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我國農業現代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整體而言,“三農”仍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如何在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連云港的地區優勢和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尋找產業支撐,籌集建設資金,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三社聯動”,應成為新時期蘇北特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努力方向。
關鍵詞:農村社區;產業支撐;“三社聯動”
項目基金:本文為江蘇省連云港市社科基金項目課題(批準號為16LKT69)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2.032
1建設和發展現狀
浦南鎮位于連云港市主城區西北部,面積達108平方公里,轄18個村、1個社區,人口5.6萬人。多年來,浦南與城區一水相隔,雖是衛星鎮,卻一直與市區“背靠背”,偏于一隅。按照規劃,將在浦南鎮建一個新鎮區、兩個新社區、三個農業產業基地、三個特色園區。目前,城鄉統籌建設項目中的中小學校、醫院、社會福利中心、商業中心、櫻花小區等公建項目扎實推進,規劃中的設施蔬菜、花卉苗木、特種水產養殖三個農業產業基地以及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中小企業園、農業休閑觀光園等項目正有序推進,大大改變了昔日村落的落后面貌和人居環境,使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2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2.1存在觀念誤區
有將農村社區建設等同于房地產開發、鋪路建橋搞基礎設施建設的錯誤認識。農村社區建設當然離不開現代整潔的房屋、道路等硬件設施,但更為核心的是農村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如何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讓他們有工作、有社保、有培訓、子女有教育,由農民向市民轉變。目前普遍存在重基礎硬件設施建設,輕視人的城鎮化軟件提升的情況。
2.2資金來源緊缺
連云港市農村社區建設整體水平不高,進一步完善改進農村社區的建設勢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目前連云港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政府財政支撐不足,資金來源緊缺,導致農村社區建設投入不足的現象十分突出。
2.3規劃制定不盡合理
目前浦南鎮的農村社區建設進行的如火如荼,盡管很多農村社區的建設都進行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和精細的規劃,但是很多地方的農村社區的建設仍存在占用農村農民耕地以及規劃設計不盡合理等問題。很多建設盲目追求整齊劃一,卻忽略了當地農村農民的生活特色,沒有凸顯當地的人文和地域特色,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現象嚴重。
2.4 存在侵犯農民權益的情況
少數地方以城鄉一體化名義強推“就地城鎮化”,打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幌子,鉆“增減掛鉤、占補平衡”的政策空子,大搞圈地運動和房地產開發,炮制形象工程和發展政績,忽視了群眾意愿,侵犯了農民土地權益,引發群體事件。
2.5 缺乏產業支撐
浦南鎮的農村社區建設出現兩極分化趨勢,距離浦南鎮比較近的鄉村因可以依托浦南鎮的產業優勢,村民們可以就近尋找就業機會,生活相對比較便利。但是距離浦南鎮比較遠的鄉村因為沒有辦法依托鄉(鎮),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缺乏產業支撐,村民還是要背井離鄉,出遠門尋找就業機會。
3探索適合蘇北特色的農村社區建設新路
3.1農村社區建設重在產業支撐
讓農民住下來、有工作、有收入,居住地和工作地沒有分離,才能真正把農村社區建設好。
第一,社區是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載體,而農村的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更要以農村社區的建設為重要依托。農村社區的建設離不開產業力量的支撐作用。蘇北地區要積極發揮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低的優勢,積極吸收蘇南等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后多余的勞動力,給農民創造就業崗位。
目前,浦南鎮的商業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包括醫院、學校、銀行、超市、菜市場、服裝市場等在內的生活便利圈,不僅給周邊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且為廣大村民的生計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來源。村民們完全可以就近找到一份工作來補貼家用。同時,浦南鎮附近還有一些加工海鮮的食品廠,也為周邊的廣大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就業渠道。近年來,連云港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的腳步,同時也加大了城市綠化的力度,這就需要從周邊農村調遣農民勞動力來從事城市綠化工作,這也成為浦南鎮農民的一個就業渠道。
浦南鎮的滕灣莊、大官莊、小官莊和富安莊等農村社區的廣大村民憑借本村距離鄉(鎮)近的區位優勢,借助浦南鎮現有的自有產業,為自己開創了多個就業渠道,不僅開闊了百姓的眼界,豐富了百姓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廣大農民在農閑時間也能夠獲得一份收入,大大提升了農民的生活幸福感。
第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機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釋放農村勞動力,積極發展現代化的多功能農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切實增加農村、農民的收入。
這里提到的多功能農業是針對單功能農業、有限功能農業而言的。我國城鄉社會學的研究者谷中原認為,多功能農業是指能夠利用所有農村社區的資源進行生產的,以促進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能夠同時展現人文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以及相應的產生人文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農業經營模式。在浦南鎮,這種多功能農業的生產模式和都市型現代農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浦南鎮通過“建基地,強龍頭,做品牌”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形成了淺水藕種植、林木育苗、西紅柿種植、生態功能稻栽培、黃瓜套種絲瓜技術等一批特色多功能農業基地。而且從2015年起,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都市型現代農業專項資金,并逐年按農業發展資金增幅同步遞增,重點用于支持農業“一區三園”建設、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科技創新、誠信農產品工程建設、農業“大好高”等項目的推進。浦南鎮的這些舉措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釋放了農村勞動力,為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開創性的努力。
第三,充分利用浦南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開發休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建設特色小鎮,積極招商引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浦南鎮把建設現代農莊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將產業、文化、旅游、農業和社區充分融合,大力發展月牙島休閑旅游、草舍西紅柿、汪新草莓、龍浦泥鰍、新灣蓮藕等特色產業,形成以板浦的“鏡花緣小鎮”、新壩的“生態田園小鎮”、錦屏的“特色旅游小鎮”為代表的浦南特色小鎮,既美化了生態環境,又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
3.2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農村社區的建設離不開資金。除了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外,更要增強農村社區自身的造血功能。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不斷挖掘土地的用地潛力,把置換來的土地資金有償使用費用真正投入到農村社區的建設中來,加大新農村社區的農宅建設及其他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村莊整治農民得實惠、增減掛鉤城鄉發展得空間、社會資金投入得效益、新農村建設政府得形象的效果。
要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社區建設,引進市場機制和理念,實行市場化運作,經營好農村社區。
在農村社區建設中,要積極利用本鄉(鎮)的產業優勢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投入到農村社區的建設中,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拓寬各類主體,尤其是社會力量的參與渠道,不斷完善農村社區的服務體系。
3.3注重調動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性
農村社區的建設要積極調動各級政府和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實施。
首先,農村社區的建設需要有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農村社區的建設主體就是廣大農民群眾,只有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農村社區的建設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農村社區的建設不僅會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能夠提高生產收益。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與農民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一切以農民利益為重,才能真正得到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其次,農村社區的建設還需村干部的積極配合。往往在一個村莊里,村干部是最了解本村實際情況的人,也是本村最有威望、威信的人。農村社區的建設中,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廣大村民的積極配合,全體村民共同努力,這時候就需要村干部的號召力,號召廣大村民能夠以農村社區的建設為契機,為本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3.4農村產權制度要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解決“三農”難題、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關鍵性改革,是關乎長遠,艱巨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市場化改革,要讓農民成為市場主體,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堅決杜絕違法私自占用農民耕地的現象,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3.5積極完善“三社聯動”的社區服務機制
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載體,農村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農村社區的建設要積極完善“三社聯動”的社區服務機制。不斷形成由社區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的,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社區服務機制,突出浦南鎮的地域特色、鄉土特色和社區特色,營造親情化、人性化的社區服務環境。
作者簡介:李雪,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