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摘 要: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環境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其中企業違規、大量排放污染物是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實現價值效應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其中環境信息披露是當前社會背景下企業做出的重要選擇。因此,加強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績效效應影響因素的研究,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24.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19-2
1 推動環境信息披露依據的理論
推動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主要包括信息需求動因理論、信息供給動因理論,其中前者包含受托責任論與決策有用論,而后者則包括外部壓力論、自愿披露論,接下來逐一對其進行分析。
1.1 信息需求動因理論
受托責任論理論中,財產所有權與財產經營權因分離,受托人向委托人詳細說明資源管理與運用情況不僅是其責任,更是其應盡的義務。委托人為確保所做決策的正確性,會依據受托人披露的有用相關信息,監督受托人的責任情況。受托責任約束,受托人為證明自身責任的履行情況,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明信息。因此,企業在使用相關資源時,需根據情況采取合理的方式將環境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向社會披露,披露的內容包括使用環境資源的狀況,以及在環保方面采取的措施,使信息需求者對企業環境狀況有個清晰的認識與了解,確保投資行為的合理性。
決策有用論強調,為確保投資者決策與判斷的合理、科學性,向投資者提供和經營活動有關的信息是企業應履行的義務。在政府監督力度不斷增加,以及社會公眾關注下,與企業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時不得不慎重考慮環境信息。因此,為避免企業利益相關者做出錯誤決策,企業應將環境資源管理及使用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利益相關者。其中環境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企業職工、管理者以及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等。
1.2 信息供給動因理論
外部壓力論的觀點認為,企業之所以會將環境信息對外披露多是因利益相關者給其施加了壓力。換言之,為避免自身利益受侵害,利益相關者給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其披露環境信息。分析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公眾以及政府施加的壓力,其中政府給企業施加的壓力主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而社會公眾則是借助輿論的力量實現。社會公眾形成的壓力多為間接性的,包括OGO、社區、新聞媒體等一些機構和組織。社會公眾給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造成的壓力具有較大影響。
與政府罰款相比,新聞媒體報道企業破壞自然、污染環境,無論在事件的影響力還是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均較為嚴重。尤其一些知名的新聞媒體,如中央電視臺曾經對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的污染情況進行報道,結果引起可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哈藥集團不僅面臨123萬元的高額罰款,而且使公司形象受到嚴重傷害。通過這一事件不難看出,新聞媒體給企業造成的影響,比不主動披露環境信息更為嚴重。
自愿披露論認為,企業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企業管理者通常有披露重要信息的自覺性。通常情況下,為減少成本開支企業并不會主動將信息向社會披露。但是,一旦投資者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相關信息時,企業卻并未在短時間內做出披露的決定時,在投資者心中企業的價值會受到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愿會因此而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會給企業的形象及未來的發展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因此,企業發展過程中為方便資金的籌集,避免投資者信心不足,增強投資者的信任,企業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另外,由信號理論可知,買賣雙方獲得信息并不對稱,尤其買方在交易過程中并不能詳細的得知商品的信息,無法準確地對商品優劣進行判斷,結果購買商品僅以平均價格進行交易。因此,公司為盡快促成成交,賺取更多的利潤,公司會通過信息傳遞實現與其他公司的區分。
分析自愿披露論可知,在社會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的基礎上,為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損失,企業選擇主動披露環境信息,使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企業在環保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成效。另外,在環境信息披露方便,企業表現出一定的主動性,盡早地闡明自己的立場,有助于阻礙不良信息的傳播,提升企業的外在形象,為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而且企業態度誠懇,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接受環保部門的罰款,主動披露自身的不足,比事后被查處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幫助與原諒。因此,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主動的披露環境信息更加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穩步發展。
2 環境信息報告對象的理論分析
有關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對象,學術界與理論界的認識較為統一,即,信息披露對象是利益相關者。其中“利益相關者”最早出現在Freeman在1984年出版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參與。因此,企業要想從利益相關者手中獲得資本,應盡可能地為其提供信息,滿足在信息方面的需求。
對企業而言,所謂的利益相關者指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的群體或個人。具體來講,這里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社會公眾、員工、債權人、政府等。企業要想在實現目標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幫助與支持,而要想更好地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應最大限度的消除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盡可能地滿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信息披露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主要途徑,而環境信息是信息內容之一,理應包含在內。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境問題時,利益相關者為更好地獲得企業的發展情況,會考慮企業在環保方面做出的努力。企業為使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環境信息情況,得到利益相關者更好的支持,企業會將自身環境情況加以披露。
3 環境信息披露行為的理論分析
本文從環境信息披露形式及信息披露水平對環境信息披露行為理論進行深入探討。
分析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形式,可知其可采用多種形式,如使用環境報告、社會責任報告、財務會計報告等文件。目前來看,企業在披露環境信息時一般會結合多種方式,而且采用兩種方式相結合進行信息披露的企業占較大比例。考慮到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但多采取對自身有利的方法。
所謂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指信息披露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受披露信息詳細程度決定。通常而言,對某項信息披露時敘述的越詳細、準確性越高,披露的水平就越高,從而更加有助于利益相關者深入了解企業在環保方面做出的努力,更好的平衡這兩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兩者之間更好的合作,為實現披露效應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收益使其主要目的,因此,要求其披露環境信息而不考慮成本是不現實的。為使得披露水平的提高,企業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增加在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無形之中增加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在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時企業需要進行綜合考慮,認真分析投入與回報的關系,正確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更好的效果。目前來看,部分企業在對環境信息進行披露時,篇幅較長,但涉及定量描述的內容較少,尤其沒有準確的數據描述。這種做法不僅影響環境信息的披露質量,而且導致成本的增加,更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給披露信息效應的發揮造成阻礙。
4 總結
文章上述內容主要從披露行為、報告對象以及披露動因三個方面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效應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分析披露動因可知,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受多方面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主導披露效應,換言之,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績。在對企業披露動因分析的基礎上,說明了信息披露報告對象,如此才能提高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針對性,提高披露效應的有效性。本文分析認為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環境信息報告的主要對象。文章在明確上述兩點內容的基礎上,從披露水平及形式兩方面分析披露行為,認為披露行為質量會給信息披露效應造成直接影響。
當然,影響企業環境信息效應的因素遠不止以上闡述的三方面內容,還包括股權集中度、流通股比例以及企業規模等。正因為影響因素較多,導致環境信息披露效應產生較大差別。規模大小不同的兩家公司,在對環境信息進行披露時,大規模的公司考慮及披露的內容較多,披露的內容也較多,因此帶來的效應與規模小的公司存在很大不同。
參 考 文 獻
[1] 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EB/OL].(2007-04-11)[200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