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契丹起源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 鵬
“松漠”考
——兼論契丹起源地
李 鵬
契丹 松漠 科爾沁沙地 都菴山
經考證“松漠”是北魏時期對科爾沁沙地的泛稱。從東晉建元二年 (344年)起,至北魏太和三年(479年),135年的時間里,契丹在“松漠”中的分布地域,基本沒有變化,即今通遼市中部的開魯縣、科爾沁區和科左中旗及周邊地區。大黑山是奇首可汗的出生地都菴山。奇首可汗的龍庭,是通遼市的福巨城址。契丹在“松漠”中活動地域的中心,位于通遼市西遼河平原腹地的科爾沁區,這里是契丹真正的起源地。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割據北方,定都大棘城,史稱前燕。在消滅了段部鮮卑后,于東晉建元二年 (344年),攻伐宇文鮮卑。“(宇文)逸豆歸拒之。為晃所敗,殺其驍將涉亦干。逸豆歸遠遁漠北,遂奔高麗。晃徙其部眾五千余落于昌黎。”①鮮卑宇文部至此散滅,分為三支。一部隨逸豆歸北走漠北,后投奔高麗;一部被俘后被南遷;殘部匿于松漠之間。《遼史》在追溯契丹這段歷史時稱:“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見于此。”②自此,契丹作為一支獨立的部落,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關于庫莫奚與契丹,在這段歷史時期的活動地域,《魏書》分別作了如下的說明,“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也。初為慕容元真(皝)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③;“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④。《北史》和《隋書》,均采納此說。元代的《遼史》也稱:“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居松漠之間。”⑤并特別強調“周有天下,不期而會者八百余國。遼居松漠,最為強盛”⑥,“遼起松漠”⑦。
從東晉建元二年(344年)起,至北魏太和三年(479年)止。在長達135年的時間里,“松漠”是契丹見著于史的首個活動地域,是契丹的起源地。
關于“松漠”的地理位置,古今學界尚存分歧。大體可分為三種觀點:
其一,將“松”與“漠”分開,視為兩個獨立的地理區域。如《水經注疏》,“唐置松漠都督,兼松林、沙漠而取名焉”⑧;中華書局校點本《隋書》作“俱竄松、漠之間”,將松漠分開,視為二地,認為“松”是松林、“漠”是沙漠⑨。


(一)“松漠”四界的考證
若弄清此問題,首先應當對這段歷史時期庫莫奚與契丹共同分布的“松漠”地區之四界進行考訂,方可得出結論。


“和龍之北數百里”,說明契丹所居“松漠”的南境,至少應當位于今通遼市奈曼旗的中南部及周邊地區。“至弱洛水國南”,表明庫莫奚所居“松漠”的南境,大體應當位于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及周邊地區。

故可推斷,庫莫奚與契丹所居“松漠”的北界,大體位于今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中南部、巴林左旗的南部、阿魯科爾沁旗的中南部和通遼市扎魯特旗的南部等地區。西界大體應當位于今赤峰布林西縣南部和翁牛特旗西部一帶。

其中,有四部與勿吉國相鄰近。


故契丹古八部中的伏弗郁、匹絜、何大何和羽陵等部的東界,大體應當位于今興安盟科右中旗的南部、吉林省西北部的長嶺、乾安及通榆一帶。

(二)“松漠”與科爾沁沙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松漠”,應當是北魏時期對科爾沁沙地的泛稱。
北魏時期,庫莫奚與契丹古八部在“松漠”中分布的地域,大體如下:
1.庫莫奚,沿西拉木倫河南北兩岸駐牧,在今赤峰市的翁牛特旗、巴林右旗中南部、巴林左旗的南部、阿魯科爾沁旗的中南部等地。東與契丹為鄰。
2.伏弗郁部、匹絜部、何大何部、羽陵部,大體應當位于今興安盟科右中旗的南部和吉林省西北部的長嶺、乾安及通榆一帶。東與勿吉臨近。
3.契丹與古八部中其他各部,大體分布在今通遼市的扎魯特旗南部、科左中旗、開魯縣、科爾沁區、科左后旗和奈曼旗的中北部等地。其中的契丹,位于這個區域的西部,與庫莫奚為鄰。

在契丹與庫莫奚所結成的“松漠軍事同盟”中,彼此也是各有分地。“契丹國,在庫莫奚東”,分別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

若說六月之戰,因北魏軍隊攻擊突然,位于庫莫奚之東的契丹,增援不及,未能參戰,尚有情可原,然七月庫莫奚所發起的絕地反擊,契丹還未參戰,則大有見死不救之嫌了。契丹既未被動接敵,又未自動參戰,除分地不同外,也可反映出當時所謂的“松漠軍事同盟”,只是形同虛設,徒有虛名罷了。

因此,從東晉建元二年 (344年)起,至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在135年的時間里,契丹在“松漠”中分布的地域,基本沒有變化,即今通遼市中部的開魯縣、科爾沁區和科左中旗及周邊的地區。

本文謹采納田廣林先生的觀點,將奇首可汗活動的時間,大體設定在東晉建元二年(344年)前燕破滅宇文鮮卑,至北魏登國三年(388年)之間。對奇首可汗在“松漠”中兩個重要的活動地點,即“都菴山”和“龍庭”的地理位置,加以考證。
(一)都菴山與大黑山



都菴山上會留有奇首可汗的什么遺址?時過數百年,阿保機又是如何能夠確定其就是奇首可汗所留下的?是何種類型的遺跡,會讓阿保機能夠去“撫摸”和“徘徊顧瞻”呢?是遺跡的什么內容,會激起阿保機內心強烈的共鳴,“而興嘆焉”?
若以房屋遺址推論,阿保機并不可斷代為奇首可汗所用,況且契丹早期,氈帳為家,也不可能在山上筑建房屋。若以墓葬遺址推論,除無法斷代外,亦不可能位于山頂之上。若以碑文或巖字推論,則契丹早期并無文字。那么,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前人所遺留下來的巖畫,并且極有可能是人物題材的巖畫,才可以合理地解釋阿保機在面對遺跡時的一系列動作。人物巖畫或許是破解都庵山秘密的關鍵。
大黑山山脈,位于通遼市扎魯特旗查布嘎吐西南約3公里,西距哈黑爾河直線距離約53公里。此山系大興安嶺東南麓向科爾沁沙地突出部山體的南段,自古就是連接兩地的重要通道。在海撥約300米的大黑山主峰東坡,距山腳約200米處的山腰上,刻有大量的人物巖畫。

圖一 大黑山大型人面巖畫

關于巖畫的年代,可從大型人面像髡發的形制上,加以分析。
縱觀遼以前,曾經在該地區相繼出現的各民族中,辮發的習俗,則更加普遍。

通過對大黑山與哈黑爾河之間的方位與距離關系,以及大型人面巖畫與周邊遼代遺址和遺跡的分布形態,進行綜合的分析后,筆者認為大黑山就是都菴山。大黑山巖畫中的人物形象,或許就是后來木葉山的二圣及八子像原型之出處。
(二)福巨城址與龍庭
此三條史料,可大體勾勒出奇首可汗生平主要的活動軌跡。

據此,筆者進一步認為,契丹在“松漠”中活動地域的中心,就位于通遼市西遼河平原腹地的科爾沁區,這里才是契丹真正的起源地。
注 釋:
② 《遼史》卷63,中華書局1974年,下同,第949頁。
⑥ 《遼史》卷70,第1125頁。
⑦ 《遼史》卷33,第383頁。
⑧ 〔北魏〕酈道元注、宜都楊守敬纂疏、門人枝江熊會貞參疏:《水經注疏》卷14。
⑨⑩景愛:《平地松林的變遷與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沙漠化》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4期。















































〔責任編輯、校對 王孝華〕
李鵬,男,1967年生,內蒙古民族大學文物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副教授,郵編 028043。
K246.1
A
1001-0483(2017)01-00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