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華
【摘 要】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互助學習,我覺得把學生分成各種互助合作小組,如:“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小組、“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小組、“一對一”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體育技術、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互助學習
隨著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出現,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已成為我縣的主要研究課題。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學校的“高效課堂”開展得如火如荼。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當然也得實行高效課堂教學。在實踐中我發現“互助學習”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目標、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美國的爾利博士和托平教授曾在《同伴互助學習》一書中指出: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互助學習,我覺得把學生分成各種互助合作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體育技術、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就幾個事例來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組
在教學三年級《障礙跑》一課時,我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運動能力、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以及性格等特點,將學生按體育成績好的和體育成績差的、上課思維比較活躍的和思維不活躍的、性格外向與內向的分在一組,各個同學都存在差異,分成這樣的小組,組與組之間差別不大。在通過障礙“山洞”之前,我讓學生組內觀察討論運用什么方法過障礙,并試著過一過。問題提出后,每個組很快得出答案,方法是鉆過去;于是每組從排頭開始一個一個地鉆起了“山洞”,結果有的在過“山洞”時摔了,有的把“山洞”(欄架代替)扛起來……問題百出。回到隊伍后,孩子就開始討論了,有的說身體不能面向前通過,身體如果過于前傾的話,容易摔倒;有的說,后背不能抬的過高,會碰到“洞頂”(欄架的上面);有的說,身體側過來比較能通過;還有點甚至走到“山洞”做起示范來。最后做示范的那個同學還讓組內的學生學著他的樣子,鉆了起來,還真不錯,竟然每個同學都順利地通過了。原來他在通過障礙之前身體向左側,右腳先跨過去,然后依次是頭、身體、腳,這樣整個身體都很快地通過了“山洞”。看來互助合作的小組的力量還是很大的,換做以前傳統的教學,教師做一下示范,讓學生跟著練習,估計在練習過程中,那些學困生還是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組間同質”在本節課后面的障礙接力賽中保證了其公平性,由于各組實力相當,學生在比賽中積極性高漲,團結一心,如果哪位同學哪方面沒做好,總是獻計獻策,使其更好地通過障礙,以保證在下面的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分組
在教學五年級《跳高》一課時,我根據學生掌握技術的快慢將學生分成兩組,因材施教。通過及時的分層分組,掌握技術較快的一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跳高練習,如果學生出現錯誤,組內成員及時指出并進行糾正。同時,由于小學生好勝心較強,不服輸,所以學生在練習時,也是非常積極主動。掌握技術慢的一組,老師進行個別化輔導,在助跑、起跳、過竿、落地等方面,哪個方面不行再著重、經反復練習,直到掌握跳高技術。然后教師再將跳高架的高度設為90厘米、100厘米、120厘米四個高度,讓學生在根據自己的水平能力選擇不同的高度,進行過竿練習,跳過低高度的同學可以選擇再高一點的高度,沒有通過的高一點的高度的同學可以再選擇下一個高度,這時候同學間的互助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跳得高的同學可以離開隊伍去幫助指導那些過竿困難的、跳得不高的學生,跳得好的學生再把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同伴,將自己所學知識得到應用,學困生在技術好的同學的帶動下,能夠樹立信心,主動積極地學習。學生在參與中掌握知識,生成能力,也加強了學生間的密切合作。
三、“一對一”分組
“一對一”分組形式在體育教學中經常使用,例如在進行一年級跳繩時,我讓小朋友們自由找好朋友,讓學生同好朋友在一起學習、練習真是開心的事。我從中觀察到讓跳得好的小學生再指導跳得不太熟練的小學生跳繩技術,由于小學生攀比心理強,不服輸的個性也強,他們在同伴的指導下能夠積極練習,不知不覺中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活動和實現教學目標。
通過一年多的體育教學的互助學習研究,課堂上,學生逐步成為了質疑向難、探索釋疑的主動探索者,養成了良好的互助學習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組互助學習得到了有效的開展,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發展,他們也從中體驗到了團結協作的力量和知識共享的快樂。實踐中還發現互助學習在體育教學中,在中、高年級收效明顯,在一二年級學生而言,收效甚微,有收獲,成功的快樂,更多的是難覓其道、不得要領的苦惱。我將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學習。但我們深知,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人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