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夏麗
[摘要]:間作套種技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指在同一田地上生長時間相似、生產季節相近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農作物按占地寬窄比例,分行或分帶種植的一種種植技術。發展林藥間作模式,既可以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同時在林業經營過程中也能夠在短期內產生經濟效益,為當地提供脫貧致富的途徑,促進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林藥間作;技術推廣;推廣應用
[引言]
農林系統是傳統的輪墾農業以及林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將木本植物栽培與作物栽培相互,基于農學、林學、生態學以及經濟學相關原理,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加強科研與生產之間的相互關聯,實現農業與林業的完美融合,彼此促進之間的發展。加快建立林藥間作技術推廣與應用,確保這一產業的科學、規范、合理、健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1、幾種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1.1林藥模式
林藥模式,是在林間空地上種植耐陰性較好的中藥類植物的經濟模式。云南省由于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被稱為中國的“藥材之鄉”,有著十分豐富的藥材資源。云南出產的藥材種類多達1000多種,約占全國藥材的70%左右。種植較多的藥材有滇重樓、三七、茯苓、天麻、龍膽草、鐵皮石斛等。云南林藥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依托云南省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珍貴稀有、生長周期短、市場價值高的藥材,是一種典型的短期高資金投入,短期高價值收入的有效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1.2林牧草模式
林牧草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環境資源,加上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投入,選擇合適的家畜、家禽種類在林下進行合理養殖的林下經濟發展經營模式。云南省依托高原優勢,結合多山地的地理特征,以林下生態黃牛、山地土雞、小香豬、黃山羊等為主的高原生態畜牧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企業為了降低養殖成本,還在林下套種牧草,產生了很好的效益。林木草模式的特點是集中圈養,以較高品質的禽畜肉類作為差異化競爭手段,出欄周期比一般的畜牧業周期要長,但是其附加值也要比一般畜牧業周期高,而且在林下套種牧草,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其出欄周期長的成本問題。
2、發展林藥間作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對中草藥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導致野生中藥材日益減少,甚至枯竭,其中有些種類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而由人工培育種植代替的中草藥材,存在使用農藥化肥污染、追求速生豐產等違背自然規律的問題,導致藥材的藥效低,藥材的質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證。同時,人工培育種植藥材在技術、營運管理和知識產權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利用山地、林地、荒地等進行中草藥種植,開展林藥間作,促進優質、特色的生態藥材生產,是符合當前社會需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發展的途徑。是建立在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無公害藥品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現代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重要一環。
3、間作套種技術要點
3.1提高認識,積極創建示范基地。林業制度改革后,林地分給當地林農,可以有效調動廣大林農的積極性,才能實現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對于目前林農中諸多問題如有的認為沒有前途,對林藥的收益表示懷疑,降低參與發展的積極性;有的純作為副業,有收益就算創收,缺少系統規劃和長遠安排;有的認識很簡單,把林藥培育等同于一般農林業,對其綜合利用的價值認識不足的現象,加強宣傳引導,不斷提高他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還林樹木品種的不同也決定了可利用種植的時間的長短,也直接影響經濟效益。例如,針葉林、闊葉林、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中落葉和常綠針葉對藥材種植的要求和經濟效益也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
3.3還林地和天然林地的地貌、地勢、土壤、林木的品種和密度的不同也決定了種植品種的不同,如,平坡地、坡崗地、丘陵地、溝洼地等種植的品種都有所不同。有的藥材品種耐旱,有的藥材品種耐澇;有的藥材品種是采收地下根部,有的藥材品種是采收地上莖或葉或種子;有的藥材品種是深根類,有的是根莖類,有的是塊根類,有的是鱗莖類,有的喜蔭濕,有的不耐澇,所以對土壤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同時也對藥材的品質和采收成本有很大的影響。切不可盲目。
3.45注意農林間作對土壤水分的影響。系統耗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蒸騰強度大小及土壤含水量變化兩方面影響。一般情況下,農林間作系統可通過減小地表徑流和增加地面覆蓋等方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此外,受農林間作系統小氣候變化的影響,地表水分蒸發量減少,蒸散量降低,使土壤水分狀況得到改善,多數的研究表明間作系統中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利用率高于單作模式,其可能原因是間作復合系統中的林木可降低作物蒸發蒸騰,但也有研究認為間作會增加系統中作物葉片溫度和氣孔導度,進而增加作物蒸騰耗水,使系統總耗水量增加。并且很多相關研究發現,間作系統中林木與農作物對于土壤水分的激烈競爭導致作物生產力的降低,但農林間作系統中深根植物和淺根植物在土壤中占據不同的空間,形成互補作用,土壤中的水分利用率就會提高。
3.5生態適應性原則。光照、氣溫、土壤和降水等氣候土壤條件對中藥材的生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藥材品種,對氣候、土壤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藥材種植必須因地制宜。品種選擇總體上應遵循生態適應性的原則。根據壩上地區的自然條件,該地區種植藥材應選擇具有抗寒、抗旱、抗風的特性。同時壩上地區土壤中沙粒含量較高,土質疏松,有利于根部生長,而因該地區植物生長期短,地上部分生長緩慢,因此應優先選擇以根入藥的品種。
結語
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眾多、糧食短缺、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問題日漸突出,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阻,生態失調。而農林間作模式從資源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的角度為以上問題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解決途徑。它是改善土壤品質、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王忠冉,谷欣,李先喜,王繼峰.油用牡丹間作套種技術[J].山東林業科技,2013(04).
[2]谷瑤,朱永杰,姜微.農林復合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研究綜述[J].熱帶農業科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