實踐作用。主要內容包括:①RAS和BRAF突變檢測;②微衛星不穩定及錯配修復基因檢測;③對于接受以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為基礎化療后進展的患者新增細胞毒藥物TAS-102的推薦;④新增奧沙利鉑可>2小時給藥或1 mg/(m2·min)滴注速度的推薦;⑤對局部可切除、無遠處轉移的、臨床分期為cT4b的結腸癌,首次增加了新輔助化療的臨床路徑推薦;⑥對于臨床分期T3,N0或任何T,N1-2和(或)局部不可切除或不耐受手術的直腸癌患者(T4除外)新增新輔助短程放療(25 Gy/5f)。

為了幫助我國基層醫生提高結直腸癌診療水平,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制定了《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4],主要針對:①結直腸癌的篩查及遺傳學;②結直腸癌的影像學;③結直腸癌的病理學;④初始可切除結腸癌的治療;⑤初始不可切除轉移性結腸癌的治療;⑥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⑦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⑧結直腸癌的隨訪等8個方面做了詳細的敘述。

4 消化內鏡進展

4.1 中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專家共識意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依據我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的現狀,參考國際最新相關指南,頒布了《中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專家共識意見》[25],對上消化道異物的內鏡處理提出了明確建議:①詳細介紹了上消化道異物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②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可診斷上消化道異物,不同位置異物應選擇的檢查措施,同時強調對可疑存在并發癥的上消化道異物患者,必要時行實驗室檢查以評估病情;③內鏡處理方面,明確規定了內鏡處理的適應證、禁忌證,原則上能夠耐受內鏡操作且無并發癥的普通上消化道異物均適合內鏡處理,并詳細介紹了內鏡處理的時機、術前準備、常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方式及術后處理;④預防及隨訪:共識意見對上消化道異物的預防及隨訪也做了詳細的闡述。

4.2 結腸癌切除術后結腸鏡檢查指南2016年美國結直腸癌工作組頒布了關于結腸癌切除術后結腸鏡檢查的指南[26],建議:①結直腸癌患者應重視圍手術期及術后結腸鏡檢查,以提高原發癌或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對于存在不全梗阻的患者,應在3~6個月期間行結腸鏡檢查;②接受結腸或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患者應在術后1年復查結腸鏡。如結腸鏡無異常,則每隔2年復查1次結腸鏡,5年后改為每隔5年復查1次結腸鏡;如發現異常,則按照指南重新開始篩查;③患者未進行直腸系膜切除術的局部直腸癌術后、經肛門局部切除術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患者和未接受新輔助放化療,患者術后2~3年內通過可屈性乙狀結腸鏡檢查或超聲內鏡每3~6月接受局部監測;④對于梗阻性結直腸癌,內鏡不能通過時,推薦行CT結腸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以排除多原發腫瘤的情況。如果無法行CTC檢查,則可選用氣鋇雙重對比灌腸;⑤不推薦結腸癌術后應用糞便潛血及糞便DNA進行腫瘤學篩查。

4.3 內鏡技術進展

4.3.1 經黏膜下隧道內鏡下憩室中隔離斷術(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septum division,STESD)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團隊采用STESD治療食管憩室[27],相較于傳統的內鏡治療技術而言,STESD最大的優勢是在選擇性離斷憩室肌性中隔時,能夠保證黏膜的完整性,有助于降低穿孔和感染的風險。即使術中發生黏膜損傷或穿孔,也較易將其夾閉,術后常無明顯并發癥,具有很好的臨床治愈率和更低的穿孔發生率。

4.3.2 明膠灌注日本研究者近期發明了一種能夠替代水或空氣灌注而使內鏡下出血灶視野清晰的方法,即通過向食管腔或胃腔、腸腔內灌注明膠,可避免與新鮮出血或糞便混合而影響內鏡下視野清晰度[28]。明膠是一種膠凍樣混合物,黏度適合,可通過內鏡輔助通道注射入管腔。該項研究表明,明膠灌注對于保護內鏡下手術視野是安全、有效的,為消化道出血的病灶可視化及內鏡治療提供了可能。

4.3.3 新型帶線自膨式全覆膜金屬支架日本專家發明了一種直徑6 mm的新型帶線自膨式全覆膜金屬支架,這種支架可以防止腫瘤向支架內生長,并且即使出現支架內再梗阻,也容易被拔除。研究發現對于肝門部惡性膽道梗阻患者,無論是初步治療,還是在支架內阻塞后進行再次干預,該新型帶線自膨式全覆膜金屬支架均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29]。

4.3.4 高分辨率纖維內窺鏡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報道了一種具有自動圖像分析功能的平板高分辨率顯微內窺鏡,可對食管鱗狀細胞瘤進行實時評估[30],敏感度為95%,特異度為91%,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5 肝臟疾病

5.1 NAFLD2016年4月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以及歐洲肥胖癥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EASO)共同發布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管理指南》[31],旨在為NAFLD的診斷、治療以及隨訪提供臨床指導。2016年7月,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發布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評估和管理指南》[32],該指南重點闡述如何早期識別NAFLD患者(成年、青年和兒童)出現進展性肝纖維化。2016年10月,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也發布了《肝纖維化的創傷性和無創性評估共識》[33]。3部指南更新要點如下。①篩查:EASL-EASD-EASO指南和NICE指南均指出存在胰島素抵抗和(或)代謝風險因素的患者均應接受篩查;對于單純性脂肪肝(NASH)患者需要評估是否存在繼發性NAFLD;對于NAFLD的共患疾病應積極篩查,因為其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肝損傷;②診斷:超聲檢查仍是診斷NAFLD首選的一線影像學診斷方法;磁共振波譜分析(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是唯一可以定量評估肝臟脂肪含量的無創手段,但價格昂貴;肝活組織檢查是診斷NASH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NAFL區別于NASH的唯一可靠手段;③肝纖維化的評估:肝纖維化的生物學標志、評分及肝臟瞬時彈性檢測為評估肝纖維化的非侵襲性方法; NICE指南特別強調應用增強肝纖維化(enhanced liver fibrosis,ELF)評分可評估肝纖維化程度,若ELF評分≥10.51可診斷為進展性肝纖維化;瞬時彈性成像技術、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以及血清標志物有助于預測兒童肝纖維化,并減少肝活組織檢查的使用;④治療:生活方式干預應貫穿于NAFLD治療的全過程,不伴有肝損傷或肝纖維化的NAFLD患者無需接受藥物治療;EASL-EASD-EASO指南指出對于NASH、特別是合并進展性肝纖維化的患者,必須給予針對肝病的藥物干預,并認為合并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丙氨酸轉氨酶持續增高等的NAFLD患者需要接受藥物干預,這與我國2010版指南相似,但區別在于本次推薦用藥為吡格列酮及維生素E或二者聯用,但目前尚未明確藥物治療的最佳療程。NICE指南亦推薦成年人進展期肝纖維化患者,無論是否合并糖尿病,考慮予以吡格列酮或維生素E治療;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轉氨酶不下降者需要停藥;NICE指南首次探討益生菌及益生元補充對NAFLD的影響,但尚缺乏有力證據。

5.2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為規范我國CHB合并腎功能損傷及其高風險患者抗病毒的診治,中華醫學肝病分會制定了《伴有腎臟損傷及其高危風險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34]。首先應重視治療前評估,CHB患者接受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之前,應評估腎小球和腎小管功能,最為重要的是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蛋白尿。重點強調了治療方案的選擇:對于存在潛在腎臟損傷的高危風險或者合并基線腎臟損傷的初治患者[eGFR<90 ml/(min·1.73 m2)]優先選擇對腎臟損傷作用較小的恩替卡韋(entecavir,ETV)或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進行抗病毒治療,避免初始使用有腎臟損傷風險的阿德福韋酯(adefovirdipivoxil,ADV)和替諾福韋酯(tenofovirdipivoxil,TDF);采用ADV或TDF治療的CHB患者若出現eGFR<90 ml/ (min·1.73 m2)或血磷、血鈣進行性下降,推薦換用LdT、ETV或聯合LdT治療;對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eGFR<90 ml/(min·1.73 m2)以及>50歲的肝硬化/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推薦選擇基于ETV或LdT的單藥或聯合治療方案;此外指南強調對肝衰竭合并腎損傷患者的抗病毒藥物選擇。同時,不能忽視治療過程中的監測,在CHB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之后,尤其是對于既往接受過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患者,新指南強調應至少每3個月復查腎功能。

5.3 慢性丙型肝炎2016年9月EASL發布了《丙型肝炎的治療建議2016》[35],以期為臨床醫生對丙型肝炎的管理提供指導意見。在丙型肝炎的診斷方面強調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HCV core antigen,HCV-cAg)的重要性,特別指出雖然HCV-cAg對檢出病毒復制的敏感度略低于HCV-RNA檢測,但仍可將其作為評估HCV復制的替代指標,并可將結束治療后12周和(或)24周時,檢測不出HCV-cAg作為治療的替代終點。治療方面指南仍重點關注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s,DAAs)的應用,索非布韋/velpatasvir和grazoprevir/ elbavir被納入治療HCV感染的方案中,具體如下:①索非布韋/velpatasvir:適用于所有基因型HCV感染患者,療程為12周;對于基因1/2/5/6型的非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無肝硬化的初治以及基線未檢出RAS Y93H基因3型感染者不建議聯合應用利巴韋林治療;特別指出,對于MELD評分<18~20分的失代償期肝硬化且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均可選用索非布韋/velpatasvir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方案;對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同樣也可選用該治療方案,但療程縮短為8周;②grazoprevir/elbavir:主要適用于基因1/4型HCV感染患者,對于基因1b亞型的非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基線HCV-RNA水平≤800 000(5.9 log)IU/mL的基因1a亞型非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以及基因4型的肝硬化初治患者不建議聯合應用利巴韋林治療;一般療程為12周,但對于基線HCV-RNA水平>800 000(5.9 log)IU/mL或者對elbavir耐藥的基因1a/4亞型非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療程應延長至16周,并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對于基因1/4型HCV感染者合并重度腎損傷患者或無腎移植指征的終末期腎臟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也可選用grazoprevir/ elbavir治療方案。

5.4 良性肝臟腫瘤2016年4月,J Hepatol在線發表了最新EASL制訂的《EASL臨床實踐指南:良性肝臟腫瘤的管理》[36],旨在為臨床常見的血管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和肝細胞腺瘤等良性腫瘤提供實用性診斷和管理幫助。①肝血管瘤:通常超聲檢查即可確診,典型表現為均質強回聲、邊緣銳利、后方回聲增強、周邊無聲暈;腫瘤患者或有潛在肝病的患者需要行對比增強成像;典型病例可保守治療,無需影像學隨訪;對伴有卡薩巴赫-梅里特綜合征的患者,可考慮藥物治療(皮質類固醇或長春新堿)、肝動脈栓塞或手術治療;②局灶性結節性增生:MRI的診斷特異性接近100%,但對小結節的診斷敏感性稍低,超聲對<3 cm的結節比MRI更準確;除非伴有潛在的血管性肝臟疾病,典型的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無需隨訪、治療;③肝細胞腺瘤:a.包含多種類型的良性克隆性肝細胞增生,存在較高的并發癥風險,主要是出血和惡變;b.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病變>5 cm和外生性腺瘤;癌變的高危因素是男性和存在β-鏈蛋白突變;c.男性患者因存在癌變風險,宜行手術切除;女性患者首先改變生活方式,停服口服避孕藥并控制體重,6個月后復查MRI,若病變<5 cm或逐漸縮小則定期隨訪,若病變>5 cm或逐漸增大則手術切除。

5.5 肝臟血管病2016年EASL發表了肝臟血管病指南[37],介紹了巴德-吉亞利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急性非肝硬化門靜脈血栓、特發性門靜脈高壓、肝竇阻塞綜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伴肝臟血管畸形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常見肝臟血管病的病因、自然病程、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策略。①BCS:多普勒超聲是首選診斷方法,其次是MRI和CT;治療方面:a.無禁忌者均應抗凝治療,但在行侵入性操作前后應暫時中斷抗凝治療;b.肝靜脈或下腔靜脈短段狹窄首選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c.上述治療無效應行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或手術分流;d.肝移植為最后補救措施;②急性非肝硬化門靜脈血栓:90%患者有急性腹痛的癥狀,85%患者表現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普勒超聲可發現門靜脈血流中斷,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增強CT和MRI有助于評估病變范圍;對于無禁忌者應立即開始6個月以上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治療6~12個月時行CT評估再通情況;③特發性門靜脈高壓:該病診斷困難,缺少金標準,需要排除肝硬化和其他非肝硬化門脈高壓并行肝組織活檢。腹部超聲常提示肝臟表面結節樣改變和門靜脈壁增厚,伴有門靜脈高壓體征,非侵瞬時彈性成像測得肝硬度<12 kPa具有一定診斷價值;當出現門靜脈血栓時則至少每6個月隨訪篩查;④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伴肝臟血管畸形:特點是廣泛的皮膚、黏膜和內臟毛細血管擴張;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高輸出量心力衰竭和門靜脈高壓;多普勒超聲是首選診斷及分級手段,其次是CT多期掃描;肝活組織檢查不是必需檢查且出血風險較高;積極藥物治療無效者可以考慮肝移植;⑤SOS: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化學療法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發生肝病時應考慮本病;典型表現是液體潴留導致的體質量增加、輕度肝腫大和黃疸;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可用去纖苷預防;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疾病并發癥的支持治療。

6 膽胰疾病

6.1 膽石癥2016年歐洲肝病學會制定了《膽石癥臨床實踐指南》[38]。①預防:一般人群不需應用藥物預防膽石病,強調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高危人群可應用熊去氧膽酸以預防膽固醇結石形成;②診斷:首先應根據患者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作出疑診,腹部超聲可作為首選輔助檢查協助診斷,肝內外膽管結石可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進一步檢查評估;③藥物治療:指南不推薦單獨應用膽汁酸溶石或聯合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治療膽囊結石;膽絞痛應選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治療,也可用解痙藥,若癥狀嚴重,可用阿片類藥物;但對于輕度急性膽囊炎,不建議長期使用抗生素;④外科治療:a.膽囊結石:對于有癥狀膽石癥,首選膽囊切除治;指南建議膽囊息肉直徑≥1 cm、伴有急性膽囊炎的患者應及早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尤其是高齡患者和麻醉高風險合并膽源性并發癥的患者。b.膽管結石:內鏡下括約肌切開取石是膽管結石的推薦療法;若合并膽囊結石應于術后72小時內行腹腔鏡下膽道探查聯合膽囊切除術。c.肝內膽管結石:對有癥狀的肝內膽管結石患者應采取多學科綜合治療策略,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⑤妊娠期膽石癥:當存在緊急膽囊切除適應證時,應積極實施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對妊娠期合并有癥狀的膽管結石患者,在采取防護措施使得輻射暴露最小化的情況下,可由資深內鏡醫師實施內鏡下括約肌切開及結石取出術。

6.2 急性胰腺炎隨著急性胰腺炎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相關研究及指南層出不窮,為統一臨床管理與循證推薦,多倫多大學成人教學醫院普外科制定了2016年版《急性胰腺炎管理臨床實踐指南》[39]。①診斷:推薦所有疑診急性胰腺炎患者均應查血脂肪酶;超聲可明確是否存在膽囊結石和(或)膽總管結石;如膽總管顯影不充分且超聲亦未發現異常時,推薦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診斷急性胰腺炎或疑似出現局部并發癥時應做CT檢查;②嚴重程度評估:入院后72小時內每日檢測1次C-反應蛋白并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評分;③支持治療:支持治療是輕度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治療措施;重度急性胰腺炎、已有器官功能不全或進展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轉移至重癥監護單元;④營養:輕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給予普食,癥狀較重者可按禁食-流質-普食順序調整飲食方式;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盡可能于入院后48小時內行腸內營養;⑤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輕度或重急性胰腺炎患者均不推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⑥局部并發癥的管理:如患者出現廣泛性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或經恰當的初始治療后仍無改善征象、或出現其他的并發癥,應進行內鏡、放射、外科和重度多學科協作管理;對于急性胰周積液的病人,根據積液的性質決定抗生素、穿刺引流及外科干預措施;對于胰腺假性囊腫可依據癥狀有無選擇是否手術干預;⑦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合并膽管阻塞或膽管炎患者應早期(24~48小時內)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對于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如ERCP存在風險則考慮經皮經肝膽囊引流術;輕度急性胰腺炎患者應于住院期間行膽囊切除術,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則可延遲至臨床癥狀緩解后;ERCP和Oddis括約肌切開術適用于膽囊切除術禁忌者,總之,對于該類患者應早期解除膽道梗阻。綜上,輕度急性胰腺炎以支持治療為主,而重度急性胰腺炎提倡包括營養在內的早期干預,并加強并發癥的處理。

至此,尚有《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40]、《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療指南》[41]、《血液病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和規范化治療專家共識》[42]、《2016ACG臨床指南:成人急性腹瀉感染的診斷、治療和預防》[43]、《2016ASGE指南:內鏡檢查在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44]等在本文中未介紹,上述研究成果勢必通過規范相應的診療流程進一步推動消化系統疾病的發展。

[1]Massarrat S.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Arch Iran Med,2016,19(7):527-528.

[2]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A,et al.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Gut,2017,66(1):6-30.

[3]Fock KM,Talley N,Goh KL,et al.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gastro-oesophagealrefluxdisease:anupdate focusing on refractory reflux disease and Barrett's oesophagus[J].Gut,2016,65(9):1402-1415.

[4]中華消化雜志編輯委員會.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6年,西安)[J].中華消化雜志,2016,36(8):502-513.

[5]《中華內科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中華消化雜志》等.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5年,南昌)[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4):254-259.

[6]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內鏡學分會.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防治指南(2015)[J].中華胃腸內鏡電子雜志,2015,2(4):1-21.

[7]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專家組.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2016·北京)[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7): 564-567.

[8]Bressler B,Marshall JK,Bernstein CN,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forthemedicalmanagementofnonhospitalized ulcerative colitis:the Toronto consensus[J].Gastroenterology,2015,148(5):1035-1058.e3.

[9]Gomollón F,Dignass A,Annese V,et al.European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2016:Part 1:Diagnosis and Medical Management[J].J Crohns Colitis,2017,11(1):3-25.

[10]Strong S,Steele SR,Boutrous M.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J].Dis Colon Rectum,2015,58(11):1021-1036.

[11]NguyenGC,LoftusEVJr,HiranoI,etal.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AssociationInstituteGuidelineonthe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J].Gastroenterology,2017,152(1):271-275.

[1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建立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治中心質量控制指標的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7):568-571.

[13]Brandt LJ,Feuerstadt P,Longstreth GF,et al.ACG clinical guideline:epidemiology,risk factors,patterns of presentation,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colon ischemia(CI)[J].Am J Gastroenterol,2015,110(1):18-44.

[14]Crobach MJ,Planche T,Eckert C,et al.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update of the diagnostic guidance document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6,22(Suppl 4):S63-S81.

[15]Trubiano JA,Cheng AC,Korman TM,et al.Australasian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Intern Med J,2016,46(4):479-493.

[16]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2016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Celiac Disease[DB/OL].2016.

[17]Strate LL,Gralnek IM.ACG Clinical Guidelin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Am J Gastroenterol,2016,111(5):755.

[18]Gurudu SR,Bruining DH,Acosta RD,et al.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uspected small-bowel bleeding[J].Gastrointest Endosc,2017,85(1):22-31.

[19]Klek S,Forbes A,Gabe S,et al.Management of acute intestinal failure:a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Special Interest Group[J].Clin Nutr,2016,35(6):1209-1218.

[20]Pironi L,Arends J,Bozzetti F,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chronic intestinal failure in adults[J].Clin Nutr,2016,35(2): 247-307.

[21]Drossman DA,Hasler WL.RomeⅣ-functional GI disorders: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J].Gastroenterology,2016,150 (6):1257-1261.

[22]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gastric cancer[DB/OL].2016.

[23]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DB/ OL].2016.

[24]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M].2016.

[25]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6,(1):19-28.

[26]KahiCJ,BolandCR,DominitzJA,etal.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recommendations ofthe USmulti-societytaskforceoncolorectalcancer[J].Gastroenterology,2016,150(3):758-768.e11.

[27]Li QL,Chen WF,Zhang XC,et al.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septum division:a novel technique for treating zenker's diverticulum[J].Gastroenterology,2016,151(6):1071-1074.

[28]Yano T,Nemoto D,Ono K,et al.Gel immersion endoscopy:a novel method to secure the visual field during endoscopy in bleeding patients(with videos)[J].Gastrointest Endosc,2016,83(4):809-811.

[29]Inoue T,Okumura F,Naitoh I,et al.Feasibility of the placement of a novel 6-mm diameter threaded fully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 for malignant hilar biliary obstructions(with videos)[J].Gastrointest Endosc,2016,84(2):352-357.

[30]Quang T,Schwarz RA,Dawsey SM,et al.A tablet-interfaced high-resolution microendoscope with automated image interpretation for real-time evalu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neoplasia[J].Gastrointest Endosc,2016,84(5):834-841.

[31]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EASL-EASD-EAS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J Hepatol,2016,64(6):1388-1402.

[32]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DB/OL].2016.

[33]Shiha G,Ibrahim A,Helmy A,et al.Asian-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consensus guidelines on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hepatic fibrosis:a 2016 update[J].Hepatol Int,2017,11(1):1-30.

[34]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伴有腎臟損傷及其高危風險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6,19(4):1-6.

[35]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EASL Recommendations on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2016[J].J Hepatol,2017,66(1):153-194.

[36]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liver tumours[J].J Hepatol,2016,65(2):386-398.

[37]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EASL Clinical Practical Guidelines:vascular disease of the liver[J].J Hepatol,2016,64(1):179-202.

[38]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llstones[J].J Hepatol,2016,65(1):146-181.

[39]Greenberg JA,Hsu J,Bawazeer M,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Can J Surg,2016,59(2):128-140.

[40]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5,(10):750-767.

[41]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療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6,32(5):835-843.

[42]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淋巴瘤聯盟等.血液病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和規范化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6):441-452.

[43]Riddle MS,DuPont HL,Connor BA et al.ACG Clinical Guideline:Diagnosis,Treatment,andPreventionofAcute Diarrheal Infections in Adults[J].Am J Gastroenterol,2016,111 (5):602-22.

[44]ASGEStandardsofPracticeCommittee,MuthusamyVR,Chandrasekhara V,et al.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ystic pancreatic neoplasms[J].Gastrointest Endosc,2016,84(1):1-9.

Clinical advances on digestive diseases in 2016

Zhang Xiaolan,Guo Jinbo,Han Fei,Niu Weiwei,Luo Yux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Key Laboratory of Gastroenterology;Hebei Institute of Gastroenterolog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Xiaolan,Email:xiaolanzh@126.com

Gastroenterology related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 have been well revised,updated or newly made in 2016,covering the maximum variety and updates of the digestive diseases.Clinical consensuses formulated by professors in China provide great convenience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gestive diseases,as suit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peptic ulce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so on),hepatic diseas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chronic viral hepatitis and so on),pancreaticobiliary disease(cholelithiasis,acute pancreatitis,and so on).We aim to give support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gestive diseases by summarizing the advances of above disease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diagnosis;treatment;guidelines

R57

A

1004-583X(2017)02-0121-11

10.3969/j.issn.1004-583X.2017.02.005

2017-01-16編輯:張衛國

張曉嵐,Email:xiaolanzh@126.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一区毛片| 婷婷六月综合|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色综合激情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三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69视频国产| a毛片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a级毛片在线免费|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日韩专区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九九香蕉视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免费a级片|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伊人91在线|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久久毛片基地| 夜夜操天天摸|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www.日韩三级| 国产欧美日韩va|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久久久黄色片|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天堂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