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善讀心靈之書
◎浙江一考生
人生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即最一般意義上的書;“無字之書”,代指生活中的經驗;“心靈之書”,則是對生命世界最本質的追求與省思。如我所言,三本書各有側重,但首要的是讀好“心靈之書”。
“有字之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最主要和直接的來源。我們出生、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再進入學校讓心靈得到教化。誠然,“有字之書”不可或缺,正如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所指出的:閱讀,特別是經典的閱讀,對人學識教養的獲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書”相較于個體總是顯得抽離,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難為人所獲得。譬如前些年的“藥家鑫案”及復旦學生投毒案,他們的學識毋庸置疑,但他們卻未將其內化為自己真正遵循的準則。
相較于“有字之書”對具體知識技能的側重,“無字之書”則讓人以親身經歷的方式懂得教訓,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以范雨素為代表的一批農村文學愛好者便是其中的典范。他們大多數學歷低,但這并不能阻擋他們對文學的愛好。他們將親身經歷成文,這現實便是他們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無字之書”以其親歷性與直觀性在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
然而,“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縱然有許多不同,但它們仍有一個巨大的共同點:便是仍桎梏于現實中。兩者都取于現實,以現實的方法呈現,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是以抽象、以心靈呈現的。這“心靈之書”,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哲學等價,即philosophy,愛智之學。遙想古希臘哲學三子,再回想中國思想大解放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生活在書籍與經驗都匱乏的兩千年以前,但卻以自己的頭腦與心靈產生了多么偉大的思想,柏拉圖的“理論型”,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體系,莊子的“齊物論”等,都是對自然各種規律的洞悉與理解……很難想象他們能在那樣的年代達到那樣的智慧,反觀我們自己,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們,不及分毫。
我們現在是缺乏“心靈之書”的。因為世界的發展與物質的積累,我們有時過于沉浸于現成的“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而忘卻了對自己“心靈之書”的深度挖掘。其實從“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中也是可以得到“心靈之書”的智慧的,但真正關鍵之處在于摒棄外物的紛擾,用自己的心靈去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產生共鳴。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斯賓諾莎到黑格爾,歷代哲學家都大聲吶喊,讓人們以一種愛智的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們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來自于每一個人的內心。
善讀“心靈之書”,是它讓我們擺脫現實的奴役,在廣闊而自由的宇宙中尋回人生最本初的價值。
點 評
標題即為文章的觀點,并且這一觀點貫穿始終。文章的第一段用最精練的語言對三本書的內涵做了精確的闡述,并在此基礎上,直接提出觀點。開頭段可謂精辟,值得學習。
文章主體部分具體地對三本書的內涵及其關系做了評說。采用了層進法闡述,三本書內容與概念的層進關系非常清楚,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清晰而嚴謹的表達。文章主體部分每段起句都是段落觀點句,這些句子既清晰地指向了段落內容,又緊扣了全文的觀點,無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形式結構上,都顯示了嚴謹的邏輯關系。評說中采用概述法顯得很理性,凸顯了論述類文章的文體特征,如對范雨素事例的概括,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墨子、莊子等思想體系的表述都十分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