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擁軍 北京市順義區東風小學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的教學場景,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嘗試創設有效的美術教學情境,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探究發現、動手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小學生最為喜愛的活動之一。美術課堂恰當地選擇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賦予美術以“生命”,讓妙趣橫生的“動感”美術進入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為此,我在美術課堂中,努力創設不同的游戲情境,營造游戲氛圍,通過不同形式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吸收,充分啟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例如:在二年級《捏泥巴》一課的導入環節,為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我設計了玩泥小游戲:“用最快的方法讓你手里的泥巴變個樣兒,看誰變的和別人不一樣。”學生本來就手癢難耐,聽到這個玩泥游戲,一個個眉開眼笑,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有的同學搓出了一根“面條”;有的同學壓成了一個“烙餅”;還有個同學本來迅速地搓了一個泥球,但看看周圍,發現好幾個同學都一樣,他靈機一動,在泥球上捏出5個尖兒,變成了五角星!每個同學都興致盎然,積極參與,在游戲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復習了以前學習過的泥塑技法,從而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設置游戲情境,尤其是競賽類的游戲,對學生的好勝心、自尊心、團隊意識等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師可采用多種競賽形式,如創設奪紅旗、限時練習、小組對抗、擂臺賽等情境,讓學生以組際形式開展競賽,比準確、比速度、比技巧,從而使枯燥的學習變成生動活潑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例如:在《農民畫里的節日》一課的欣賞教學中,我吸收了益智節目的競賽方式,一改以往老成持重的教師形象,讓自己更像活潑風趣的主持人。首先,我搜集了一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重大節日,如:春節、國慶節、火把節、潑水節等,根據節日的時間、民族、習俗等制作成網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了解節日的時間、主要民族和節日習俗。大家一起欣賞著、交流著,思考著……然后,我宣布今天的競賽規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比賽:組長選擇一種卡通動物,然后出現對應的節日圖片及問題:畫面表現的什么節日?什么時間?是哪個民族或地區的節日?有哪些主要的慶祝活動等問題。小組合作回答問題,可以互相糾正、補充。回答正確就可以得到一個毛絨玩具作為獎品,最后比一比,看哪組同學得到的玩具多就是優勝組。孩子們在這樣活潑、新穎的教學形式刺激下,學習熱情高漲,注意力集中,互相合作,交流默契。在緊張的競答氣氛和愉快的笑聲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體現出了學生的學習活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內容、意境上要對應和協調。比如,一首激昂的詩、一段悅耳的音樂,都能創造出與美術內容相關的特定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如詩如畫的境地,與教學內容及教者產生共鳴,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級《畫家徐悲鴻》一課的欣賞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鴻筆下駿馬的神態與氣魄,了解中國畫的筆墨韻味,我播放二胡曲《賽馬》,借助音樂的渲染來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欣賞熱情,讓學生在歡快、生動的旋律中,想象千軍萬馬馳騁萬里的場面。在熱烈奔放的旋律中,同學們的表情立刻生動起來,一邊跟著音樂律動,一邊欣賞。有的同學還結合畫面,伴隨著音樂,模仿馬的各種動態。在情境交融的氛圍里,我又抑揚頓挫地向學生講述了作者當時面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義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畫筆,以馬為主題,刻畫出各種鐵骨錚錚、雄健昂揚的駿馬形象,來激勵斗志、振奮民心。隨著想象的展開,學生對作品中馬的雄壯矯健、昂揚向上的神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的欣賞熱情被大大地激發,欣賞效果也得到了強化。“眼看”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受到撞擊,產生直覺的審美愉悅;“耳聽”能使學生接受審美思想的啟示,產生想象的空間以及情感的共鳴。把藝術門類相關聯的元素通過學生的感受有機融合,從而達到學生對欣賞作品的感悟,內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強化欣賞的效果。這樣的設計,不但使得本來枯燥、單調的欣賞置于一種生動的情境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領會到作品的內涵與意蘊,達到了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的認同感,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這正是我們當下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核心素養”理念的具體體現。例如:在執教四年級美術《畫家凡·高》一課時,我進行了課前調查,其中有80%的同學表示不喜歡他的作品,原因是看不懂;12%的同學表示畫面潦草,形象比較簡單;只有8%的學生認為他的作品色彩很鮮艷,沖擊力強,比較喜歡。針對這種情況,我想讓學生了解凡·高坎坷的一生,會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和風格的理解。于是,在導入環節,我用講故事的方式,聲情并茂地講述了凡·高受盡了人間歧視和冷遇,飽嘗饑餓與孤獨的折磨的藝術之路。當孩子們聽到凡·高一生幾乎沒有賣出一幅作品,但他不灰心、不放棄,仍然熱愛生活,大膽地用鮮艷的色彩、熱烈的筆觸表達心中狂熱的情感時,孩子們的眼神充滿了敬佩與贊賞;當聽到37歲的凡·高在畫完最后一幅作品《麥田上的烏鴉》后,舉槍自殺時,大家一片唏噓,目光中充滿了同情與惋惜。最后,當同學們知道凡·高死后的作品價值連城時,都由衷地感到欣慰。也許是凡·高的生平太坎坷,也許是我的講述太生動,孩子們聚精會神、興趣濃厚。我趁熱打鐵,帶領孩子們欣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向日葵》《星月夜》《自畫像》《鳶尾花》等代表作,大家幾乎立刻就指出《麥田上的烏鴉》是他最后的作品,而且對畫面中的強烈色彩、跳躍的筆觸、大膽的構圖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有的學生這樣說道:“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星月夜》,這幅畫主要運用了藍和黃兩種顏色,由許多線條組成,給人一種精細、美觀的感受。”另一位同學補充道:“這個天空和生活中的天空不一樣,它充滿了動感,好像星星在動、云彩在旋轉一樣。”有的學生喜歡《鳶尾花》:“這幅畫以黃、藍色為主色,筆觸輕快、輕巧,顯得整幅畫活潑生動。”還有的同學喜歡《麥田上的烏鴉》,他認為:“畫面大量使用橙色和藍色的對比色,單純而鮮明,用深藍色和黑色來表現天空,與一群從遠處飛來的烏鴉相襯,給人壓抑的感覺,并有不祥之兆。”其它同學補充說:“畫面中運用大量短線條,表現出了躁亂激烈的內心世界……我深深地被同學們真切而又精彩的評述所打動,心中涌起陣陣暖流,他們真正走進了凡·高的畫作中,并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答案,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后,我又鼓勵學生嘗試用凡·高的這種風格來畫一畫,比如麥田或者向日葵。讓學生親身理解什么樣的筆觸是粗獷有力的。學生在臨習過程中,對筆觸粗獷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對作品繪畫語言的理解,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這也是核心素養中“學會學習”的內涵所在。
生活情境是以學生的生活為素材創設一種模擬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學習美術,產生親切感,進而激發學習熱情。合理的、有價值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觸景生思,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能幫助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去發現、探索與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因此,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創設各種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執教六年級《海報設計》一課時,我結合學校的社團活動,要求學生們為學校的各個社團設計招貼海報。這一活動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孩子們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積極主動地開始了自主學習。他們首先確定自己要為哪個社團設計海報,然后一起討論海報的表現內容,繼而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進行分工協作:有的學生去了解社團活動的時間、地點;有的學生去搜集圖片;有的學生開始設計海報內容,有的學生撰寫海報上的招貼語,還有的學生去尋找合適的張貼地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各盡所能,大家一起積極承擔任務并努力完成,遇到問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并充分運用到各種的學科知識和美術技能,創作出了異彩紛呈的海報作品,張貼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確實為學校的社團招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而同學們在這樣的創作情境中,激發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合作與創新的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不自覺地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的滲透與融合,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
體驗是一種基于學生通過本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是學生本人。“創設體驗情境”就是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親身體驗,內化知識,強化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以學生自主體驗為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體驗美、表現美。
例如:第三冊《農民畫里的節日》一課中,為了調動學生好動的天性,為了使學生能自主體驗節日的快樂,為了能夠將學生心中豐富的審美體驗表達出來,我設計了節日的體驗活動:大屏幕上展現幾組節日的畫面,如:火把節、潑水節、教師節、秧歌節……學生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先互相討論、分析其節日的特點和活動內容,然后分配角色,穿戴上老師給準備好的節日服裝,選擇與節日活動相應的道具,在歡快的節日樂曲中自由、大膽地表現!有的組選擇了教師節——一個學生扮演老師,一個學生演唱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其他學生拿著花、獎章等道具,表演老師和學生在一起時的動人場景;有的組選擇了潑水節,于是,他們把方巾圍在身上當傣族的裙子,拿著小水盆,在《孔雀輕輕跳》的樂曲中,邊跳邊灑水,體驗這快樂、美好的時光。還有的組選擇了秧歌節,他們有的背起小腰鼓,有的拿起小花扇,跟著《嚨咚嗆》歡快的樂曲,快快樂樂扭起來……這種肢體語言的參與加深了學生對節日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強化了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中,獲得對學習的持久興趣和美感。他們的動作雖然稚樸,但臉上的笑容、體驗的快樂卻是那么真切和深刻,這是多么鮮活的生命體驗啊!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學生思維活躍,體驗深刻,他們已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總之,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其實質都是通過情境的創設更好地開啟學生的智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學生的審美、感知、創作、創意等方面的培養,給學生提供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使美術課堂教學適應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這也正是美術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