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圖媽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J小D”
編輯/春 苗 設計/侯 宇
教育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揭示教育的三個層次: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聞而忘之,學而記之,行而知之。)“行而知之”,也就是讓孩子參與,作為最高層次的一個常用途徑就是scaffold,也就是“搭腳手架”的方法。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Vygotsky提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兒童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實際發展水平指兒童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潛在發展水平指在成年人的指導或與能力發展稍快一些的同齡人合作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這個概念,其他學者陸續凝練提出了“搭腳手架教學”理念,在“最近發展區”內通過有效的指導培養孩子的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提供指導,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加而逐步減少指導。這個指導過程跟建筑中搭建腳手架有兩點重要相似之處:①在建筑任務完成后拆除;②拆除不影響已建成房屋的穩固性。
這不僅僅適用于兒童教育,也是各類層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甚至是日常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
父母的角色就是幫助孩子“夠一夠摘到蘋果”,而不是替孩子摘。
某天早上我兒子(一歲半)想從床邊爬上床,他自己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轉頭向我求助。我知道他向上爬的能力是具備了的,但需要一點輔助,他之前是抓著被子借力爬上去的,今天因為被子離得比較遠他就忘記了這個輔助工具。我知道這個時候他需要我的幫助,于是我用語言“搭了腳手架”幫助他解決問題。
“搭腳手架”本身也可以分好幾個層次,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最粗暴的直接抱上去。
最簡單的“圖圖,你昨天抓住被子爬上去的,現在你試試看。”
難度稍大的“圖圖,我們剛才在操場爬梯子是怎么爬的?爬不上去是不是抓住梯子欄桿來借力就上去了呢?那現在我們可以抓什么東西來借力呢?”(這個時候他很有可能就會想起被子,也可能是床單,或者是旁邊的柜子,如果還沒有想起來,那就需要繼續搭腳手架,比如“我們試試看被子是不是可以借力啊?”)
難度再大一些的“圖圖,我們想往上爬又爬不上去的時候是怎么做的?比如我們在操場爬梯子,你是怎么上去的?腳的力量不夠,手有沒有幫忙呢?手放哪里了?是不是用手抓住了梯子邊上欄桿你就更有力了?那我們現在抓個什么東西來借力呢?”后面的同上了。
有人可能會問,一歲半小孩能聽懂這些話嗎?我從來不把他當小孩,他平時做這些的時候我經常用語言給他描述他的行為,所以我寫下來的這些內容他是可以聽得懂的。
但我當時并沒有走“抓被子借力”這條路線,因為我覺得通過觀察他在操場爬梯子的行為他這個能力其實已經具備了,只是當時他沒有想起來而已。我想讓他走“腳部墊高后爬上去”的這個路線,因為他在前一刻自己把盆反扣過來站在上面,體會到了站高的感覺。我想強化他對高度的概念。也就是說我想將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從身體機能力量轉向空間高度的概念。
于是真實的腳手架我是這樣搭的:
“圖圖想上床又爬不上去,怎么辦呢?”(語言描述現實,引導他自己進入思考狀態。我發現我問怎么辦的時候他確實會作凝思狀,至于小腦袋想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已經有研究發現,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延遲說出某個單詞有助于孩子語言的發展)。
“爬不上去是不是因為圖圖不夠高呢?”(圖圖若有其事地嗯了一聲);“那我們怎么可以變得高一點呢?”(圖圖一臉迷茫);“剛才圖圖站在盆上是嗎?”(又嗯了一聲);“站在盆上是不是圖圖變高了啊?”(又嗯了一聲。)
“那你試試看把盆拿到床邊站上去是不是可以變高?”(歡快地去拿盆,放在了床一米外站上去。)“圖圖站盆上是變高了,但我們還是爬不上床啊!”(又嗯了一聲。)“圖圖是不是要把盆放到床邊試試看呢?”(下來,拿盆,依然放在夠不著床的地方。)
“我們把盆往床邊放來試試看好不好?”(我動手去幫忙移盆了,因為在對話過程中我發現他對“邊”還沒有概念,他對上下有概念了,在搭腳手架過程中我發現他對 “邊”沒有概念。)“好了,圖圖現在站上盆,看看能不能爬上床了?”(站上去,一下子就爬到床上了,特別開心。)
他上去以后,我用語言重復了一遍他的行為,從開始爬不上床,到后來我跟他一起努力想辦法成功上去,包括他開心的狀態都描述出來了,希望這樣培養他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也是很好的語言輸入。
通過這個實例可以看出,啟發過程,或者我們說的“搭腳手架”并沒有一個正確唯一的答案,只要是在孩子能力范圍內向外拓展都可以。對孩子能力的評估越準確,腳手架搭得效率越高。
但在實踐中,一個好的啟發過程還是有章可循的,取決于三大核心元素:
起點對孩子已有的能力水平的判斷;
目標對期待孩子達到能力的定位;
途徑使用引導語言或動作演示的清晰易懂度。
“搭腳手架”實踐其實并不難,我們大部分家長只是沒有這個意識。下面是幾個我自己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主要核心點。
我經常說但凡講東西通俗易懂的人一定是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因為他們善于放下自我,去思考聽眾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根據聽眾的實際情況去將自己的內容按照聽眾能接受的方式展示出來(這其實就是“搭腳手架”。)
很多人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對方的接受程度,就產生了大量艱澀無比的信息。這種現象在權力不平等的溝通中尤為明顯,比如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
我們往往無意中會刻意選擇忘記曾經的無知或無能(這里沒有貶義意思,就是知識和能力發展沒到某一個層次)來突顯自己所達到的高度。對于孩子,很多人也是往往會忘記曾經的我們是怎么過來的,于是就有了不少父母會說,這個這么簡單怎么都不懂。
在對孩子“搭腳手架”之前要徹底放下自我,回到他們的那個高度去看,去體驗,去思考,然后從那里出發。
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教育情景我們都可以“搭腳手架”,但搭之前需要先解剖問題,你希望實現什么目的,你希望發展的能力是一種什么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牽涉到的因素有哪些等等。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了,腳手架搭起來就更有的放矢。
這就需要我們平時養成思考并解剖問題的習慣。這個對不少中國家長來說也有點挑戰,因為我們的教育經驗大多是籠統整體式的,而不是西方教育所推崇的分析式。很多對成年人來說很簡單很普通的行為其實都隱含了大量知識背景在里面。
“腳手架”搭得有沒有成效很多時候在于引導夠不夠詳細和具體。我們往往習慣大而籠統,但孩子能力的發展,如果我們用心觀察的話其實是可以分解為特別細微的過程。于細微處著眼的那些細節,常常決定了“腳手架”是否搭得成功。
細分問題度取決于我們的知識儲備量,我們對一個事情了解得越多,越能把問題細分。因此作為媽媽的我們需要閱讀大量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等相關書籍進行知識儲備。唯有懂得才能詳細。
在“搭腳手架”的時候,往往目標越小任務越少越容易操作,特別是對于幼兒來說。盡量每個任務只完成一個小能力的發展,而不是統攬。當你習慣了“搭腳手架”的思維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培養孩子能力的機會。當然,也需要跳出細節,在孩子發育的不同階段有一個稍微宏觀一點的目標,對目標進行“搭腳手架”式地解剖,逐步實現。
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腳手架”搭得頻繁一些、難度大一些,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簡單些甚至不“搭腳手架”。比如上面我家圖圖爬上床的例子,如果他當時困了要上床睡覺,我肯定是簡單粗暴型地抱上去。不用擔心沒有機會訓練,人生無處不“搭腳手架”,哈哈。
“搭腳手架”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每一次作品都是一次思維花開,對媽媽來說,花的絢麗和芬芳就是孩子在每一個細微的成長節點所展現的成就感。
我們用“搭腳手架”方法給孩子傳遞的不僅僅是某個知識點和某一項單獨的技能,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各種認識和這些認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