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艷
1月6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以下簡稱《外》?。┭杏憰诒本┡e行。中宣部文藝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相關單位領導、《外》劇演職人員代表、中央及廣東省部分新聞媒體代表50余人出席會議。
《外》劇是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攝制出品的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當代家庭生活題材電視系列短劇。該劇于2000年11月4日在原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首播,至今開播超過16年,總集數突破3000集,創造了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紀錄,成為當前國內播出時間最長、播出集數最多的電視連續劇。2002年,該劇曾創下廣東省域收視率41.39%的紀錄,時至今日,雖有回落,依然穩居珠江頻道三甲之列,為珠江頻道周末劇場時段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根植本土的鮮明地域特色
研討會上,多位領導、專家、學者就《外》劇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與鮮活的生活氣息表示肯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指出,真正的好作品如同牙醫一樣,能夠把握當下痛點?!锻狻穭≌怯捎谏钊胪诰蛏鐣袋c,反映現實生活,才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好評。
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張惠建表示,堅持植根本土,特色化發展,是《外》劇保持長盛不衰的先決條件。創作伊始,該劇就將講述草根百姓家庭生活故事、根植本土的粵語系列短劇作為自身定位。鮮明的廣東地域特色和嶺南文化氣息,是《外》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胡智鋒認為,從創作和生產的角度講,《外》劇植根百姓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打造新現實主義題材,展示生活細節,并利用喜劇方式呈現,是電視劇創作上的豐碑。
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原總監張子揚認為,《外》劇以粵語形式呈現,非常接地氣,如果離開這一語言魅力,很難保持如此長久。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才能使中華文化充滿生機。同時,這部長盛不衰的劇也成為時代索引,起到記錄時代的作用。
堅持邊拍邊播的制播方式
受互聯網影響,以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面臨嚴峻挑戰?!锻狻穭∵吪倪叢サ闹撇シ绞綖槠渌娨暸_提供了經驗和參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楊錚指出,目前,很多電視臺仍舊停留在購買電視劇的階段,這將會喪失電視臺在內容生產方面的發言權。面對新媒體的競爭,電視臺如果只是作為一種渠道存在,將會變得被動?!锻狻穭≈撇ヒ惑w模式的經驗值得其他電視臺借鑒。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在發言中表示,《外》劇稱得上是中國電視劇成功創作的試驗田。他說,如果把電視劇的制作全盤交給社會,終將導致電視臺影響力越來越弱。美國主要的電視劇版權都掌握在電視臺手中,如此才能有效對抗互聯網的沖擊和競爭。
《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副主編李蕾提到,國外一些電視劇動輒幾季甚至十幾季的現象在中國比較少,近兩年仍舊活躍在熒屏的此類型電視劇更是稀缺。“長壽劇”依賴長遠規劃和大量投入。那種抱著“賺了錢就跑”的浮躁心態、并未沉下來潛心開發的電視劇不會走得太長遠。邊拍邊播的方式對生產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長壽劇的品牌效應是一般電視劇無法比肩的,把握持續性和穩定性才能贏得收視慣性。”
與時俱進保障持續發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外》劇的成功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內容創新。與新世紀伊始相比,如今的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在內容創作上無法牢牢把握時代脈搏,終將失去觀眾。而《外》劇根據時代熱點的推陳出新,結合電話詐騙、出國購物游等社會話題不斷豐富內容制作,有效做到與時俱進,這一有益嘗試值得肯定。
片中“二嫂”的扮演者虎艷芬表示,開播至今,節目組始終深入實地與群眾面對面交談,利用QQ、貼吧、微博、微信公眾號與觀眾互動,同時組織觀眾見面會、探班活動等百余次,演職人員采訪足跡遍布國內外,微信公眾號也在3個月內積累了15萬用戶。龐大的觀眾基礎以及長期保持的良性互動關系都為《外》劇的與時俱進提供了可靠保障。
對于未來《外》劇如何繼續發揚已有優勢、在不斷變革的時代浪潮中持續發展創新的問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陸紹陽表示,《外》劇在喜劇和方言劇上具有優勢,前幾季好看的關鍵主要在于抓住了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差異性的沖突。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差異化已然融合,當核心沖突消失、最能體現喜劇效果的因素發生變化的時候,內容上如何與時俱進?他給出的答案是——廣州文化從強勢到弱勢,家族內的外來人員可以反過來審視家庭原住成員,利用沖突反轉,嘗試新的開拓或許是解決之道。
向下一個3000集進發
《外》劇創作團隊表示,要在發揮已有優勢的基礎上,向下一個3000集進發。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從宣傳渠道和IP價值開發等方面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常務副總編輯周然毅表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適合碎片化傳播和觀看,這正好契合《外》劇的短劇特點,如何利用新型傳播渠道提升自身影響力值得思考。李蕾也建議將目前《外》劇一個故事用上、下兩集承載,縮短為一集的一氣呵成,使劇情更緊湊,更符合年輕觀眾收視習慣。
如今,整個文化產品制作行業都在挖掘IP價值。多位與會專家認為,就目前影響力來看,《外》劇的IP價值還未全盤開發出來。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譚天表示,廣大的受眾基礎足以使《外》劇的每一位演員都能成為自有IP,利用自媒體平臺實現宣傳推廣。還可以將IP延展出去,從辦學校、發展電視購物、到運營《外》劇商場,進一步擴展消費服務范圍;并通過籌建俱樂部、學校,發展網游等互聯網產品,借助互聯網思維對品牌進行持續開發。與此同時,為開發出更多衍生產品,有必要引入產品經理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