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芹,張愛華,任壽美,徐優良,蔣國澤,包志軍,王中信,卜 鋒
(泰興市植物保護站,江蘇泰興 225400)
◆農藥應用◆
水稻紋枯病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研究與應用
蔡宏芹,張愛華,任壽美,徐優良,蔣國澤,包志軍,王中信,卜 鋒
(泰興市植物保護站,江蘇泰興 225400)
為探索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篩選防治水稻紋枯病高效藥劑,2013—2014年進行了2年試驗,并于2015年進行大面積推廣。試驗結果表明:噻呋酰胺及其復配制劑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高效、長效藥劑。在紋枯病發病初期(病株率低于3%)首次用藥,20 d后第2次用藥,2次用藥即可有效控制水稻生育期紋枯病的發生。該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水稻紋枯病;噻呋酰胺;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
泰興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4.2萬hm2左右,以常規粳稻為主。紋枯病是水稻生產上常發性病害,近年來隨著高產品種推廣,施肥量增加,水稻群體加大及氣候條件有利,紋枯病發生逐年加重,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1-3]。生產中常使用井岡霉素及其復配制劑防治紋枯病,1季水稻用藥次數高達7次,農藥用量偏大,影響稻谷品質。因此,既能控制紋枯病的為害,又能減少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是當前水稻生產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于2013—2015年對水稻紋枯病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進行了研究,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限公司;②11%井岡·己唑醇WP(8.5%井岡霉素+2.5%己唑醇)900 g/hm2,江蘇省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③空白對照。分別于2013年紋枯病發生初期(病株率小于3%)、2014年紋枯病發生始盛期(病株率15%左右),進行首次用藥。試驗于藥前調查病株率、病指等病情基數,藥后10,20 d調查發病情況,計算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
1.2.2 不同藥劑2次用藥防效對比試驗
2013年試驗于7月12日紋枯病發病初期用第1次藥,20 d后(8月2日)用第2次藥。試驗設5個藥劑處理及空白處理(見表1)。
1.1 試驗基本情況

表1 2013年不同藥劑2次用藥防效對比試驗處理
2013—2014年試驗地位于泰興市濟川街道光華村,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24”。水稻田間長勢均衡。各藥劑處理按制劑量對水750 kg/hm2,用靜電噴霧器均勻噴藥。
1.2 試驗設計
1.2.1 不同首次用藥時間防效對比試驗
試驗設3個處理:①240 g/L噻呋酰胺SC 300 mL/hm2(制劑用量,下同),江蘇省溧陽中南化工有
2014年試驗于7月28日紋枯病發病始盛期用第1次藥,20 d后(8月17日)用第2次藥。試驗設3個藥劑處理,并設清水對照(見表2)。

表2 2014年不同藥劑2次用藥防效對比試驗處理
2年試驗調查方法一致,分別在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1次藥后20 d、第2次藥后30 d調查發病情況,分別計算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
1.3 結果與分析
1.3.1 不同首次用藥時間防效對比試驗結果
對不同首次用藥時間防效進行對比,紋枯病發病始盛期用藥的防效明顯低于發病初期用藥的防效。
在水稻紋枯病病株率低于3%時用藥,藥后10 d,2種處理的病指防效均在60%左右;藥后20 d,240 g/L噻呋酰胺SC 300 mL/hm2病株率防效為98.7%,11%井岡·己唑醇WP 900 g/hm2病株率防效為61.8%。
在水稻紋枯病病株率為15%左右時用藥,與發病初期用藥相比,防效明顯下降。藥后10 d,兩處理的病指防效均低于60%;藥后20 d,240 g/L噻呋酰胺SC 300 mL/hm2病指防效為75.7%,11%井岡·己唑醇WP 900 g/hm2病指防效僅為13.1%(見表3)。

表3 水稻紋枯病不同發病時期用藥防治效果
1.3.2 不同藥劑2次用藥對紋枯病的防效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藥劑2次用藥,各處理間防效差異較大(見表4、表5)。27%噻呋·戊唑醇SC和240 g/L噻呋酰胺SC 2種藥劑2次用藥后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極顯著好于6%井岡·蛇床素WP、40%井岡·蠟芽菌WP、11%井岡·己唑醇WP。2013年發病初期首次用藥,20 d后用第2次藥,2次藥后30 d(9月2日),27%噻呋·戊唑醇SC和240 g/L噻呋酰胺SC對紋枯病的防效均在95%以上。2014年,兩藥劑2次藥后30 d防效均在80%以上。

表4 2013年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

表5 2014年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
2.1 減量增效控害技術
2年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防治水稻紋枯病宜早不宜遲,首次用藥應掌握在紋枯病發病初期(病株率低于3%)。噻呋酰胺及其復配制劑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有效藥劑,且持效期長,用藥2次就可有效控制紋枯病的發生,生產上可選擇2種藥劑交替使用。總結2年試驗得出水稻紋枯病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選用噻呋酰胺等高效、長效藥劑,在發病初期(病株率低于3%)首次用藥,隔20 d第2次用藥。
2.2 推廣應用
在2013年試驗基礎上,2014年邊試驗邊推廣噻呋酰胺系列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2015年泰興市大面積推廣應用減量增效控害技術。泰興市水稻紋枯病大面積發病情況見表6。

表6 2011-2015年泰興市水稻紋枯病發生和防治情況匯總表
2014年7月28~29日(紋枯病病穴率3.2%、病株率1.3%)用第1次藥,27%噻呋·戊唑醇SC用量300 mL/hm2;8月15~17日用第2次藥,27%噻呋·戊唑醇SC(300 mL/hm2)+240 g/L噻呋酰胺SC(150 mL/hm2)。全市推廣面積達3.6萬hm2,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5%。9月中下旬調查結果顯示:紋枯病病穴率為10.0%,病株率為8.7%,病指為3.8。
2015年7月25~26日(病穴率1.5%、病株率0.2%)用第1次藥,27%噻呋·戊唑醇SC用量300 mL/hm2;8月15~17日用第2次藥,240 g/L噻呋酰胺SC用量450 mL/hm2。全市推廣面積在4萬hm2左右,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5%。9月中下旬調查結果顯示:紋枯病病穴率為7.4%,病株率為6.7%,病指為1.7。
結果表明,2014年、2015年防治水稻紋枯病只用了2次藥,有效減少了農藥的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在紋枯病偏重發生的情況下,發病情況明顯好于2011—2013年紋枯病發病情況。
2014—2015年,水稻紋枯病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在泰興市大面積推廣應用,既減少了農藥用量,降低了農藥殘留,減少了農藥面源污染,又提高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有效控制了紋枯病的危害損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1 hm2可挽回糧食損失約80 kg,按照泰興市水稻種植面積計算,則全市每年新增產值約854.62萬元,節本增效約1 210萬元,產生的經濟效益約2 054.62萬元。該減量增效控害技術能夠減少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紋枯病,節本增效,可作為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的一個有效技術措施在水稻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應用。
[1]任壽美,徐優良,蔡宏芹,等.新型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研究[J].現代農藥,2013,12(3):41-43.
[2]尹勇,封傳紅,張偉,等.四川省推進農藥減量控害行動的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0):79-82.
[3]陳偉,錢建,程楓葉,等.南通地區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危害特點與綜防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9):133-134.
(責任編輯:柏亞羅)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Synergistic Technology on Rice Sheath Blight
CAI Hong-qin,ZHANG Ai-hua,REN Shou-mei,XU You-liang,JIANG Guo-ze,BAO Zhi-jun,WANG Zhong-xin,BU Fe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Taixing,Jiangsu Taixing 225400,China)
S 435.11.4+2;S 481+.9
B
10.3969/j.issn.1671-5284.2017.01.015
2016-08-26
蔡宏芹(1977—),江蘇省泰興市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及防治工作。E-mail:chqgjh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