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賀
【摘要】 目的 探討跟骨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方式以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38例(38足)采用跟骨鋼板治療的跟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 觀察療效。結果 38例(38足)患者手術順利, 術后均獲得4~24個月隨訪, 根據Maryland足部評分標準評價:優23足, 良10足, 可5足, 優良率86.8%。結論 臨床醫師應熟悉跟骨解剖結構特點, 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 加強圍術期處理, 防止并發癥, 術中力爭解剖復位, 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可達到滿意的療效。對于波及距下關節的移位跟骨骨折, 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以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有利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 跟骨骨折;手術治療;體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77
跟骨骨折作為臨床最為常見骨折之一, 以青少年常見, 根據統計其大約占全身骨折的2%[1], 由于跟骨局部軟組織覆蓋少, 同時周圍解剖結構復雜, 所以治療比較困難, 治療不當患者后遺癥多, 預后較差, 會導致嚴重的功能殘疾[2]。本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采用跟骨鋼板治療38例跟骨骨折患者, 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8例(38足)跟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11例, 年齡22~61歲, 平均年齡(39.5±8.2)歲;38例患者均為單側骨折;患者致傷原因:車禍傷15例, 高處墜落傷16例, 其他原因外傷7例;根據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3]:Ⅱ型16足, Ⅲ型l4足, Ⅳ型8足;合并四肢長干骨骨折3例, 胸腰椎骨折4例, 骨盆骨折6例。
1. 2 治療方法 術前準備: 38例患者均行CT掃描, 常規進行側位、跟骨軸位X線拍片, 精確測量患足的跟骨長度、寬度和高度以及Bohler氏角[4]。手術時機選擇患者傷后5~10 d, 平均傷后7 d, 局部水泡結痂脫落, 出現皮紋。患者大腿上止血帶, 取側臥位或者俯臥位, 采取患側外側L型切口, 其中橫行切口位于跖側與足背皮膚交界, 向遠側延長至第五跖骨基底部, 縱行切口則位于跟腱和腓骨中間, 全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骨膜, 銳性游離骨膜, 注意勿使皮膚皮下分離, 掀起跟腓韌帶, 將腓骨長短肌腱連同腱鞘同時掀起, 應用2枚克氏針打入距骨進行輔助顯露, 以Schanz針或斯氏針打入跟骨結節, 撬起外側壁骨片, 半頂起關節面外側, 清晰顯露塌陷的后關節面, 在直視下進行復位[5], 恢復Gissanes角以及Bohler角, 然后恢復跟骨高度, 應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 C臂透視位置滿意后, 選擇適宜大小鋼板貼附于跟骨外側壁螺釘固定, 前方螺釘固定于跟骨外側到對側載距突下骨皮質上, 以保證固定確實可靠, 對于骨質缺損明顯、空腔較大的患者的必須植骨, 關閉切口。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同時行手術治療。術后3 d給予甘露醇125 ml, 2次/d, 連續靜滴, 術后1周常規給于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術后患肢抬高制動, 5 d后開始跖趾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2個月進行扶拐不負重行走, 術后3個月進行下地負重鍛煉。
1. 3 療效判定標準[6] 根據Maryland足部評分標準分為優、良、可, 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2 結果
38例(38足)患者手術順利, 術后2例患者出現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表現, 輕度跛行, 1例患者出現足外側皮膚感覺減退, 未出現有骨折復位丟失或鋼板斷裂病例, 術后均獲得4~24個月隨訪, 根據Maryland足部評分標準評價:優23足, 良10足, 可5足, 優良率86.8%。
3 討論
跟骨骨折臨床治療比較困難[7-10], 采取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是應用跟骨牽引術、閉合石膏復位、經皮撬拔術、彈力繃帶包扎等, 實踐表明, 保守治療患者常遺留行走不穩、疼痛以及扁平足等功能障礙。
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原則是恢復患者距下關節的對位關系和跟骨結節關節角、維持正常的足弓高度以及負重關系。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以及撬拔復位內固定術, 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目前廣為接受的治療有移位跟骨骨折的最有效的方法, 不僅可以達到骨折解剖復位的標準, 同時由可以可靠地固定復位的骨折塊, 患者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臨床療效滿意, 少數患者出現一些如切口延遲愈合、感染、跟骨畸形愈合、皮瓣壞死等術后并發癥。
跟骨骨折的手術掌握跟骨骨手術復位以及內固定要點尤為重要。根據生物力學特點, 手術的關鍵是恢復Bohler角及Gissane角、恢復患者距下關節面的解剖關系以及跟骨體的長度、寬度和高度[11, 12]。跟骨載距突在跟骨骨折中很少發生移位, 因此跟骨載距突可作為跟骨骨折內固定的支撐點, 對于嚴重跟骨骨折, 明確提出跟骨前部或骰骨、跟骨粗隆以及載距突三點固定原則, 在這三點固定可有效提高解剖復位的成功率, 大大減少了手術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唐三元, 楊輝, 付海鷹, 等. 跟骨骨折的鋼板內固定治療. 實用骨科雜志, 2013, 14(5):275-278.
[2] 劉云鵬, 劉沂. 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239-240.
[3] 劉明廷, 毛賓堯, 楊星光, 等. 距下關節內在穩定機制的探討.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1995, 3(1):27-28.
[4] Longino D, Buckley RE. Bone graft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s it helpfu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01, 15(4):280-286.
[5] 張漢慶, 覃劍, 鄭曉明. 應用微創撬撥復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療跟骨骨折.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8, 16(16):1224-1226.
[6] 俞光榮, 梅炯, 朱輝, 等. 可塑型跟骨鈦鋼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應用. 中華創傷雜志, 2000, 16(3):273-275.
[7] 王旭東, 孫永勝, 曲劍林, 等. 跟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 創傷外科雜志, 2010, 12(4):370.
[8] 李山珠, 俞光榮, 梅炯, 等. 跟骨骨折圍手術期的處理.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3, 18(4):243-245.
[9] 曹立海, 盧占斌, 張淑艷. 跟骨骨折圍手術期的處理. 中國醫學工程, 2013(2):103.
[10] 陳滔, 王子明. 減少跟骨骨折術后皮緣壞死和疼痛的手術技巧. 中國創傷雜志, 2009, 25(8):722-723.
[11] 趙懷志, 張迪, 潘立成. 早期清創有跟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開放性跟骨骨折34例. 中國創傷雜志, 2010, 26(2):128.
[12] 王旭東, 孫永勝, 曲劍林, 等. 跟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 創傷外科雜志, 2010, 12(4):370.
[收稿日期: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