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陜西科技資源富集,眾多的高校、院所、工程中心、實驗室及科技人員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科研體系和人才體系及相對應的科研教學保障服務體系,發揮了巨大效能,創造出了巨大業績,引領了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出了科技大省的風采。
陜西省資源統籌中心
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是為建設西部強省和創新型陜西、加快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全省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開放共享、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而成立的綜合性科技服務機構。
創建“資源共享、研究開發、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五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成“儀器設施、科技文獻、科學數據、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和技術轉移服務、創新創業服務、科技交流與合作服務”等12個服務系統。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
2011年7月28日,全國唯一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成立。基地將構建科技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科技資源交易板塊、科技資源孵化加速板塊、科技資源展覽展示板塊、科技資源綜合服務板塊等五大板塊,形成科技研發、交易、產業化一體化發展。2013年“陜西省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西咸新區”正式掛牌,標志著灃東新城科統基地在陜西科技統籌承載區的基礎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將通過先行先試總結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經驗,為陜西乃至全國提供樣本。
西安科技大市場建設
2011年4月,西安科技大市場正式啟動運行。西安科技大市場是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國家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大項目。西安科技大市場已成為面向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公共基礎服務和科技資源共享交易市場化公益性平臺。
西安科技大市場技術合同交易額從2010年的98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57億元,每年遞增100多億元;大型儀器設備入庫累計8233臺套、累計入網實驗室8034家、累計加盟科技服務機構550家;2015年舉辦產學研對接、創新大講堂、政策培訓、考察接待等各種交流活動371場次,累計1793場次。實現三網一廳(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服務平臺和移動互聯平臺,一站式服務大廳),為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是統籌科技資源的重要手段和路徑之一。至2015年,陜西省科技廳認定了衛星應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太陽能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蘭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陜西省鈦及稀有金屬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陜西省北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陜西省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陜西省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獼猴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38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聯盟所屬產業涵蓋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現代農業等領域。共涉及企業672家,高校102所(次),科研機構88所(次),已成為推進我省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加快科技資源統籌改革的重要載體。
科技統籌創新工程專項
“十二五”期間,陜西省科技廳啟動實施科技統籌創新工程。下達重大項目77項,涉及能源、資源等10個領域;財政科技經費投入7,7億元,平均每個項目支持經費達1000萬元;參與科研人員8400人,平均每個項目參與人員109人;累計申請專利927項,授權專利514項。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362項,制定各類技術標準367項,發表科技論文132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省級科技獎50項;累計實現新增產值407.18億元,銷售收入490.56億元。
各項目承擔單位依托重大項目,爭取國家各類科技計劃63項,實施經費總額達207億元,有效撬動了社會資金的流動和投入,極大地推動了科技統籌工作的快速發展。
科研院所改革
全省現有省屬科研院所47家,其中技術開發類19家,社會公益類28家,主要分布在醫藥衛生、機械機電、冶金化工、輕工紡織、建筑建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行業。19家轉制科研院所經過體制機制創新,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建有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站)4個,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站)15個,研發能力及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
組建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整合科研院所資源,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孵化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促進“科技與市場、資本、資源三結合”,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組建陜西省稀有金屬科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科技計劃體制改革
構建了由陜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陜西省技術引導專項(基金)、陜西省創新能力支撐計劃五大類科技計劃組成的省級科技計劃體系;建立科技重大專項聯席會議制度、完善陜西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統一的評估和監管機制等,完成科技計劃管理體制的改革。推動了科技計劃項目的開展和實施。“一院一所”創新模式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不斷深化科研院所體制與機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條“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大型科技集團”的全鏈條發展模式道路,以年均30%的增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5年末,全院綜合收入94,33億元,連續15年平均30%增速,在全國有色行業院所位居首位,在全國轉制院所位居前十位。
創新模式
三位一體
科研、中試、產業化同步發展。“科研”由研究院為主體組織,開題立項;“中試”以院屬研究所、中心為主體組織,建設創新平臺,打通成果轉化瓶頸:“產業化”以院控股公司為主體組織,開發高端產品并效益反哺科研。
母體控股
研究院母體對各產業公司實行“戰略管控”,以股東會和董事會參與對公司的決策。
股權激勵
組建股權多元化的高科技公司,實行研究院控股、戰略投資者參股、經營者和技術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兼顧各方利益。
資本運作
通過推動公司上市和增發,借助資本市場資金,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搭建了“人才扶持+風險投資+成長服務+創業環境”的科技成果孵化體系,打通了中央和地方、軍工與民用、內部人才與外部引進、科研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的道路,探索出國有科研院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創新模式
開放辦所
創建“人才特區”,聚集國內外優秀人才,實現人才雙向流動;接軌國際先進的科研方法和管理模式;對標DARPA,加強與國外最前沿技術機構的全方位合作。
專業孵化
以光電信息產業和軍民融合產業技術方向為核心,依托研發技術成果,為創業團隊提供專業技術、專業導師、專業裝備、專項基金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支撐。
創業生態
建成了“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全鏈條孵化體系,構建了“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的孵化軟環境,實現可持續發辰的“熱帶雨林”科技創業生態。
擇機退出
秉承“參股不控股、寓監管于服務”的理念,將研究所打造成孵化高科技的航母;采取上市、轉讓、回購等方式將股權重新轉化為資本,反哺科研或接力孵化。
探索四位一體:人才、技術、資本、服務
實踐四大融合: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科技與服務深入融合、科技與市場深度融合、科研機構與社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