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呂月琴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
課程分析:
同學們,《猴子撈月亮》《猴子下山》的故事你一定聽過吧。自然界的猴子大腦發達、機智靈敏、頑皮滑稽,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中國,猴子還引起了人們無限的聯想,從聰明到愚蠢,從褒揚到貶抑,從民俗到藝術,從詩歌到小說,幾乎各種形象皆備,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猴子王國,感受猴的習性,觀察猴的特征,品味猴兒的習俗與寓意,以及用柔軟的黏土捏塑猴兒的形象,從而提高造型與表現能力,熱愛大自然和傳統文化之情。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猴兒的體態特征、造型特點以及猴攀爬、爭食時的動態特點。
2.抓住不同猴兒的外形特點、動態特征,用一定的泥塑方法捏塑猴形象。
3.簡單感受猴的生活習性,了解猴的寓意,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與傳統文化之情。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師范作,收集的猴資料。
學具:收集的猴資料,紫砂泥、高白泥、泥漿、泥塑工具、陶瓷顏料、釉料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教師利用課件播放猴的謎語,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動物?
謎語1:一身毛,四只手,坐著像人,走著像狗。
謎語2: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里沒有山中有。
謎語3:上肢下肢都是手,有時爬來有時走,走時很像一個人,爬時又像一條狗。
在學生猜出謎底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猴”,并出示猴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猴的性格特點。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完整。課題:活潑機靈的猴兒,最后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與目標。
二、感知體驗
1.簡單感受猴的生活習性。
①教師用課件播放一小段《猴》的視頻,引導學生觀賞。

吃香蕉的倆猴兒 周耔竹,陸梓萌 10歲
②說說從這段錄像中你了解到猴是一種怎樣的動物?
猴,屬于靈長類哺乳動物,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的祖先。全世界猴子的種類約有二百種,最小型的猴子是侏儒狨猴,體長約六厘米、重四盎司;最大的是彩面山魈,體長約七十六厘米。猴子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若從進化程度講,可分為低、中、高三類。低等類有狐猴、指猴、嬰猴等;中等類如節尾猴、卷尾猴和有頰囊、雜食、素食的各種獼猴;高等類又稱“猿”,包括長臂猿、合趾猿、巨猿(俗稱大猩猩)等。在中國境內生長分布的猴類有獼猴、金絲猴、紅面猴、毛面短尾猴、臺灣獼猴、黑葉猴、白頭葉猴等等。
猴子長相獨特,雙目和人類相似,長在頭部前方,眼眶朝前,具有“雙視”功能,能準確判斷距離;上下顎短;腦腔很大,大腦發達,智力較高;四肢長并有明確分工,關節靈活而運用自如,拇指可與其他四指對握,雙手具有一定的操作功能。猴子大多為雜食性,以植物為主,也不放棄唾手可得的肉食。
2.猴的俗話與寓意。
由于猴生性機靈、多變、好動。所以有許多有關猴的俗話、歇后語,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猴急”“猴子的臉——說變就變”、“猴子看書——假斯文”等,寓言故事《猴子撈月》《猴子下山》告訴人們不要把虛幻當作真實,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喜新厭舊。
猴,在中國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謂“申猴”,其有著獨特的文化與寓意,猴子上馬背,稱為“馬上封侯”;猴子爬上樹,樹下有跪象,為“封侯拜相”;猴子捅馬蜂窩,旁邊站一頭鹿,為“封侯得祿”;樹枝上掛一印,猴子去摘印,還有蜜蜂在飛,為“封侯掛印”;兩只猴子手捧桃子作獻禮狀,為“獼猴獻壽”;一只小猴騎在大猴背上,有時也加上蜜蜂,為“輩輩封侯”。
三、觀察分析
1.觀察一組猴的圖片,看看猴的身體外形、體貌特征是怎樣的?

《猴子撈月亮》制作步驟 猴子撈月亮 楊天燁 13歲

猴子是一種活潑機靈、惹人喜愛的動物,外形長得十分有趣。玲瓏的桃形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亮的、烏黑烏黑的圓眼睛,像兩顆仙丹似的骨碌骨碌地轉,充滿了神韻。鼻子小小的,且又塌又扁,而鼻孔卻是大大的。鼻子下面有一張尖尖的大嘴巴,向外凸起,活像和尚敲的木魚,可愛極了!一身灰褐色的毛,好像穿著一件毛皮大衣。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那光光的、紅紅的屁股。據說,是猴王過火焰山的時候燒紅的。上面還長著一根又細又長的尾巴,尾巴總是卷著,顯得格外頑皮。最有趣的還在后頭呢!猴子的四肢前面長后面短,一雙鋒利的爪子長在中間。如果一不小心,被它的爪子抓到的話,準會留下一道血印子。
2.播放錄像,觀察猴子吃食與玩耍時的動態特點。
自然界的猴子機智靈敏,頑皮滑稽,不是用前肢抓抓屁股,就是用后肢撓撓癢癢,真是一刻不停,還常常連蹦帶跳地和同伴們一起追逐打鬧,或互相咬咬虱子。猴子模仿能力極強,有著與人類極為相近的習性。它們能在樹枝上蕩秋千,鋼絲上倒豎蜻蜓,還能上樹摘桃子、騎單車等,它們是馬戲團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特別是抓耳撓腮,手搭涼棚,向行人討要食物,與人戲耍時,那憨態可掬的樣子真是引人發笑、人見人愛。
四、實踐操作
1.出示制作步驟圖,學習制作猴的方法。
A《猴子撈月亮》制作步驟
圖1:用紫砂泥搓捏猴子的各部件。
圖2:在圓形泥球上擠拉出尖尖的猴嘴。
圖3:用薄薄的泥刀打開猴嘴。
圖4:用泥針戳出猴嘴上的鼻孔。
圖5:用泥漿將猴子的上肢貼在身體上,做出上舉狀。
圖6:將做好的猴頭貼在身體上。
圖7:調整猴兒的上肢,做出抱拳狀。
圖8:將猴兒的下肢貼在身體上,并做出動勢來。
圖9: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只猴,并把兩猴兒上下放,準備組合。
圖10:將四只做好的猴子組合在一起,做成猴兒撈月圖。

可愛的猴兒 朱家懌 8歲

輩輩猴(侯) 朱嘉騏 13歲

怪猴 吳澤愷 8歲

三只猴兒 顧智仁 10歲

猴摘桃 沈羽杉 11歲
圖11:陰干后上釉燒制。
B《機靈的小猴》制作步驟:
圖1:取一泥塊搓成空心葫蘆形。
圖2:用兩只大拇指按出猴兒頭部的眼窩。
圖3:用黑泥做猴兒的眼珠并粘貼在眼窩里。
圖4:用針戳出猴兒的鼻孔,畫出猴兒的嘴。
圖5:用陶泥捏出猴的耳朵粘在頭部。
圖6:取一小塊泥做猴兒的后肢。
圖7:做出猴兒的一個前肢和尾巴。
圖8:將猴兒的另一個前肢也粘于身體上。
圖9:做一只飽滿的桃子讓猴兒捧在前肢上。
圖10:調整一下猴兒的姿態,讓其更加活潑可愛。
圖11:在猴兒底部打一個出氣孔。
圖12:陰干后上釉燒制。
2.學生作業。
作業要求:概括猴身體各部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塑造猴兒的體態特征與姿態特點。
作業形式:可以單獨做,也可以兩人以上合作。
五、展示交流
舉行“機靈活潑的猴”作品展。
1.說說自己表現的猴有什么特點或它在干什么?
2.評評誰捏塑的猴姿態最生動、動作最靈活。
3.將學生捏塑、彩繪、燒制好的猴布置在一起,讓學生感受集體創作的猴子王國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六、延伸拓展
自古以來,猴常常被譽為“金猴”。猴既是保佑人們生生不息、平安幸福的始祖或一般神靈,又是具有驅邪攘災、避瘟逐疫等神奇力量的靈物;它常常與其他傳統的民族吉祥物一起,構成人們表達增福益壽、富貴封侯愿望的祥瑞象征。中國人對猴子的喜愛,反映在藝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美猴王——孫悟空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課后讓我們以猴為伴,觀猴畫猴捏塑猴,欣賞更多的猴兒藝術作品吧!

猴吃桃 許梓辰 9歲

手捧桃兒的倆猴兒 朱家懌、湯妍 10歲

樂摘圖 徐爾蝶 7歲

猴搬桃 濮焱 13歲

猴抱桃 葉子欣

猴吃桃 朱家懌 9歲

小胖猴 朱澤延 10歲

坐猴 端木王悅 7歲

吞吃的倆猴兒 汪心鈿 12歲

可愛的猴 邢嘉桓 8歲

猴子下山 陸梓萌 九歲


猴兄弟 顧智仁 十歲 吳澤愷 八歲

捧著桃兒的猴 沈朱星 九歲

捂眼的猴 錢沐涵 十一歲

手捧白桃的猴 范姿旖 九歲

干活的猴兒 楊天燁 十三歲

吃香蕉的猴 錢思源 十歲

倆猴兒 葛亦妮、端木王悅 九歲

三只猴兒 郭恩綺 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