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尚春
以學為本,為學服務
■付尚春
2015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育之本”。“以學為本,為學服務”,就是學校和老師要把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學生當作服務對象,竭誠為學生提供熱情而合適的服務。為此,教師應該深入地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彼此共振共鳴。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時空,只有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才能獲取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進而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為學服務,語文教師應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完美演繹課堂教學的合作者、指引者角色。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讓學生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講一講、編一編。畫一畫,即讓學生把書本中的內容及對文章的理解,用手中的畫筆畫出來,使學生在趣味盎然的繪畫中學到知識;唱一唱,就是引導學生用熟悉的曲子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唱出來。這一設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演一演,就是演課本劇,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演才能;講一講,即開發課堂,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這一設計開放性很強,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編一編,也就是讓學生續編故事,這一設計能極大地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得以訓練和發展,把課堂氛圍推向高潮。
問題意識,究其實質,乃是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才敢大膽發言,才敢自由爭辯,才敢放飛自己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目的并非消除問題,而是不斷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感受不斷變化。如教學《司馬光》一課,大多數學生表示喜歡勇敢、機智的司馬光,而有的學生卻喜歡站在旁邊哭的那個孩子,理由是他有同情心,有愛心。再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勤勞懂事的小白兔,而有的學生卻喜歡小灰兔,因為他們相信,小灰兔在老山羊和小白兔的幫助下,也一定會變成一只勤勞的“小白兔”,它也會把自己種的菜送給老山羊、小白兔和其它需要的伙伴的。這兩個教例告訴我們,不同的閱讀主體對同一文本的了解烙印著多彩的個性特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確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隨時進行著思想的交流和“視界”的沖突,而兒童的思維由于接近自然,未曾雕飾,且在不受眾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擾的情況下,往往具有更為獨特的視角。教師要本著為學服務的目的,要愛護學生的這種“獨特的視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張揚學生的個性。
每個學生都存在著一種尚未表現出來的積極健康的心理能量,這種心理能量一旦被激活和釋放,就能對人的行為、情感等起激活、調整、組織的作用,教師只有采取激勵手段,發掘學生的閃光點,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其潛能。
一名學生每次作文時,總是無從下手,寫的文章語句不通順,重點不突出,沒有真情實感。在一次以《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為主題的習作時,他照樣寫得“簡單明了”,文章主要內容就是媽媽種地很辛苦,我很敬佩媽媽。看完他的作文,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說:“你敬佩你的媽媽,是因為她很辛苦。可是你知道嗎?媽媽這樣辛苦是為了誰呀?從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是個孝順的孩子,你很心疼媽媽,那么,你可不可以回家后再觀察一下媽媽的工作,和媽媽聊聊天,試著做一做媽媽的工作,然后再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到作文中去?”他很高興地答應了,并按照我說的去做了,這次他竟寫出了一篇感情真摯的好文章。可見,學生的潛能是無可估量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新發中心校勝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