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徐健眾+杜磊


摘要:目的探討三仁湯加減方對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外感咳嗽病上焦濕熱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經診斷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濕熱證)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顆粒劑治療,觀察組服用三仁湯加減方治療。根據中醫證候積分變化、血液外周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評價三仁湯加減方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癥候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但觀察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2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均有改善的趨勢,但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上升,且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K%較治療前有下降的趨勢,但不明顯(P>0.05)。結論三仁湯加減方治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作為中醫藥治療該病癥的新思路。
關鍵詞:三仁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濕熱證;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6.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60-02
上呼吸道感染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病癥,目前臨床一般采用對癥處理為主,尚無特效治本的治療手段[1]。尋求有效的防治對策,減輕病患的痛苦是中西醫共同的目標。本次研究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外感咳嗽病上焦濕熱證)患者為受試對象,比較利巴韋林顆粒和三仁湯加減方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西醫診斷標準發病較急,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干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局部癥狀;有頭痛乏力、腹脹惡心等全身癥狀;白細胞計數基本正常或偏低。參照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2]、張秀平主編《臨床內科學》[3]中“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其他病毒性疾病”診斷標準制定。
1.1.2中醫診斷標準主癥:咳嗽咽干發熱;倦怠、胸脘痞悶、便溏、納呆惡心嘔吐;舌苔黃膩或黃白而膩,脈濡數;次癥:鼻塞、頭重頭暈、咽癢咳嗽小便短赤。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感冒、時行感冒”診斷標準制定。確診:上述主癥發熱必見,其余至少1項,次癥1項。納入標準:按照上述標準,經西醫診斷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醫確診為外感咳嗽病上焦濕熱證,受試者均被告知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且自愿加入。
1.1.3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心、肝、腎及精神疾病者;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
按照上述標準選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外感咳嗽病上焦濕熱證)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受試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29.86±8.57)歲,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28.96±7.98)歲,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顆粒治療,150 mg/次,1日3次,口服;觀察組給予三仁湯加減方治療,方劑組成為:杏仁10 g,滑石30 g,法半夏10 g,薏苡仁30 g,白豆蔻15 g,竹葉10 g,通草10 g,厚樸10 g;合并氣滯者,可加蒼術、神曲、柴胡;兼挾脾虛者,加黨參、茯苓、黃芪;兼挾熱痰者,可加瓜蔞、桑白皮、連翹、貝母。煎劑口服,1日2次,1日1劑。2組患者給藥周期均為3天[4]。
治療過程中除規定給藥外,不得服用其他藥物,若有特殊情況必須服用者,記錄藥品名稱及用法。
1.3療效評定根據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評分變化和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改善情況評價三仁湯加減方的治療效果。觀察2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以評價用藥安全性。
中醫癥候評分:根據患者主要癥狀無、輕、中、重的程度,分別記為0分、2分、4分、6分,次要癥狀記為0分、1分、2分、3分。主要觀察癥狀為:發熱、惡寒、胸脘痞悶、身重倦怠、惡心嘔吐、便溏、口干等,次要癥狀有:咽癢咽痛、咳嗽、鼻塞、頭暈、小便短赤、咽部充血等。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CD3+%、CD4+%、CD8+%、NK%、CD4/CD8值。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均由SPSS17.0軟件包處理分析數據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則表示2組數據資料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2組患者中醫癥候評分比較見表1。
2.2治療前后2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見表2。
2.4不良反應在治療過程中,2組患者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表明本次試驗采用的兩種藥物均有較高的安全性。
3討論
本次研究中,利巴韋林是抗病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廣泛應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5]。三仁湯是清熱利濕,尤其是濕重于熱的上焦濕熱的經典方劑,組成:杏仁性溫、苦,祛痰止咳,疏利開通,下氣開痹;法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有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通草味甘、性微寒,清濕利水;竹葉味甘淡、性寒,消渴除煩熱;厚樸味苦、性溫,行氣消積,降逆平喘;滑石、味甘、淡,利尿通淋,祛濕斂瘡;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健脾滲濕、清熱排膿之效;白豆蔻味辛,性溫,化濕消痞,行氣溫中[6-7],配合應用起到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之效。
從中醫方面來說,病毒感染與濕熱有一定相關性,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可發現,濕證患者血清中抗體濃度明顯升高,并存在不同程度自由基損傷[8]。呼吸道病毒感染表現的臨床癥狀多符合濕熱證表現,屬于溫病濕熱證范疇。
呼吸道濕熱證的致病因素主要為外感或兼夾內生濕熱病邪,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蒙蔽清竅,擾亂心神;熱為陽邪,其性燔灼炎上,易傷津耗氣,且易于濕邪相夾雜。濕熱之邪起病緩慢,兩邪膠固,纏綿難愈。內生濕熱之癥究其起源是為脾胃,而脾胃與肺歸屬同名經,生理解剖學位置也相近,功能關系密切,外感濕熱必先侵肺,而內生濕熱可傷于脾胃而上行至肺。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三仁湯治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能明顯改善發熱惡寒、咳嗽、胸脘痞悶、身重體倦等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力,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相較于利巴韋林,癥狀改善及增強生理指標能力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三仁湯加減方治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安全有效,可作為中醫藥治療該病癥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李燦,趙國榮,毛婭男,等.清熱祛濕法治療病毒感染的研究與評價[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05):140-142.
[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30.
[3]張秀平.臨床內科學(上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98.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645-651.
[5]張潔,李華鋒.免疫平衡在風熱證和濕熱證致病機制中的作用比較[J].新中醫,2014,46(10):63-65.
[6]陳銀環,鐘嘉熙,林培政,等.蒿芩清膽合劑治療濕熱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療效評價[J].天津中醫藥,2010,27(05):365-366.
[7]丁瑩,劉正元.三仁湯研究進展[C]//第三次全國溫病學論壇暨溫病學辨治思路臨床拓展應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2016.
[8]李華鋒,林興棟.溫病濕熱證模型的研究思路[J].湖北中醫雜志,2012,34(07):33-34.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