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嬌
【摘 要】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教育和教學的一切方面,根本一點是:教師心中要時刻裝著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考慮、決定自己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走近心靈;熱愛學生;體會
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實踐證明,我們教師應盡量使自己具有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感情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受。這樣,師生便能成為朋友,學校就會成為樂園。這時的教育才是最能湊效的。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嘗試愛心教育,有下面幾點體會:
一、用愛理解、引導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個案:小董是個學習刻苦、熱愛班級、性格開朗的孩子。可有一段時間,他變了個人似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常和同學打架。家訪時我了解到:父母離婚對他的打擊很大。對后媽的不容,更使他變得暴躁。在家里,他故意找茬兒和父母鬧別扭。父母不和他計較,他便更加任性。壓抑的情緒不僅影響了學習成績,而且也影響了他和同學們的關系。面對這種情況,我多次找他談話:幫他分析他自己的不良心態;給他講父母的良苦用心;教他處理好同后媽的關系。并聯系到他媽媽,讓她配合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于能正確對待父母的離異,從怨恨中走出來了。當看到他拉著后媽的手來參加家長會,開心地匯報自己優異的成績時,我輕輕拍了拍他的后腦勺,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了。他也笑著給我介紹:“老師,這是我媽媽。”
體會: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師”最重要的特征。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愛前者。師生間真摯的情感,必定會產生神奇的教育效果:會使學生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袒露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們要對學生傾注全部熱情,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給學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用愛和學生溝通,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少年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學影響,遠遠超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熱愛學生,就應當以平和、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
個案:小蔣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秀。可性格孤僻。每次找他談話,他總是默不作聲。一次測驗后,他成績不好,我便給他的作業本中加了張紙條。紙條上只寫了一個“?”。我的用意是讓他主動來找我。沒想到,他也在作業中夾了張紙條。說了他考試失敗的原因:他是在奶奶身邊長大的,上小學后,才和奶奶一起被接到母親身邊。母親和奶奶都想和他一塊住,因而她倆常鬧別扭。弄得他總是心神不寧。他能給老師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說明他信任老師。我就指導他:教他去和奶奶、母親溝通,做好中間的橋梁;讓他對奶奶、母親說出自己的想法。幾個星期以后,他給了我一張紙條:老師,謝謝您,奶奶和媽媽和好了。我對他說:“有什么話就該說出來吧?你不說,別人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呢?”從此,他有什么心事,就愛對我說。慢慢地,他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老師的關愛幫他消除了與人交流的障礙,打開了他緊閉的心扉。
體會:學生有了心理或生活上的疑惑和困難時,他們通常愿意向一位值得信賴的教師咨詢。融洽的師生情感能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因而,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和學生積極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用愛培養孩子的愛心,讓他們感受愛、傳播愛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案例:那年,我教一年級語文,學生剛入學,由于年齡小,很多事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這位同學的鞋帶開了,我幫他系好,并教他學會自己系鞋帶;張三要上廁所,解不開腰帶,我幫他解開,并教他解腰帶的方法;李四流鼻涕了,我幫他擦掉,并告訴他要講衛生。很快,同學們視我為朋友,下課了,他們就像一群小鳥,圍著我唧唧喳喳說個不停。第二學期,我患了聲帶小結,醫生讓我“禁音”。這可給我出了難題:不能說話怎么上課?上課了,我示意他們安靜,可他們還在說話。我轉身在黑板上寫道:“老師不能講話了,請大家安靜!”我用教鞭指了一下黑板,他們讀了一遍這句話,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就這樣,我的“無聲教學”竟奇跡般地順利進行了兩個月。這兩個月,教室比以前更干凈,課堂秩序更好,作業更整齊。孩子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似的。無論做什么,都非常自覺。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深深的愛與理解。
體會: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感受教師無私的愛后,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四、善待學生,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
未成年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少年兒童向善向上的本質需要我們教師用愛心加以保護。
個案:小奇是個典型的厭學孩子,常常逃學、離家出走,有時竟一個星期找不到人影。對他這樣的孩子,就必須用教嬰兒學說話、學走路的心態來感化他。
每次離家出走,他父親找到他領他到學校時,我都會當著他的面對他父親說:“這次回來,他肯定不再走了。”只要他自己回學校了。我就說:“你進步了,不用父親送你,自己回來了,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再缺課了。”在老師一次次給面子,給臺階中,他漸漸地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幫他補功課時,他也不那么磨蹭了。最終,老師的關愛、寬容、鼓勵讓他安心地坐在教室里上課了。
體會:當學生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有愛存在,問題便只是一個過程。
教育,是情和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擁有愛心,走近孩子的心靈,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當學生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就會樂于接近教師,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