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佐

摩崖石刻以“漢三頌”最具代表性,分別是《石門頌》《西狹頌》《郙(fǔ)閣頌》。上期我們了解了《石門頌》,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西狹頌》。
《西狹頌》全稱是《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xī)西狹頌》,刊刻于今天甘肅省的天井山,它在三大頌碑之中保存最為完整,記載的是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歌頌他修復西狹棧道為民造福的政績。
《西狹頌》整體書法風格古樸方勁,剛健整飭,用筆多方筆起收,提按不做夸張。行筆中鋒,兼以側鋒書寫波磔(zhé),能夠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篆書意味。學習《西狹頌》宜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筆
書寫時要注意筆畫的厚重感,不能有過多小動作。《西狹頌》用筆渾厚扎實,主要以方筆為主,但又兼用圓筆。筆畫形態沒有過多提按起伏,行筆較為平緩,書寫時力送毫端,慢慢將筆毫送出。收筆處筆畫要沉穩含蓄,穩如磐石。如:“三”字方筆切入,用筆剛勁有力,波磔含蓄內斂;“儀”字左右開張,筆畫穩健,提按起伏不大卻又有變化。
《西狹頌》在用筆上時時體現出篆書筆意,方圓結合中尤以轉折處的書寫最為明顯。“守”字寶蓋頭寫成一個半圓形,轉折處直接一筆寫下,篆意明顯; “繼”字的偏旁承襲篆書的寫法,書寫特別飽滿圓融。
二、構字
隸書結體多以偏寬為主,而《西狹頌》不僅用筆較方,字形也多是寬博方正。其中,很多字的書寫保留了篆書的書寫方法,篆隸互用的處理十分高明,增加了整幅作品的趣味性。雖然結體方正貫徹始終,但卻沒有給人局促的感覺。
三、善于對比
學習書法要善于將各種碑帖進行比較,從中掌握各個碑帖的特點,對書寫有極大的幫助。下面兩個“成”字,分別出自《西狹頌》和《石門頌》,我們來看一看,它們有什么不同。《西狹頌》中的“成”字,彎曲的程度不大,收放關系不明顯,屬于內斂風格;《石門頌》中的“成”略顯夸張,特別是斜鉤,書寫極力伸展,成為主筆,形成明顯的收放對比。
同學們,如果你是初學者,臨摹的必經之路,首先是選取經典,進行解讀,學會舉一反三,才能逐漸融會貫通。歷代書家臨摹《西狹頌》的作品是學習的很好門徑,希望你從中可以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