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利
【摘要】:壩上鄉鎮的楊樹防護林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枯梢、死亡,防護性能明顯下降,有的根本不能發揮防護作用。針對壩上楊樹防護林的生長現狀,本文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施救措施,以便使壩上防護林重新煥發生機,穩定發揮其防護效能,促進農民增收。
【關鍵詞】:壩上;楊樹;防護林
對退化林分實施更新改造,恢復防護作用,有效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是實現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1、壩上楊樹防護林枯死的成因
1.1人為因素
1.1.1造林方法落后。壩上楊樹防護林為上世紀七八十
年代的產物,造林多為埋干造林,造林方法較為落后,樹木成活即可,談不上速生、豐產、高效。
1.1.2造林材料簡單。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造林材料不經過精細篩選,不論好壞,直接用于造林,導致樹木形成“小老楊”。
1.1.3造林年度久遠。從開始造林到現在,造林年度多達40—50年,樹木早已過熟,逐漸衰退,出現枯梢、斷頭等現象,甚至死亡。
1.1.4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由于造林面積較大,管理手段、管理措施跟不上,致使一些過熟林分不能及時更新利用。
1.2自然環境因素
1.2.1沽源縣壩上楊樹防護林多生長在褐土和沙性土壤上,土壤肥力低,樹木生長營養不良,抗逆性下降,極易遭受病蟲害侵襲。
1.2.2土壤蓄水保墑能力較差,土壤含水量低,造成土壤水分和營養不能及時運送到樹木頂部,久而久之,造成樹木枯梢。
1.2.3近些年連續出現干旱天氣,導致樹木大面積枯死。
2、對壩上楊樹防護林枯死的施救措施
2.1采伐更新
2.1.2采伐方式。本著便于施工作業,利于新植幼樹生長和盡量減少對作業區環境干擾的原則,采取小面積皆伐、帶狀采伐等方式,伐除病腐枯死木,實施更新造林。
2.1.2樹種配置。樹種選擇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適應當地條件、具備一定經濟效益、生長穩定的鄉土樹種和優良品種進行配置。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沙棘、檸條等。因地制宜營造混交林,混交方式上采用帶狀混交、塊狀混交、株(行)間混交、不規則混交或網格混交。以淡栗鈣土為主的道路兩側和農田林網以喬木樹種為主,交通干道和重點景區周邊適當配置適生常綠樹種,增加景觀效果;以暗栗鈣土為主的山地陰坡,栽植云杉、落葉松,陽坡適當栽植山杏等抗旱樹種;風沙土、砂質壤土地區栽植樟子松;鹽堿地、嚴重沙化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嚴重地區以灌木為主,栽植抗性較強的枸杞、沙棘、檸條等;農田林網的樹種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配置灌木。
2.1.3造林密度。根據項目區自然地理條件合理確定造林密度,喬木825—1665株/hm2、灌木1110—3330株/hm2;喬灌混交的,單位面積株數不高于1665株/hm2。
2.1.4整地。采取穴狀整地、品字型栽植。整地規格為喬木60cm×60cm×60cm、灌木30cm×30cm×30cm。整地時間在造林前1個月或上年秋、冬季進行,土壤質地較好的區域可隨整隨造。
2.1.5栽植和種苗。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在土層較薄的地塊造林采用泥漿蘸根保水、保墑材料覆蓋樹盤或者將苗木直接栽植于有保水劑的坑穴內提高造林成活率。針葉樹容器苗采用3a生以上的一級苗,裸根苗采用2a生以上的一級苗;楊樹采用胸徑3cm以上的一級苗,榆樹采用3a生以上的一級苗;灌木高度大于15cm。裸根苗適于春季造林,容器苗和帶土苗木適于雨季造林、秋季或第2年春季的補植補造。
2.1.6撫育管護。根據栽植苗木生長狀況,每年開展澆水、抹芽、除萌、修枝、除草等撫育措施不少于1次,連續實施3a;同時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成活率和保存率。對新造林地部分地段采用圍欄進行封護,設置專職護林員進行巡護,并根據需要在顯著位置設立封護宣傳碑牌,建設護林房,進行全方位管護。
2.1.7典型造林模式。采伐更新典型造林模式可采用樟子松灌木混交、楊樹灌木混交、榆樹灌木混交、樟子松楊樹混交、云杉落葉松混交5個模式。
2.2擇伐補造
2.2.1擇伐方式。根據枯死木、瀕死木分布狀況合理確定擇伐作業方式—枯死木、瀕死木分布較為均勻的林分采用全面擇伐方式全面伐除;分布不均勻的采用塊狀擇伐方式;枯死木、瀕死木比例較小的林分,可以采取帶狀擇伐的方式作業對退化林分進行帶狀擇伐改造。
2.2.2補植方式。根據擇伐后形成的林隙大小與擇伐方式,采取不同的補植補造模式,營造塊狀混交林、帶狀混交林和不規則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補植比例為30%—70%。同時注意選取和保留萌生、萌蘗形成的優良植株與新造林木形成混交林分,加速林分恢復。
2.2.3樹種配置。堅持補植補造后形成混交林的原則,適地適樹,選擇楊樹、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歐李、沙棘、檸條、山杏等樹種,對擇伐后林分進行補植補造,形成喬灌或針闊混交林。
2.2.4補植株數。根據項目區自然地理條件和已有保留木株數確定補植株數,喬木補植株數為420—825株/hm2,灌木為555—1665叢/hm2;改造后的林分,喬灌混交林單位面積林木株數不高于1665株/hm2,混交喬木林單位面積株數不高于1110株/hm2。
2.2.5整地、栽植、種苗和撫育管護。擇伐補造模式的整地、栽植、種苗和撫育管護等技術方法及要求與采伐更新相同。
2.2.6典型補植模式。擇伐改造后典型補植模式可采用補植樟子松和灌木、補植楊樹和灌木、補植云杉和落葉松3種模式。
2.3撫育改造
2.3.1撫育采伐。對生長狀況不良的林分,通過透光伐、衛生伐、疏伐等措施,清除生長不良的林木,調節林分密度、改善林內通風、光照狀況,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2.3.2樹種配置。對林間空地選擇適生樹種進行補植,可補植楊樹、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歐李、沙棘、檸條、山杏等樹種,與原有楊樹形成針闊或喬灌混交林。
2.3.3整地、栽植、種苗和撫育管護。整地、栽植、種苗和撫育管護等技術方法及要求與采伐更新相同。
2.3.4典型補植模式。撫育間伐改造后典型補植模式可采用補植樟子松和灌木、補植楊樹和灌木、補植云杉和落葉松3種模式。
結語
科學有序地對壩上地區楊樹防護林進行更新改造——調整林齡結構、優化樹種配置、提高林分質量形成生態功能穩定的綠色植被,可以充分發揮植被的空氣凈化功能,對改善京津冀空氣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佳村,李秧秧,等。陜北沙地小葉楊“小老樹”的水力適應性[J]。生態學報,2014,(15)。
[2]方月梅。不同繁殖方式造林對壩上楊樹生長的影響[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3]郭云龍。淺析壩上地區楊樹防護林枯死成因[J]。國土綠化,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