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連
【摘要】在金融活動中,如何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歷來是重點課題。當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依然存在受侵害的情況,相關權益保護工作的開展也存在阻礙,必須繼續推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建設繼承,不斷豐富和完善基本保護框架,切實地提出有針對性的法律措施。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金融消費者 權利保護
【中圖分類號】DF4 【文獻標識碼】A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引發了人們對于金融安全問題的擔憂和討論。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沒有完全消散,而“后危機時代”下,金融監管的重要性與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迫切性,已經成為縈繞在市場參與者心頭的大事。金融危機在暴露大量風險問題時,也越發刺激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高漲。目前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強調積極構建并完善成熟的保護制度,而針對當前所出現的現狀問題,只有不斷強化立法工作,加大行政監督,輔之以必要的權利救濟,才能將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構建有其必要的理論依據
金融消費者參與金融活動時,其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當有市場經濟自身存在的問題導致金融消費者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當對其權益予以合法保護。因此,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構建,本身有其必要的理論依據。
消費者主權理論。消費者主權理論最早由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出。亞當·斯密認為,生產源于消費行為,因此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實際上是處于主體性地位。此后,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奇·哈耶克進一步詮釋,認為消費者直接對商品的類型和數量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在金融活動中,消費者應當處于主導作用,而現實狀況往往是經營者對金融市場予以操縱,這就直接侵犯了消費者的主權利益。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交易的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信息交流充分與貧乏的區別。美國經濟學家喬治·亞瑟·阿克洛夫提出,信息不對稱,會對商品的質量造成消極影響。由于當下的市場交易活動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隨之引發的交易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則進一步影響市場資源配置,因此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重視信息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金融活動中,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傷,往往是由于自身所獲得的信息與企業擁有的信息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企業對于金融信息的壟斷性直接增加了金融消費者的金融活動風險,并暴露出一系列的金融欺詐問題。
后危機時代,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針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害的問題,我國歷來積極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然而由于市場經濟的盲目性、金融活動的復雜性,權益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一是立法亟需改善。當前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直接法律法規較為缺乏,相關的高層立法也有待改進。且由于金融消費活動具有風險性、專業性等問題,目前已有的規章制度,無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全面充分地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是行政監管亟需強化。市場經濟中政府本應積極予以有效引導,然而由于當前金融機構的繁復、龐大,現有的分業“機構型”監督模式開始顯露出疲態,監管力度無法涉及到每一家金融機構。此外,監管機構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職責的定位不明,各部門間協調不到位,也直接削弱了行政監管的時效性、協調性。
三是權利救濟問題。當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出現一個專業性的金融消費者組織來解決金融糾紛,而權利救濟相關的配套機制不完善、救濟理念不到位,金融救濟也就只能流于表面,無法觸及到更深入的社會群體當中。
要真正從立法上做好權益保障制度的構建
針對金融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具體表現,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在開展中存在的不足,后危機時代背景下,必須對癥下藥,提出相應的應對舉措,才能真正構建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具體來說:
加強立法工作。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善、有效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 十八大以來,在“全面依法治國”精神的指引下,只有真正制定一部針對性強的法律,才能夠為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全面保障。具體制定過程中,立法部門可參照以往的法律法規,例如《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不斷完善并細化相應的權益保障舉措,制定配套制度。而針對當前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國際性金融危機之后人們對于投資風險的經驗,單行法的制定與執行并非不可之事。在能力范圍內,既要著力制定單獨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又要在已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依據實際情況相應地增加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條款規定;其次,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予以確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要明確金融消費者的具體范圍,要求金融消費者應僅限于自然人,在此基礎上強調對于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同時還應當對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活動中的各項權利予以確定,例如基礎金融投資權利、知情權、自主選擇權、隱私權等。此外,依據西方世界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可以考慮嘗試構建存款保險制度,進而在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下,有效防范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為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提供強制性保障路徑。
強化行政監管職能。強化行政監管職能,就是要求政府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金融活動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首先,應當對現有的分業“機構型”監督模式予以有效改革,充分構建政府主導下的能夠充分發揮金融市場作用的金融監管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將單一的分業監管與綜合監管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系統性協調監管。理論上可以逐步開放和拓展混合監管模式,同時在宏觀上對于監管和防范職能予以全面強化,進而提高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抵御;其次,積極設立專業化、統一化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目前已有的行政監管資源,強化監管職能,針對消費者被侵權問題予以集中解決。考慮到我國國情,可以從大部門體制的角度出發,在金融領域設立相應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再次,強化對金融服務機構的治理監管,不僅要對國有大型金融服務機構予以有效管控,還要對國有控股企業的持股比例予以明確,強化金融服務機構治理,提高金融結構防御風險的能力。
保障權利救濟制度。保障權利救濟制度,首要問題在于著力構建及時、有效、全面的金融糾紛解決機制。一方面,通過完善內部解決機制的方式,強調內部問題內部處理,一旦出現金融糾紛,向金融服務機構投訴后,應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真正做到從源頭上減少糾紛的產生,強化金融服務機構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調節、仲裁、訴訟等外部解決途徑,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如有必要,應當實現內、外相結合的綜合解決辦法,更加快捷、高效地處理金融糾紛。其次,通過構建完善的民事責任體系,能夠使得金融消費者直接獲益成為可能。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在處理金融違法行為時效果明顯,但金融消費者無法從中直接獲利,而民事責任體系尤其是民事賠償責任的完善,則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費者的損失并獲得合法賠償。因此,不斷強化民事賠償責任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中的發展與應用,是保證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措施。
金融危機對金融消費者群體產生了極大影響,“后危機時代”這一影響依然存在。金融消費者在金融危機中消費信心受到了明顯抑制和削弱,在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時依然存在著緊張、不安等心理問題。一方面,遭受損失的消費者希望通過金融投資活動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對市場交易表現出不信任感,因而往往容易引發消費者權益問題。面對當前的背景,只有真正從立法上做好權益保障制度構建工作,才能真正讓消費者安心,引導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警察學院)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