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信息化中心助理研究員劉鵬宇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和工業式的產業發展完全不一樣, 人工智能企業正在通過積木式創新,進行分工協作,協同創新,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2016年12月23日,在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上,賽迪智庫發布了2017年智能技術的八大預測解讀。
第一,人腦仿生取得重大突破。
人腦仿生主要有兩個重要領域。一是再造人類大腦,即模擬人腦功能。通過研制人造神經元,將電信號轉變成化學信號并與其它腦細胞進行交流。二是建立腦機接口,即把機器與大腦進行連接。用特定設備讀取大腦信號,并對機器進行操控。IBM是人腦仿生研究的主力軍,它研制了第一個類腦芯片、類腦計算機和人造神經元。目前,我國中科院計算所也研制出類腦芯片——寒武紀。
第二,機器學習將在數據量大、需求迫切的領域深入應用。
大數據已成為決定機器學習質量高低的關鍵要素,可以說無數據不智能。現在機器學習已滲透進入醫療、金融、新聞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突出特點是數據規模大且痛點明顯,亟須引入機器學習技術提升行業服務質量和精準度。例如,IBM公司的沃森醫療產品利用300多份醫學期刊、200多種教科書,近1000萬頁文字,能夠為腫瘤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今年8月,沃森醫療已進入中國21家醫院。
第三,智能語音助手將成為自然語言理解發展的突破口。
自然語言理解能夠教會機器如何聽懂人類語言背后的意圖。智能語音助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它是人與機器交流的中間媒介,能夠把人的需求與后臺海量數據、物聯網設備、社會人群連接在一起,覆蓋面極廣,滲透力極強。它就像人類的貼身管家,目前亞馬遜Alexa、蘋果Siri、微軟小娜等是市場認可度較高的語音助手。智能語音助手在智能家居、輔助駕駛、個人助理等領域用途較多,幫助人們操控設備、獲取信息。未來智能語音助手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成為所有平臺、服務、數據的統一入口。
第四,機器視覺將向生產生活領域不斷滲透。
機器視覺是人類視覺功能的外向延伸,是機器與環境交互的通道。機器視覺將在生產生活領域不斷滲透。對深度學習算法的吸收融合,是機器視覺技術區別傳統視像技術的最為關鍵的方面。除了無人駕駛汽車以外,無人值守裝備將在未來進入規模應用階段,無人機、無人船等將不斷涌現,不斷豐富社會創新產品的應用。
第五,AR將超越VR率先駛入快速發展車道。
VR和AR都需要構建虛擬數字圖像,但是所構建數字圖像的呈現位置有所區別。AR將數字圖像直接呈現于物理環境中,而VR則將數字圖像呈現在與物理環境完全脫離的虛擬空間中,用戶是脫離于物理環境而完全沉浸于虛擬空間中的。這也決定了VR和AR應用場景的不同。VR正朝偏靜態、全沉浸的方向發展;而AR正向移動化、開放化、輕型化的方向發展。
在現有硬件技術條件下,由于AR技術能夠與移動終端更好的融合,AR將在智能手機、可穿戴智能硬件的配合下,不斷豐富內容,超越VR,進入快速發展期。
第六,區塊鏈是把底層數據按時間區塊進行記錄,并由分布式節點達成存儲共識的技術。
區塊鏈技術正在由若干領域初步應用期向若干領域深化應用期過渡,處于技術應用深化階段,呈現平臺化、開源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比如在開源化方面,谷歌公司利用開源平臺思路,成功打造了安卓生態。開源可以最大化匯聚資源,對平臺進行快速迭代更新。全球最大的區塊鏈聯盟R3,已開源其分布式公共賬本Corda平臺。
第七,數字孿生將打造居民生活的信息物理空間。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是一種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映射關系,在物理與數字兩個空間同時記錄個體全生命周期運行軌跡。該技術源起于航天飛行器健康維護與保障,然后,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仿真分析、產品定義、制造裝配工藝、測量檢驗等模型的構建,并與數字化加工裝配系統、數字測量檢驗系統、產品實物等建立虛實結合、及時響應的對應關系。未來,數字孿生將逐步向生活領域延伸,通過采集居民健康、教育、出行、娛樂、消費等領域的大數據,破除以往局限于單一領域的數據挖掘與智慧應用的孤島,建立面向個人全生命周期的多領域融合、多維度展現、全綜合分析的數字孿生體,通過對來自不同領域的大數據進行聚合學習,為個體生活工作提供更科學、更精準、更可靠的預測與指導。
第八,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由基礎設施(硬件、數據)、核心算法(算法工具、通用技術)、應用平臺(開源平臺)和解決方案(垂直領域應用)等環節構成。
三種模式正從不同路徑共筑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一是自上而下,即單個企業從人工智能產業鏈上游(基礎設施)開始向下游(核心算法、應用平臺、解決方案)延伸。二是自下而上,即單個企業從人工智能產業鏈下游(解決方案)開始向上游(基礎設施)回溯。三是自中間到兩端,即單個企業從人工智能產業鏈中游(應用平臺)開始向上游(基礎設施)、下游(解決方案)環節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