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家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出爐,公主嶺市、榆樹市名列其中。截至2016年,吉林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隊伍擴大至11個。
當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的初級階段,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的開發程度決定著其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立足全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承擔起“試驗田”的重任,將飽蓄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人才、前沿技術和多元資本等養分,讓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同步迅速長高。
全省1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實現現代農業從量變向質變的跨越,這是吉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調整
立足優勢,種植結構調好調順調優
敦化市沙河沿鎮雙山子村農民韓圣偉,流轉土地700多公頃。2016年,農場與市農業局合作,實施“糧豆輪作”種植模式,種植玉米200公頃,大豆300公頃,水稻100公頃,脫毒馬鈴薯150公頃。
“2016年是第一年調整,從收成看,效果很好。”韓圣偉說。種植結構從單一變為多元,既降低了單一種植結構的風險,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能。
2016年,圍繞實施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敦化作為玉米結構調整的主要地區之一,計劃調整46萬畝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46萬畝大豆種植面積。“2016年,全市因地制宜減少玉米種植,有計劃地開展糧豆輪作,大豆面積已達到8萬公頃。”相較于近幾年敦化大豆種植面積的不斷縮減,2016年大豆面積的恢復性增長,讓敦化市農業局副局長國長振對種植結構調整又多了幾分信心。
國長振認為,種植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不僅在農業去庫存、補短板、土地保護上發揮作用,在增加農民收入和維護糧食安全上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為吉林省東部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敦化市的種植結構調整不僅僅是“糧豆輪作”,更是依托現有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研發優勢,推廣脫毒馬鈴薯的種薯擴繁,為種植結構調整探出另一條可行路徑。
敦化市土巖馬鈴薯生產專業合作社,2016年種植的200多公頃脫毒馬鈴薯種薯喜獲豐收。“1萬多噸原種全部售出,相比種玉米,平均每公頃增加收入1萬多元,2017年準備增加100公頃擴繁面積。”負責人孫開春從2013年開始脫毒馬鈴薯的種薯擴繁種植,“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一半種大豆,另一半是脫毒馬鈴薯,次年再進行輪作。”如今合作社已經形成栽培輪作的種植模式。
眼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已在我國展開。敦化市作為吉林省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殖和銷售基地,有技術優勢、市場優勢,也有種植傳統基礎。不斷篩選出優質、高產、抗逆、綜合性狀優良、適宜主食開發的專用品種,使敦化市馬鈴薯種薯的擴繁面積逐年增加。不僅如此,果蔬種植、食用菌、中藥材、柞蠶等園藝特產業也“全面開花”,敦化市的種植結構調整之路愈加清晰明朗。
升級
依托基礎,農機裝備向精準化邁進
在農安縣陳家店村眾一專業合作社,只需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掌握農機作業的一手信息,并作出合理調度。
眾一專業合作社的600公頃土地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2016年,160臺套機械全部裝上了GPS,收割機還裝配了智能電腦顯示器。“自動導航系統,田間直線作業精度達到厘米,作業過程不需要人工控制轉向操作,最大限度減少作業壟間的重疊和遺漏,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合作社負責人文業勝說,合作社的下一目標是達到農業全程機械智能化。
農安縣農業局沈維年認為,高庫存、高成本、低效益也在倒逼農業發展必須加大農業信息化與現代高端設備的投入與應用。
陳家店作為農安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機械智能化項目的試點,農業機械正逐步向信息化、精準化、智能化發展。農安縣農機局局長易寶慶介紹,這一項目主要圍繞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獲等生產環節,基于衛星定位技術、2G/3G遠程傳輸技術和傳感器技術,提供土地耕整、玉米精播、高效施藥、收獲監測等環節的農機作業監管及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對玉米黃豆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信息化精準管理,方便農機和服務車輛的遠程管理調度。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90%以上的國產農業裝備為中低端產品。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無論是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還是引導農機配置由單純數量型向優化配置效益轉變,以信息化、精準化、智能化為主要目標的農機裝備產業升級都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一。
以示范區先行先試,推動農機裝備的轉型升級,步入精準農業階段,繼而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失為新常態背景下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構建
做大品牌,打造“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生態
坐落于黃金玉米帶的公主嶺市,最大的資源是玉米,最好的資源也是玉米。
2012年,公主嶺市被確定為吉林省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如何依托優勢產業擴大品牌影響力,公主嶺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最終目標,打造以玉米產業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生態,盤活“玉米經濟”。
構建起“互聯網+農業”的電子商務生態,是信息化與農業碰撞、交織、融合、延展的過程,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機遇。“‘互聯網+不僅‘加的是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技術,還‘加的是新的發展模式、產業形態。”公主嶺市農村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孟繁強認為,“互聯網+”的意義在于幫助傳統產業提高效率,進而促進玉米產業升級、提質增效。
2014年,公主嶺市構建了全國玉米行業最大的網上交易平臺——中國玉米云商城,2015年5月正式上線。截至目前,中國玉米云商城上線企業619戶,玉米產品數量5210個,銷售額5100萬元。
構建完整的“互聯網+農業”體系,并不是簡單地將企業與產品整合,而是通過玉米分類供應,把握市場需求變化,精確定位,精準發力,提升有效供給,引導需求。孟繁強介紹,玉米云商城把玉米資源優勢與電商平臺結合,依托電商把這個市場品牌做大做亮,打造玉米產業鏈循環供應體系,逐步形成公主嶺市乃至國內外的同類產品集散地、交易結算和物流中心。
公主嶺市的“互聯網+農業”建設既有立足于玉米產業的平臺構建,也有接準地氣的電子商務進鄉村。未來,公主嶺市還將通過遠程教育這一手段和媒介,助推電商進村;以公主嶺市鎮級行政區域為半徑,貫穿長鄭公路打造兩大鎮域物流經濟圈,打通農村物流運輸的“最后一公里”;開展電商專業從業人員培訓,培養實用型、創新型的電商人才……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當“玉米之鄉”遇上互聯網,定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