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校星
【摘 要】 2013年《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對作業量作出了嚴格要求,小學階段不能留書面作業。為什么不能留?肯定是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面對全社會一致呼吁為學生減負的大環境,許多老師都在不懈地探求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有效途徑。對于如何才能“減負”不“減質”,如何才能實現“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一,大部分教師不約而同地將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業設計”。數學家高斯曾說過:“寧可少些,但要好些”。筆者認為,把這句話運用到作業設計上來說,是最恰當不過了。隨著減負熱潮的影響,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教學效率”這一問題進行了嘗試。
【關鍵詞】 精選;適量;有趣;實用;求真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不僅要求我們要上好課,還要讓學生樂學。怎么樣才能樂學?就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而優化的作業設計就是讓學生樂學的良好途徑之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好的數學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應認真對待并科學有效地做好數學作業的設計。
一、形式多樣
常見的課堂作業有:書面作業(如演算習題、剪貼、繪制圖表等)、口頭作業、游戲活動等。
一般在數學課上,老師們總是會讓學生做數學書或者是作業本上的練習。筆者覺得做練習不是目的,做是為了讓學生懂得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怎么做?什么時候做?做多少?做什么樣的作業?可以根據情況而定。
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認知能力不同,老師們可以根據其情況,靈活運用,每部分的內容可以根據其要求和學生特點,布置適合的作業形式,這樣既能優化作業設計,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精選適量
義烏市教育局教研室最早提出了“半小時課堂”的理念,目的是為了“既保證學生學習的質量,又減輕師生的課業負擔”。作業是“半小時課堂”的關鍵環節,它要求課內完成,既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又減輕了師生的課業負擔。
在數學課堂上大約25分鐘左右的時間是在教學探究的,剩下的十分鐘左右可以安排作業練習。所以作業要精選,盡量不重復,題目盡量少,一般不超過10小題,這樣學生一看,就不會覺得有壓力,學生做作業的時間不應該超過8分鐘,預留2分鐘做練習反饋。
上課有的放矢,作業練習高效,學生的學習就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三、分層定制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數學作業的布置也應體現這一基本理念,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發展的雙重目標,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活力,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能力,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的作業設計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定制。
筆者學校是偏遠的山區學校,班級人數一般都比較少,大多數班級的學生人數在30以內,并且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相差懸殊、習慣迥異、家庭因素等參差不齊,所以迫切需要有效的作業設計來使每個孩子喜歡數學。一般的作業分為:基礎練習、鞏固練習和分層拓展練習三個方面。在數學課的后十分鐘的練習時間里,我就讓學生分段來做,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做基礎練習,能力較強的作鞏固練習,能力強的作鞏固練習和分層拓展練習。
這樣學生都能在8分鐘內將練習輕松做好,而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就能從練習活動中獲得自在、自信,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
四、有趣味性
皮亞杰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1.課堂作業設計要求創新,講究圖文結合,運用學生們感興趣的圖片、表格、情景圖、巧妙構思,做到讓學生喜歡課堂作業,想要做課堂作業;
2.設計一些可以操作、可以小組合作的作業。如 《比賽場次》這節課的時候,就可以設計作業讓學生合作,作業是這樣的:5個好朋友見面了,相互之間要握手,每兩個人握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小組的五位同學,就可以合作握手,記錄,討論,得出結果。
3.設計一些可以制作或創作的作業,如學習了《圓的認識》后,就可以布置學生用若干個圓創造一幅美麗的圖案,小組評議,推薦佳作;學習《軸對稱》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設計作業:給學生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把把圖形的另外一半畫出來,然后再利用剪刀把另一半的圖形剪下來,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畫得準不準確。
五、便于評價反饋
教育心理實驗的結果表明:巧妙地運用及時反饋和個別矯正相結合的方法,能成倍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在學生當堂完成作業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組織作業反饋,讓學生能夠及時訂正作業中的錯誤。
筆者常要的評價反饋是:自主評價、小組評價和面批相結合。
自主評價是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檢查或驗算,查漏補缺,及時更正。對一些鞏固性的書面作業,教師可組織學生互批互改,人人都當小老師。在批改后,教師再針對典型錯誤進行及時點評。對一些有困惑的作業,當學生的看法不一致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明確思路,深化學生的認識。
對于面批作業,筆者會在學生做題的時候,走到他們旁邊,就某些題目進行當場批改或者讓學生來講桌前當場批改。批改的同時,就某些有疑惑的地方給予引導。然后集中將典型的有疑惑的題目,一起討論,讓學生明白誤區在那里,并找出解決這種題目的方法。
要想便于評價反饋,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好自己設計的作業,符合那種評價,如果設計的作業,評價起來感覺不方便,筆者的建議是:能舍棄就盡量舍棄。做了沒有效果就不做,做就要做好。
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在學校里交流成果,加上在學校里精彩的課堂作業,能夠讓學生感覺: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做作業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作業讓快樂無處不在。把這些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中和在一起,每樣看起來都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也是一本多么精美的書啊!
“寧可少些,但要好些”“優化的作業設計”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更是一件開心的事。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了大家的快樂,來優化作業設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