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空間電子信息技術研究院,又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前身為航天504所,長期致力于空間信息系統的研究與建設,以空間信息服務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為使命,創造了我國多個“第一”。
建院前后,研究院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始終堅持自主創新、自力更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技術試驗和產品開發。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研制了多路的信號時間同步檢測儀和機載無線電測高計,為我國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研制了東方紅樂曲接收設備等。
在航天器上,有效載荷系統是直接實現飛行器功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所有產品的統稱。在51年的征程中,研究院逐步成長為我國衛星有效載荷研制的最核心單位,在衛星通信、衛星導航、雷達遙感與探測、高速數傳、激光通信、星間鏈路、衛星測控、空間天線等技術領域創造了我國多個“第一”。
衛星通信技術領域,研究院代表著我國衛星通信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從1984年我國發射第一顆通信衛星至今,西安分院研制的各頻段衛星有效載荷分別應用在東方紅系列、鑫諾系列、中星系列以及其他各類通信衛星上,并隨整星出口至亞非拉地區多個國家。是我國通信衛星有效載荷系統研制的主力軍,推動了我國通信衛星三代載荷技術的發展,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衛星導航技術領域,研究院是我國北斗導航事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為我國北斗一號系統、北斗導航區域系統20多顆導航衛星提供了全部有效載荷,正著力于建設我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20多年來,研究院推動了我國北斗導航從無到有、從有源到無源、從區域到全球的三次跨越。
衛星數據傳輸與處理技術領域,研究院是我國空間數據傳輸與處理領域的開創者。為我國已發射衛星提供50余套數傳分系統。從上世紀80年代起,研究院的數傳產品廣泛應用于各類航天器上,形成了系列化、型譜化、標準化的數傳系統,使我國衛星數據傳輸與處理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研究院研制的數傳設備曾傳回我國第一幅月面圖像。
在雷達遙感與探測領域,研究院是我國雷達遙感與探測領域的領跑者。為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新一代氣象衛星和海洋探測衛星提供了有效載荷。近年來,研究院研制的遙感器得到廣泛的在軌應用,其中風云三號微波溫度計是我國首個正式納入歐洲天氣預報系統的遙感器,星載sar將在未來的空間信息系統中大顯身手,探測雷達成功助力嫦娥三號著陸器實現完美落月。
在激光通信領域,研究院是我國激光通信技術領域的研制主力軍。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套相干激光終端,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突破了激光遠場環境模擬及高精度測試等關鍵技術,為中繼衛星演示驗證奠定了基礎。具備支持激光鏈路組網能力,具備向更高速率、更遠距離和更新體制升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星間鏈路技術領域,研究院開創了我國星間鏈路技術領域應用的先河。首創、締造了我國多種星間鏈路的應用模式。一是全球中繼衛星及與用戶星船的鏈路網絡,二是三星編隊飛行的鏈路,三是全球導航系統混合體制鏈路。
在衛星測控領域,研究院是我國地面、海上、天基測控網的開拓者,是我國空間測控應答機及跟蹤系統的主要研制單位。為我國發射的衛星提供了30余套測控、跟蹤、應答機系統。在嫦娥二號任務中,研究院研制的x頻段深空應答機為嫦娥二號遠航7500萬公里作出突出貢獻。
在空間天線技術領域,研究院是我國最具實力的空間天線研制單位,配套并在軌應用的天線達200多副,其中最大尺寸的可展開天線、固面天線及相控陣天線均由研究院研制。具有可為我國所有的空間飛行器提供天線系統產品的能力。
50余年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及為航天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可。多次榮獲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共獲得省部級、國家級榮譽400余項,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動了空間技術的蓬勃發展。研究院也被授予我國的高技術裝備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突出貢獻單位,是航天系統有重大貢獻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