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8月31目,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陜西、遼寧、四川等7個省份設立自貿試驗區,標志著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了試點探索的新航程。陜西自貿試驗區從研究、申報、改革、建設,歷時3年獲批,將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根據規劃,陜西將力爭經過3至5年改革試驗,建成具有國際水準、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產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文化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治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自貿區的功能定位上,陜西主要是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自貿區是我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自貿區具有“政策高地”和“虹吸效應”,能夠吸引經濟資源集聚,極大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不同于過去已有的4個自貿區,陜西自貿區提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三大戰略定位:一是充分發揮改革先行優勢,結合內陸地區特色,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把自貿區建設成為“內陸改革創新試驗田”;二是充分發揮向西開放優勢,創新內陸開放模式,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把自貿區建設成為全國“雙向開放示范區”;三是充分發揮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的綜合優勢,打造‘一帶一路開放合作新高地。
陜西自貿區的正式獲批,對于提高陜西對外開放度,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局,打造新的經濟聚集區和增長極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自貿區為陜西對外開放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為陜西全面深化改革、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不僅把陜西優勢資源推向國外,讓陜西文化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打造產業,讓更多陜西產品、服務走出去。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集聚要素,讓優勢落地生根,做到“質”和“量”的雙提升。
陜西自貿區將實現五大功能,即建設成為具有內陸地區特色的制度創新中心、以多式聯運為支撐的商貿物流中心、以能源金融為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以民心相通為導向的文化交流中心和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先進制造中心。
陜西自貿區為陜西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提供更有利支撐,譜寫出“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