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在書本與大地中澆灌心靈
◎浙江一考生
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竊以為他所言極是。人唯有在書頁蹁躚于指尖、雙足扎根于生活的同時,不斷翻閱、省察、增刪并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內心,方能成器。
楊絳曾說:“現在的年輕人,讀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許多無謂的煩惱。”可見有字之書是奠定個人思想的基礎。古人精挑細選出《古文觀止》為蒙學教材,正是因為白紙黑字間的前人經驗、智慧,能為閱歷尚淺的少年素絹般的人生底色上繪上萬紫千紅。有字之書貫通了個體與群體、當代與未來,讓人在雙腳還不夠堅實時,眼光便能深邃至整個世界。這些字中所傳達的思想、描繪的歷史、奔涌的情愫,為我們在信息化洪流裹挾下的靈魂,提供了一絲以文學對抗“存在的荒蕪”的可能。
然而紙上得來總覺淺,皓首窮經迸發不出莫言對高密鄉的熱情,也無法讓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擁有如此悲壯的關懷。從有字之書中得到的箴言、體悟,終究要在無字之書中得到驗證與升華。那是獨一無二的社會閱歷,人生軌跡所淘洗出的精粹與沉淀。于生活的無字之書中,沉潛于書頁上的人生百態被淋漓演繹,比起做一個旁觀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鮮活也更加殘酷,它讓人們避免陷入“群體無意識代替個體無意識”思維吞并,讓農村婦女范雨素質樸的文字也能直擊人心。無字之書鞭撻虛幻,讓閱讀它的人們時刻保持著清醒與冷靜,同時又保有溫熱的關懷和悲憫: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關懷與感同身受的悲憫。這或許正是曹文軒所呼吁的兒童文學中缺乏的無字之書!
無論有字無字,眼見耳聞,終歸是要落實于心。再多的有字之書,倘若不內化于心,不過是附庸風雅地賣弄墨水;再多的無字之書,倘若不內化于心,也只落得“海歸”變“海龜”般尷尬境地。黑塞的一句話如同黃鐘大呂,“世界上最讓人恐懼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翻開心靈之書,是近乎嚴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來自有字和無字之書的吸納與內化,是冷靜地直面內心,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說成日閱心靈之書。這是一個更需要勇氣與意志的過程:帶著剜肉補瘡的決絕,攜著刮骨療傷的清醒,將如附骨之疽般的狹隘、嫉妒、自私悉數斬斷,成就“心如明鏡臺”。在信息與行動嚴重不對等的時代,科技經濟等理性力量逐漸占領人文關懷的當下,我們更要以書本和大地澆灌心靈。這位作家的話,無疑振聾發聵。
點 評
這篇作文給讀者的最大感受是冷靜、理性。作者圍繞著評說內容“人生所要閱讀的三本書”逐層展開,不慌不忙,十分有序。值得關注的是,閱讀每一本書的價值、意義都在具體的闡述中體現出來,三本書的閱讀又不是平面的論述,而是借助“可見”“然而”“無論……終歸”等語言邏輯上的關聯形式先后遞進推動,將自己的思考完全展示出來,體現出自己獨特的思想。文章語言老到,在理性的表達中透露著豐厚的語言積累,語言風格獨特,嚴謹而活泛,豐實而靈動,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與其所具有的扎實的語文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