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五幼兒園 李中峰
從幼兒關鍵期入手辦好家園共育欄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五幼兒園 李中峰
在家園合作共育的方式中,“家園共育欄”是最常見的每個班級都在用的家園聯系方式。“家園共育欄”會定期更新,內容通常是以文字的形式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園的日常活動,是家長了解教師的日常工作、孩子在幼兒園的發展情況、班級的保教和班級管理工作的一扇窗口。“家園共育欄”是家長和幼兒園聯系的一個紐帶,通過它可以彌補教師與家長日常溝通的不足,提升家長對幼兒教育各個領域知識的了解。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將“家園共育欄”視作一個任務來完成,每次只是簡單地張貼些內容,有些甚至成了擺設。老師們更關注“家園共育欄”裝飾的置換、欄目的更新等形式的變化,缺乏從內容和時間的角度對其進行全面思索與調整。因此,依據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特點與發展目標,我們大膽實踐,從幾個關鍵期入手,進行創設“家園共育欄”。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學期開學時的創設不能放松,更要注意內容的安排。孩子從家里回到幼兒園,家長們非常期待教師能讓自己的孩子快速融入集體,開始幼兒園正式的學習和生活。這時,“家園共育欄”的變化最容易吸引家長們的注意,所以,一定要提前設計布置好家園欄,把本學期最核心的工作內容呈獻給家長們。主要內容有:本學期幼兒發展特點、教育活動安排、班務工作計劃(包括近期社會實踐活動計劃等),讓家長們了解、評議,也可以讓家長們為新學期的活動出謀劃策,把意見和建議反饋給老師,使工作安排更加完善。同時,讓家長對本學期需要配合的地方也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學期中教師通知班級活動時,家長配合方面出現問題,如有些活動需要家長時間上的配合,有些廢舊材料需要家長平時的積累等。
在開學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不要忘記對家長和幼兒的歸園表示歡迎。如:可用質地較好的彩色紙用花邊剪刀適度修剪造型,以“開學寄語”“老師想對你說”等形式表達,既要溫馨、熱烈,又要對幼兒、家長提出相應的教育要求,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藝術修養。
這樣,開學初的“家園共育欄”,向家長們展現了老師對教育工作的投入,又調動了家長們配合或參與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可以說是新學期家園工作的“開學總動員”。
我們幼兒園每學期都會開展的大型活動主要包括:戶外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賀蘭金沙生態園、春季的郊游活動、秋季的采摘活動、去公園撿落葉等;對家長開放活動,如:三八媽媽沙龍、半日公開觀摩、風箏節、親子趣味運動會等;主要節日活動,如:每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元旦家園同樂”等。在這些大型活動中能充分發展孩子的個性、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但是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是基于理解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如:活動所需的物質上的配備、人員的變化、場地的選擇、服裝的配置、與家長們時間上的協調等等。每逢此時,家長們多多少少都有些怨言。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家長們的怨言是因為對這些活動的不了解不清楚而產生的。
此時期的“家園共育欄”就要發揮廣而告之的作用。教師要針對所開展活動的內容向家長進行介紹,不僅要注意在活動前期及時張貼諸如配置物品、時間、活動要求等通知,還應在“通知”上簡單介紹此次活動的意義以及與相關“通知”內容配合的必要性。另外,在活動接近尾聲時,教師應將家長們帶的所剩未用的物品、幼兒活動中的系列作品等一并陳列、整理、歸還。最后,還要對本次活動的后期結果、幼兒的收獲情況進行小結闡述,告知幼兒活動照片的展示時間,并對家長們的配合表示衷心地感謝。
讓家長們“理解并參與”是我們在開展各種活動前后的“家園共育欄”中所必須努力做到并體現的。
現在,家長們都非常關注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幼兒園偶爾也會發生一些不可預知的事件,如突然停水檢修、跳閘斷電、天氣變化臨時放假、教育教學活動臨時調換、幼兒飯菜與展示的食譜有出入等,所以,家長常常會疑惑——為什么此活動沒開展?食譜為什么隨便改換?家長們有意見又得不到合理解釋的話就會誤解幼兒園的工作,此時,教師一定要在“家園共育欄”中簡潔醒目的張貼發生突發事件的實際情況,向家長說明改變后幼兒的學習內容、食譜更換后的飯菜名稱、質量說明等,并向家長致歉,讓家長們及時了解原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產生不滿情緒。
季節更替時期,天氣變化大,乍暖乍寒,傳染病容易在幼兒中流行。幼兒園在午餐、睡眠、起床、戶外活動等環節,老師一定要細心照顧幼兒,確保幼兒的安全與健康。
這一時期,“家園共育欄”應結合季節特點向家長介紹相關的保健育兒常識,如“幼兒手足口病的預防”“秋季幼兒如何預防感冒”“幼兒怎樣喝水更科學”等。
除此之外,還要給家長們一些提醒,如提供出行參考,注意幼兒的衣著變換、更換棉被等相關的季節性內容,引導家長們用心關注幼兒的健康,熱心參與幼兒疾病的預防與保健,細心照顧幼兒的一日生活。
每當緊張忙碌的一學期即將結束時,也是老師們想著放松一下的時候。然而換位思考,忙忙碌碌的家長們會這樣想嗎?曾聽到過不少家長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與孩子打趣:“忙了一學期也不知你學了個啥”。仔細回味這句話,再對照我們的教育實踐,不難發現:雖說我們一直以“月工作計劃”“一周活動安排”“主題教育”“區域活動”等形式向家長展示了日常的教育活動,然而,他們看到的僅是文字性的簡單的內容,他們更想知道孩子“學”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的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理解這份心情,盡可能在教育工作中予以體現,以滿足家長朋友們的需求。
因此,學期末的“家園共育欄中”之中應適時增加諸如“認知活動總回顧”“我學會了什么”之類的教育活動目標和相關的教育內容展示。這樣一來家長們對孩子一學期來的收獲有個基本了解,并以此為參照,對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有相對客觀的認識。
另外,關于“假期安全”“幼兒假期生活的安排技巧”“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內容也應及時呈現其中,向家長們介紹最合理、科學的假期安排,以及假期生活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等。
總之,通過以上幾個關鍵期進行創設家園共育欄,讓“家園共育欄”這個交互平臺能真正的發揮作用,從而滿足家長的需求,解決家長的困惑,使其成為我們家園工作的橋梁,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