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艷平+辛曉丹+侯俊軍



摘要:國際市場中標準逐漸成為新的競爭焦點,通過標準競爭優勢來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已在宏觀上得到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證明。然而,在微觀層面,企業是否愿意參與標準的制定?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對其出口具有怎樣的影響?微觀層面的情況是否與宏觀層面的情況一致?基于制造業中的1796家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檢驗,發現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可以有效促進出口,并且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一致標準比制定國家特有標準更能促進出口。因此,為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擴大出口優勢,建議企業更多地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更多地推動標準層面的國際接軌。
關鍵字:參與制定 國家標準 出口貿易規模
一、引言
在全球經濟恢復依舊乏力的大背景下,企業出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必須積極構建新的競爭優勢,開拓新的出口增長點。在價格、質量、品牌等傳統競爭依然激烈的同時,標準競爭逐漸成為國際市場中新的競爭焦點。長期以來,我國的標準體制基本延續著原蘇聯模式,由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發布任務,組織制定,頒布并強制執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標準體制由強制性標準逐步向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與指導性標準相結合的體制過度。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更是逐步確立了“廣泛參與、充分協調、公開透明”的標準制修訂機制。日前,國家進行了第一次標準化法的修改,首次確立團體標準存在的重要意義。這些變化為企業參與各級標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根據工標網的標準分類,截止到2014年5月,統計從A綜合到Z環保,一共有23大項373382條標準,其中有26997條標準由企業直接參與制修訂,約占全部標準的7.2%。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了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中。那么,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企業為什么愿意參與到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來?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的動因是什么?這是本文首先要闡明的重要問題。其次,大量學者研究證明,標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行業層面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促進作用。那么,在微觀層面,企業作為參與制定標準的一員,國家標準對企業出口具有怎樣的影響?這是本文要闡述的第二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對企業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根據編制的方法不同,分為國家特有標準(中國自主編制的國家標準)和一致標準(在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基礎上編制的國家標準)。這兩種編制方法對企業出口規模有怎樣的影響?這是本文想要闡明的第三個問題。
從文獻來看,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的動因有幾個方面:第一,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可以有效規避行業競爭。制定標準的過程相當于制定競爭規則,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修訂有效地規避了行業競爭。侯俊軍(2015)[1]認為標準所具有的網絡外部效應、技術鎖定效應和贏者通吃等等特點,使其在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的同時,也產生很強的反市場競爭效應。標準化過程在確立某一個技術解決方案、運行規則的市場壟斷地位的同時,也減少或者限制了其他更多技術解決方案、更多運行規則的自由供給,使得市場從完全競爭狀態人為地轉變為壟斷競爭狀態乃至完全壟斷狀態,極大地降低了市場競爭的強度。第二,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往往不可避免將企業自身的專利技術納入標準中,宋明順(2012)[2]認為標準具有“載波效應”,專利一旦被納入到標準中,標準便起到了傳播專利的作用,使專利產生的經濟收益最大化的效應。而專利本身受法律保護,未經許可不得使用,因此企業可以通過拒絕許可、以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收取許可費用等方式控制市場,形成市場壟斷,降低競爭程度。第三,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可以獲得較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隨著標準制定體制的改革,企業不斷參與到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來,這一行為幫助企業在行業中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向消費者傳達質量信息,滿足消費者對質量要求的偏好。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宣傳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對此,本文選取2009-2011年制造業中的1796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第二部分給出數據說明、模型建立與實證檢驗的過程。第三部分給出實證檢驗的結果并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二、實證研究
(一)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對其出口貿易的影響
1、數據的選擇及說明
本文選取2009-2011年制造業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上海證券公司和深證證券公司對行業的分類,選取制造業上市公司1796家作為樣本。公司的出口額從工業企業數據庫中提取出來,其中公司的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固定資產凈額、員工人數等其他變量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并以2009年為基期對數據進行了平減處理。標準數據來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計得出。為了研究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對企業出口額的影響,對標準變量進行了設定:將標準設定為虛擬變量,stan=1代表企業在2009~2011年內參與過國家標準的制定,stan=0代表企業在2009~2011年內沒有參與過國家標準制定。
2、計量模型的設定
模型中變量的具體說明:
被解釋變量(EX)。本文研究企業參與制定的一致標準對出口的影響,用上市公司的出口額并取對數做為被解釋變量(由于很多企業出口量為零,因此將出口加1,再取對數)。
核心解釋變量為公司是否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本文將2009-2011年內上市公司是否參與制定國家標準作為虛擬變量(是,D_(-stan)=1;否,D_(-stan)=0)引入回歸模型中,用以觀察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對企業出口貿易量的作用方向。若統計系數為正,則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對其出口量具有正的促進作用。
近似全要素生產率(ATFP)。由于企業出口會存在出口沉沒成本,因此生產率高的企業更有能力在將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上,從而獲得超過出口沉沒成本的收入。邱斌等(2012)[3]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數據,得出具備較高生產率的企業會主動選擇進入市場(自我選擇效應)。企業的近似全要素生產率估算方法有索洛余值法、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法、OP(Olley-Pakes)法、LP(Levinsohn-Petin)法等。本文采用OP法計算出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根據上訴理論分析,該統計變量的預期符號為正。
人均工資(wage)。一方面工資水平的提高將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平均工資水平可作為勞動質量的近似替代,人均工資較高的公司能顧吸引生產技能更高的員工,因此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促進企業出口,因此人均工資也是影響企業出口的重要因素。本文用企業應付職工薪酬除以年平均員工數得到人均工資并去對數來表示。
人均管理費用(ME)。代表公司的管理水平,一般認為管理費用越高往往與先進的管理設備、管理團隊、管理手段密切相關。本文采用年管理費用除以年平均員工數的對數來表示。
3、計量模型的選取
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前,首先要判定是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還是混合OLS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判斷固定效應模型是否優于混合OLS模型,直接看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后的F值和P值,若P值無線接近0,則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OLS模型。判斷隨機效應模型是否優于混合OLS模型時,我們做隨機效應的拉格朗日檢驗,若P值很小,接近于0,則隨機效應模型優于混合OLS模型。判斷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我們用Hausman檢驗,原假設是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應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在回歸前我們對模型中變量的符號進行預測:
實證結果顯示,在樣本期內持續出口的企業,隨著標準的增加,他們向國際市場的出口量也會提高。并且標準存量每增加1個,出口量提高1.4%。因此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正面促進企業出口在集約邊際上的增長。
(三)國家特有標準和一致標準對企業出口規模的影響
國家特有標準區分為進口國家特有標準和出口國家特有標準。大多數文(Baller S[4]等)獻研究進口國家特有標準對企業出口規模的影響機制,并進行相關經驗分析,結果表明進口國家特有標準對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一些文獻(Klimenko,2009a[5],2009b[6]等)將國家特有標準視為典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NBTs),經驗實證表明,國家特有標準阻礙了進口,而一致標準(共享標準)促進進口。另一種觀點(Swann et al. 1996)[7]認為大量的國家特有標準增加了本土企業的生產成本,使得他們失去成本競爭優勢,反而促進了進口,抑制了出口貿易。對于出口國家特有標準對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Axel Mangelsdorf(2012)[8]等人用中國食品標準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中國食品標準對食品的出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說明這是由于中國食品質量標準的質量信息的傳遞作用大于對國外市場適應成本。
一致標準促進企業出口的有兩個因素,一是一致標準可以減少企業產品對國外市場的適應成本,另一個是一致標準降低了企業信息傳遞成本以及顧客對信息收集成本。這兩種因素作用下,會降低企業的貿易成本,促進企業出口。而另一方面一致標準減少了產品多樣性,使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從而降低企業的出口。Moenius(2004[9],2006a[10],2006b[11])證實雙邊一致標準無論是對農產品(代表非技術類行業)還是電子產品(代表高技術類行業)的出口貿易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Baller(2007)和Chen,Mattoo(2008) [12]研究表明雙邊一致標準只能促進歐盟內部成員的貿易,但并不能有效促進發展中國的出口貿易。
為了進一步研究自主編制的國家標準和等同采用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對出口企業出口量的影響,本文將標準分為國家特有標準和一致標準,并據此標準將企業分為兩類:參與制定國家特有標準的企業(DS=0),參與制定一致標準的企業(DS=1)。因此該樣本企業數量做了如下篩選工作:首先剔除ST股公司、存續時間不在2009-2011年之間的上市公司;其次剔除這些公司中的非出口企業以及沒有參與國家標準起草的公司。經過整理,共有111家上市公司作為數據樣本。將這一變量作為虛擬變量引入模型中做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回歸,并進行hausman檢驗。
由表七的計量結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參與制定的標準是一致標準對其出口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本文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企業參與制定一致標準可以降低出口貿易成本。Anderson和Wincoop(2003)[13]認為,貿易成本是指除了生產商品的邊際成本之外使產品到達最終用戶所發生的成本,包括運輸成本、政策壁壘、信息成本、合同執行成本、匯率成本、法律和規章成本以及當地分銷成本。而一致標準可以打破某些政策壁壘,使企業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并且標準本身攜帶產品的質量信息、安全信息等,因此企業參與制定一致標準可以有效降低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信息成本。楊小凱(2003)[14]認為,制度差異會影響交易成本的高低,進而影響貿易量的大小。而在出口貿易中,制度差異很大一部分反映在各國對出口產品的標準差異。因此一致標準的采用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出口貿易成本,從而促進出口。
二是企業參與制定一致標準可以提高企業的出口競爭能力,促進產品在集約邊際上的增長。德國調查顯示[15],凡是積極參加標準化工作的企業,相對于那些未參與標準化工作的企業來說,在成本控制以及競爭力方面都能持續及時地做出反應,其中采用的國家標準內容幾乎與歐洲或國際標準相同時,企業更加適應新標準的生產成本,形成競爭優勢。李麗娟(2013)[16]通過對我國電子產品的研究,證實一致標準所占比例提高有助于促進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出口量。當企業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一致”時,該企業的產品質量將會達到國際標準水平,從產品質量水平上來看,企業的出口競爭能力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可以看到全要素生產率對出口作用非常大,這證實了生產率的高低對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生產率越高,企業的出口額越大。同時資本密集度的影響也比較大,原因在于本文選擇的樣本是制造業上市公司,資本密集度的大小對企業的出口有著很大促進作用。平均工資水平越高更容易吸引高質量的員工,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彌補了因高工資造成的生產成本的提高,因此平均工資水平對出口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然而數據中也可以看到管理費用符號與預期不符,并且沒有通過檢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內部管理環節薄弱,企業當中可能仍然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人員臃腫,先進的管理設備和手段不能有效應用等不合理現象存在。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2009~2011年上市企業面板數據,通過逐步分離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出以下結論:
(1)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可以促進企業進行出口貿易。從對1796家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中,可以看到企業是否參與國家標準的虛擬變量系數為零,說明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促進企業進行出口貿易。
(2)對于出口企業而言,企業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越多,出口貿易量越大。從分離出的樣本數據回歸看,出口企業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數量每增加1個,企業出口額增加1.4%。
(3)出口企業參與制定一致標準促進企業的出口貿易。從進一步分離出的樣本數據回歸看,一直標準變量的系數為證,說明一致標準對出口企業的貿易量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根據前面的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是我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提出的“雙采方針”,這一政策的制定也是基于我國當時的技術和產業發展現狀。國外學者的研究早就表明,發展中國家最現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采用國際標準。雖然這一政策已經被“雙采方針加自主研制國家標準”政策逐漸取代,但對一些規模較小、成立時間尚短的企業來說仍然是擴大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效途徑。
(2)積極參與一致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按照WTO /TBT協議的要求,WTO成員國在制定本國技術法規和標準時,除因基本氣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術等原因不能采用外,都應以國際標準為基礎。中國標準制修訂機制的改革,促進和鼓勵貿易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企業一方面吸收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另一方面將自身擁有的專利技術或知識產權納入標準規范中。這樣不僅在學習國際標準的同時,能夠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制定有利于自身的競爭規則,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應該鼓勵我國企業、重要研究機構、標準化人才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中,努力把我國的標準有意識地推薦到國際標準中,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鋪好道路。
(3)規范我國標準的制修定程序。無論是“雙采方針”,還是融入我國自主研制標準政策的實施,都需要規范我國標準制修訂的程序。以前我國在制定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時,由于企業的生產設備陳舊,工藝技術落后,質量標準的技術水平常常低于國際標準,且標齡很長。隨著我國標準體制機制的改革,我國標準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因此規范我國標準的制修訂程序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宋明順,張華,專利標準化對國際貿易作用的機理研究及實證——基于標準與國際貿易關系研究現狀[J].國際貿易問題.2012(2).
侯俊軍.中國標準的輸出與國際經濟合作[J].國際經濟合作.2015(5.)
邱斌,劉修巖,趙偉.出口學習或自選擇:基于中國制造業微觀企業的背差匹配檢驗.[J].世界經濟.2012(4):23-40.
Baller S.Trade effect of regional standards liberalization:A heterogeneous firms approach[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4124.2007.
Klimenko M M.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on technical compatibility for industry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9a,77(2):151-166.
Klimenko M M.Strategic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and trade tax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2009b,18(4):539-551.
SwannPeter,PaulTemple,MarkShurmer.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297-1313.
MangelsdorfA,Portugal_perez A, Wilson J S.Food standards and exports evidence from china[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No.5976.2012.
Moenius J. Information versus product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tandardsin trad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 Working Paper,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ong Paper, North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2004
Moenius J.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Standards and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J].IATRC Summer Symposiun.2006a 28-30.
Moenius J. Do National Standards Hinder or Promote Trade in Electrical Products[J].Commended Paper, IEC Centenary Challenge,2006b.
Chen M X,OtsukiT,Wilson J S,Do standards matter for export success?[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809.2006.
Anderson J. E. and Wincoop E. V.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zl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
楊小凱.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薛嶺.技術標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中國標準導報,2005(8):10-12
楊麗娟.標準與國際貿易:理論與中國的經驗證據[D].復旦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