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建
新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要著重強調學生的發展,開展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滿活力的科學教學氛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愿意參與到課堂中獲取相關的知識。為此,小學科學教師要講究教學效果,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一、密切聯系生活,增強科學知識的實用性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學科學起源于實際生活,又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科學現象,并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所發生的現象。小學科學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其需要老師將實際生活作為基礎,生動地闡述科學知識。實際生活與科學知識的相聯系讓學生愿意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整節課堂的氛圍非常活躍的,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被動的學習地位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地位。
比如:當老師要講解《生命離不開水》這一教學內容時,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會提取物體內的水分;掌握常見食物的含水量。本節課的主題是水,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類的生命之源。水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教師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這樣的問題:關于水,同學們都知道些什么呢?學生1: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了;學生2:我們家里養的小狗也要天天喝水;學生3:澆花、種莊稼也需要水。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非常準確,動植物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水資源。在認識完水資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提取蔬菜、水果中水分的方法,通過這樣做學生能準確地認識本節課的知識,也讓學生認識到科學這門學科的實用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同類事物間的差異性,引導學生探索同類事物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其中所隱藏的規律。隨后,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總結出某一事物的特征,總結同類事物的共性與特性,加深學生對同類事物的認識與理解。在分析相關的問題時,學生無法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鑒于此,教師要引導從宏觀、微觀這兩方面來分析問題,確保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這些問題。
比如:當老師要講解《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這一教學內容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將花園、動物園等視頻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一來營造了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隨后,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演示晝夜植物的變化、動物的活動情況,并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系呢?到底是什么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通過該問題導出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在此之后,教師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郁金香、合歡樹、牽牛花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視頻,當學生看完這段視頻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此時有的學生提問:什么因素影響著這些植物的變化呢?每一種植物的變化都不相同嗎?老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此時學生更愿意思考這些問題,并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
三、重視實踐活動,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
對于小學科學教師而言,其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科學教學,這樣做既強化了學生的認識,又加深了學生的德育教育。科學這門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如果脫離了實踐來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學生是無法準確、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所以,教師要將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起來,降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難度,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
比如:當老師要講解《蠟燭的變化》這一教學內容時,蠟燭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蠟燭的變化這一現象背后所隱藏的知識點是物質在發生變化,因此,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這一知識點,教師要事先讓每位學生準備一支蠟燭。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沒有點燃過的蠟燭,隨后,點燃蠟燭,讓學生認真觀察蠟燭在點燃過程中的一系列現象,并將這些現象一一記錄下來,從而便于學生結合本次實踐活動來理解理論知識。另外,實踐活動的運用讓小學科學的課堂氛圍不再那么死氣沉沉,學生愿意參與進來,并且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四、鼓勵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學科學這門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精神。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在探究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特點,保證探究活動的適宜性和生活性。有部分小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他們不能接受新的教學方法,為此,科學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新舊教學方法的差別,以及學生在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凸顯每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進新的教學理念,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到教學情境中,從教學情境中獲取新知識,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情境教學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讓科學課堂的氛圍真正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