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昌巖 河南省固始縣實驗中學
續《水滸》
◎董昌巖 河南省固始縣實驗中學
時宣和七年首夏初旬,征方臘已逾二年。
此日為宋公明首祭,只見那楚州南蓼兒洼,百姓紛紛去祭奠。自宋公明逝后,百姓感其忠義,為其建一祠,時時去拜,而宋公明也累累顯靈,保此地風調雨順。
宋清亦從鄆城來了。長兄的祭日,他自是隨妻小而來的。一來是盡為弟之道,二來也可能遇到故交,來敘敘舊。
可不,果遇見二人。一個身軀凜凜,相貌堂堂,望之甚偉,只可惜似乎失了一臂。又一人,身長八尺,相貌堂堂,生得古怪,且是一身道士打扮。宋清聽得二人談話,似聞“宋江哥哥”幾詞,心中咯噔一下,念道:這莫不是那行者武松和入云龍公孫勝吧!便上前詢問。一問,果是二人。三人相見恨晚,遂交談起來。
原來二人征方臘歸后,皆未受官,返鄉出家了。而后聽得宋江死訊,皆來祭拜。然而來到,又聽得吳用、花榮二人已自縊于此。二人心中悲憤交加,后又找到幾位好漢:柴進、孫新、阮小七等人,約以書信互通,得祭日一同來拜。
宋清聽完,不禁長嘆:“果是那名利不是甚好東西!我等梁山之人,受官后,多是結局慘淡。要這官位有何用?”公孫勝二人點頭稱是。宋清忽問:“想我梁山好漢,今存幾人?”二人搖頭曰不知。“想那孫立、孫新二人,仍在登州,應是知道得多些。”二人道。宋清不語。
頃刻間雨下,眾百姓大呼:“宋公明顯靈了!”喜色皆現于臉上。倒是宋清、公孫勝、武松三人,尋了一酒棧,坐下來,三人飲酒敘事,說到傷心處,皆嘆惋起來。
“吾耳聞今有金軍為禍北方,是有此事?”公孫勝、武松稱是。“當年聯抗遼時,說得好聽,如今……”說罷三人皆憤然。“可嘆當今圣上,雖通文理,卻不善軍備。”公孫勝嘆道。武松又說:“今金軍練好軍備,似要攻我,難不成又要開戰?”三人皆憤,而又苦為無名百姓,縱憤然亦無能為力。
次日,三人散。好漢們各自歸了鄉里,未來再聚,又不知待何日了。
眾好漢落寞的身影后,宋的江山,也在風雨飄搖。
(注:宣和七年為公元1125年,這一年金南下攻宋。1127年,金攻破汴京,“靖康之難”發生,北宋滅亡。)
【老師評】
作為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傳》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續文小作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緊承《水滸傳》的結局,從“眾兄弟”祭奠宋江寫起,再現了武松、公孫勝、宋清等幾人的形象。在語言上,盡量使用原著中的古白話,生動形象,活靈活現,表現了小作者不俗的語言功力。
指導老師:楚克海
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