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低年段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低年級的小朋友一見到色彩艷麗的數學圖片、實物或一聽到語言生動的描述,思維就會一下子興奮起來。因此,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不但能有效地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張揚個性,而且能不斷地提高學習質量。以下談幾點個人的做法與體會。
一、創設“玩”境——理解算理
理解是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其實質是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使新的數學知識同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并將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融為一體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首要因素是學生是否具有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實現對所學數學知識本質和規律認識的心理愿望。眾所周知,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玩”與“做”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動手操作中理解數學知識,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種學具,每一次用5個擺一擺,拼出圖來,看在限定的時間里能擺出幾幅自創的圖,共用了幾個學具。通過想一想、擺一擺、“玩一玩”,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每次用5根小棒,擺出五角星;有的學生每次用5塊三角形,擺成小魚; 還有的學生每次用5個圓片,擺成花朵……來說明幾個5連加是幾。學生充分理解、記憶“5連續加5”的依次和,這些感性材料為進一步理解5的乘法的意義和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掃清障礙,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證他們的邏輯思維得以順利進行。
二、創設“做”境——凸顯過程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維的基礎和源泉,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獲取新知的良好方法。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多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之在操作中對未知世界有所思考、有所發現。例如,在“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發給每個小組數量不同的小棒,組內的小朋友一起數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并說出數小棒的方法。在數小棒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了11-20各數,親身經歷了抽象出數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活動中,按自己的想法數小棒。有的同學說“可以兩根兩根地數。”有的卻說“一根一根地數,才不會數錯啊!”有的同學說“數出10根小棒放在一起,再數其它的。”還有的同學說用一種方法數,用另一種方法檢查……每個小組都想出了多種數小棒的方法,全班同學的思維達到了高度活躍的狀態。這樣,學生在“做”的情境中親自感受了知識之間的聯系,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性經驗及方法。
三、創設“擬”境——強化聯系
實踐證明,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割裂數學與生活有機聯系的課堂教學難以達到教學目標。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強化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例如,在教學“一本書,已看了46頁,還剩28頁沒看,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這道題時,學生要通過逆向思維,然后用加法來解決,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創設“擬”境,進行了“生活化”演示:拿出一本書,邊做一頁一頁地翻閱動作,邊說這本書已經看了46頁,手捏著剩下的部分說還剩28頁,怎樣能知道這整本書有多少頁呢?接著教師做出把看過的和剩下的兩部分頁數合并成整本書的動作,這一個簡單的動作的演示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頓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數量關系,正確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四、創設“疑”境——撩撥探究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是靜態的,教師應善于巧妙設疑,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設計激發學生情感的動態形式。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設問:6個蘋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人分幾個?(3個)2個蘋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人分多少?(1個)1個蘋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人分多少?(部分學生會說:一半)1個蘋果平均分給3名同學,4名同學呢?在步步追問中,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伴隨學生的情感成為他們自己學習的需要,由此去探索“幾分之一”自然情緒高漲。
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與學生實際,創設適度、適當、合理、科學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新穎的、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有效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