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獲國家獎成果
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一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
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發展了特低滲透一致密油氣成藏地質理論,拓寬了非油氣勘探領域,研發了特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關鍵技術,創建了致密氣田規模效益開發模式。
大尺寸電子級硅單晶爐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制成功了電子級12英寸硅單晶爐并成功拉制出300mm電子級硅單晶棒。實現了我國在磁場環境下更大直徑電子級硅單晶生長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取得了一批電子級單晶爐的重大研究成果和關鍵共性技術。
氮化鎵基紫外與深紫外LED關鍵技術
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提出了具有多個界面的短周期超晶格結構摻雜方法,利用界面處的極化電場促進電離,系統地解決了高Al組分A1GaN材料p型摻雜的國際難題,性能達到國際最高水平。
個性化顱頜面骨替代物設計制造技術及應用
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建立了基于醫學影像數據和生物力學的個性化替代物原位設計方法及適應于個性化骨替代物的快速成形制造方法、形成促進替代物向活性骨組織轉化的微觀結構仿生設計與制造方法,有效提高個性化骨替代物修復質量。發明專利18項,論文256篇,SCI收錄42篇,EI收錄96篇。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用高性能低溫超導材料制備技術
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獲發明專利授權17項、國防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發表論文25篇,制定標準47項,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制備技術的空白,全面提升了我國超導材料制備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類人膠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創制及應用
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發明了生產人源型膠原蛋白的新途徑并研發了系列產品,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次能量產無病毒隱患的膠原類材料的國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3件,發表論文168篇(SCl60篇、E147篇),依托該成果獲批建成生物材料國家級工程中心及三個省級研發平臺。
汽車制動與ABS多工況整車智能檢測技術及裝備開發
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開發了3種類型32個型號的汽車制動與ABS整車智能檢測系列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完善了我國汽車檢測標準體系。項目成果獲得國際認證6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30項。發表學術論文32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22篇。
濕陷性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關鍵技術
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針對濕陷等級高、濕陷土層最大厚度38m等工程地質難題,開展了系列科研攻關,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形成研究報告39冊,專著2部,學術論文133篇,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2項。
雙剪統一強度理論及其應用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可解釋巖土類材料拉壓不等的雙剪強度理論,解決了材料屈服最大極限面的物理假說難題,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單剪、雙剪以及介于二者之間一系列強度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創造性地通過一個物理意義明確、反映材料純剪切特性的參數將它們統一起來,提出了適用于各向同性材料的統一強度理論。項目出版英文專著4本,中文專著6本,發表論文120余篇。
西安地裂縫成因與減災關鍵技術
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在地裂縫的時空發育規律、成因機理、定位探測、高精度監測和減災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創性填補國際空白的學術成果。發表論文247篇,其中SCI論文41篇、EI論文102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3項。
心腦保護的關鍵分子機制及圍術期心腦保護新策略
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激活細胞P13K-Akt-cNOS“生存信號”是心腦保護共同關鍵分子機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胰島素除代謝調節外,制定了胰島素強化治療心腦損傷新方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適用于臨床的三種非缺血預處理方法,為圍術期心腦保護篩選出了安全有效的新措施。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血漿脂聯素和抗氧化酶含量可反映以抗氧化/硝化調節為核心的內源性“生存信號”激活狀態。確立了以CAT和SOD為主的保護效應評估指標,為實現高?;颊吆Y選與干預方案優化奠定了基礎。。發表論文309篇,其中國外SCI論文179篇,IF>5論文31篇。
技術交易
技術合同交易高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陜西技術合同從2010年的9471項,增加至2015年的22499項;成交金額從2010年的102.5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21.76億元,年均增速達47.73%。
陜西占全國技術市場的比重和排名逐步提升。2010年以2.63%的占比排名全國第9位,2014年、2015年以占比7%以上居全國第4位。
企業保持技術創新和轉移轉化核心地位
“十二五”期間,陜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活力不斷高漲,創新主體地位和技術轉移轉化的核心地位繼續強化。五年企業法人累計輸出技術1583.23億元,占全省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的64.75%;吸納技術869.05億元,占全省總額的71.62%。
優勢領域技術交易活躍
“十二五”期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技術交易額遙遙領先于其他各類技術領域,其合同成交額累計達到560.60億元,占到了同期全省技術成交額的22.93%。其次是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領域,其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373.73億元,占全省的15.29%;先進制造技術累計355.46億元,占全省的14.54%。此外,電子信息技術、現代交通領域累計也都超過了300億元。
2010年,現代交通領域的技術交易額僅為2.13億元,在全省11項技術領域中排名第9位;但在2015年,該領域技術交易額增長到130.26億元,排名上升至第5位,是各領域中排名提升最快的一個。其他排名上升的還有農業技術(2位)、先進制造技術(1位)和電子信息(1位)。
技術交易支撐科技服務業發展
2015年,陜西省技術服務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技術開發合同,技術服務合同成交金額達到390.02億元,同比增長24.65%,占據全省合同成交總額的半壁江山,居四類技術合同首位。
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間,全省擁有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1家,其中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在全省10個設區市、高新區、相關廳局設立了14家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基本形成了輻射全省各市、部門和行業的技術合同登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