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俞侃
摘 要:P2P網貸即點對點信貸,當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狂潮洶涌而至,P2P網貸平臺也趁浪潮迅速發展擴張。但由于準入門檻、行業監管、運營模式等原因,造成平臺亂象橫生,新舊問題不斷呈現,大量P2P平臺倒閉跑路,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2016年8月,銀監會等四部委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對P2P平臺進行“雙負責”監管,被稱為最嚴監管,這意味著我國P2P網貸平臺將進入“集體轉型”的關鍵時期。本文以“雙負責”制度監管為視角,分析我國網貸平臺風險成因及今后P2P平臺的轉型趨勢。
關鍵詞:平臺本質;亂象成因;最嚴監管;轉型趨勢
中圖分類號: F830.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55-2
0 引言
近年來P2P平臺的快速發展,不僅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降低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拓寬了金融服務的渠道。它的本質是打造互聯網信貸平臺,即在風險審核的前提下,利用放貸成本和大數據的優勢,為平臺用戶提供存貸款業務,而運營核心主要是平臺定價和風險控制。基于目前P2P平臺主要風險源于債務違規和外部的政策風險。多數平臺都采用“計算機+人工”的風控方式,主要是對資金借入者的信用審核,利用系統模型分析,最終由審核團隊確認貸款金額和貸款期限。但由于準入門檻、行業監管、運營模式等原因,也造成平臺亂象橫生,新舊問題不斷呈現,大量P2P平臺倒閉跑路,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1 P2P網貸平臺亂象成因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最新監測數據,截至2016年8月,我國P2P網貸平臺累計共4213家,其中存在倒閉跑路、涉嫌詐騙、體現困難、僵尸平臺、公告異常等問題或停業為1978家,占比46.9%,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2235家,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兩點:
①P2P平臺行業監管弱,野蠻式生長。
自P2P行業興起以來,由于法律監管和制度設計的缺失,風控體系不健全,運營模式不完善,導致該行業魚龍混雜。原因為當時大部分P2P公司體量小,如果倉促設定行業門檻,必然將很多優質的民間借貸公司擋出門檻,這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盤活存量”,“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金融改革方針背離,因此面對90%以上的“草根”平臺,我國之前一直無法出臺合適的監管政策,對民間借貸的公司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大量持有各種執照的公司都可開設網站,搭建P2P平臺。
其中部分平臺由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的民間借貸企業或小貸公司、投資公司,甚至是電子商務公司組建,這些平臺通常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不強,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行業投資經驗,缺少專業人才,大額過橋貸款逾期,融資投放項目風控不嚴,易受制于高息成本,頻繁發短期標,提高發標額度,短債長投,導致資金斷裂。
另外也有不少不法分子趁機建立平臺,實施非法集資和借貸詐騙。他們通常以實業為背景,以平臺為掩護,以高額利息當誘餌,通過包裝產品,發布虛假信息,高息吸引客戶,達到圈錢目的,為企業自身融資輸血,或用套取資金去炒樓炒股,獲取非法收益,這些即妨礙了行業的發展,也增加了行業的風險。
②P2P平臺客戶資信低,壞債率高。
P2P平臺的市場定位主要是服務中小微企業和普通個人用戶,這些大部分是被銀行拋棄,資信相對差,貸款額度低,質押物不足的客戶,同時由于央行征信系統缺失,無行業資信共享機制,平臺對借款人信貸記錄難評估,借款人易偽造信用證明,甚至有借款人惡意騙貸。平臺對用戶認知不足,風控體系不健全,是導致信貸審核效率低,催收成本高,阻礙P2P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很多P2P平臺壞債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現延期兌付,提現困難,跑路倒閉的情況。
2 “雙負責”制度監管下P2P平臺轉型趨勢
P2P網貸平臺作為金融改革的一種創新模式,相比傳統的金融中介市場,更能提升社會資金配置效率,也一直得到了政府的認可,但潛藏在行業之中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以P2P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風險案件頻發,如e租寶、泛亞、快鹿、大大集團等打著互聯網金融、P2P信貸旗號進行非法集資,這些企業的背后是血本無歸、欲哭無淚的投資者,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因此監管部門啟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于16年7月底完成了對國內各P2P網貸平臺摸底排查,現已步入查處整改階段。8月監管部門再度出手,銀監會等四部委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調整了此前“誰審批、誰監管”的制度,首次明確對P2P行為的責任監管。在監管主體上實行“雙負責”制,即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金融監管部門共同進行網貸行業監管。新規的實施,特別是對借款限額的限制,將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P2P的大額信貸資產主要為企業貸款、房屋抵押貸款、保理等業務,另外還包括車貸、消費貸、信用貸等。“雙負責”新規出臺后,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成本增大,轉型壓力陡增,如要滿足現在的監管要求,目前國內95%以上的P2P平臺需轉型整改,部分網貸平臺如“陸金所”等已開始逐漸嘗試弱化,甚至“去P2P化”的轉型,而那些規模小、資質差的平臺可能會面臨出售或直接淘汰的局面。在未實現盈利或者規模化之前,網貸平臺一直處于轉型模式探索階段。平臺如何轉型,是擺在廣大P2P網貸平臺面前一個大難題。2.1 回歸信息中介,轉型信用評級
在歐美國家健全的征信體系下,P2P是以“信息中介”身份自由發展,而傳入我國后,由于征信基礎設施不完善,P2P平臺無法對接央行征信數據庫,導致在接觸一個借款項目時,可能對借款人和企業一無所知。為了生存發展,國內P2P平臺改變“信息中介”的定位,在拋開“信息中介”屬性后,首先遭遇的就是“非法集資”的質疑,行業中以“信息中介”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現象屢有發生,給投資人造成很大傷害。因此剝離匯集資金,擔保服務,貸款或受托投資等業務,回歸“信息中介”的本質,將是P2P平臺轉型的一個趨勢,平臺不再承擔信用流動性風險,同時也可通過先進的技術,提升信息中介效率,為投資人提供P2P信貸的搜索、信用評級和推薦等增值服務。
2.2 聚焦場景金融,轉型綜合理財平臺
金融應用場景化將成為P2P平臺轉型發展的新趨勢。隨具體場景產生的大數據,金融業務會自然融入我們生活的各方面,P2P平臺即可自身構建金融場景,也可變成金融設計公司跟場景合作。通過金融應用場景化,從借款者角度創新借貸渠道,從投資者角度創新理財模式,創造高頻率的投資理財,個性產品的服務定制,全方位的資產管理,來滿足各個消費場景下不同消費者的理財需求,增加客戶黏稠度。
同時提供更加綜合的解決方案,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享受“一站式”的理財服務,繼續加強非標債權資產開發,為線上綜合理財平臺提供豐富的產品線。同時開發平臺搜索和自動推薦功能,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互動交流,曬朋友圈,如陸金所“平臺化”的轉型,打造“一站式”綜合理財平臺,最終目標是形成完備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
當然除轉型創新外,目前在“雙負責”制度嚴管下,P2P平臺的當務之急還是合規、透明與風控,盡快申請備案登記、申請ICP許可證、對接銀行資金存管,在經營內容上進行相應合規調整。
參 考 文 獻
[1] 銀監會,等.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R].2016.
[2] 零壹財經.P2P借貸人投資手冊[M].東方出版社,2014.
[3] 新浪財經.互聯網金融[M].東方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