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 王 琴
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 王 琴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天生就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于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兒童好游戲乃是天然。”因此,游戲是符合幼兒天性的,與他們快樂的生活、健康的成長有著密切聯系,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促進幼兒身體、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游戲成為對幼兒教育的基本形式。幼兒園在貫徹“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原則時,游戲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習之于嬉”的觀念漸入人心。因此,游戲帶給幼兒的不僅僅是歡樂的童年,更是引導幼兒快樂成長的方式。我們要積極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戲中的教育機會,深入挖掘其教育價值,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首先,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游戲材料是游戲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游戲的工具,幼兒是通過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戲中學習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但都要以幼兒的操作為基礎,具有可操作性。在幼兒園里,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教師為幼兒準備的玩具、材料,過于追求型的逼真,常常把“粽子”“餃子”“餛飩”等點心精心包好,游戲時不許幼兒拆開、弄壞,幼兒失去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而這些“不許”大大地降低了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因此,不要有過多的限制,放手讓幼兒自己去玩,給他們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教師們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讓幼兒自由制作這些點心,如提供彩紙,他們會把彩紙撕成一條條的,變成“彩色面條”;提供橡皮泥,他們會搓成“湯團”;提供“面包”等材料,他們會制作成“漢堡包”……我們會發現,孩子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
其次,開設各種區域活動,如娃娃家、醫院、公共汽車、幼兒園、茶吧、點心屋、公共電話站、國際美發SPA等,并且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設計布置游戲環境,主動去收集各種材料。在娃娃家中,大家把自己小時候用過的東西帶來——奶瓶,可以給娃娃喂奶;爸爸媽媽制作的小拖把,可以拖拖地;家里不要的平底鍋,可以燒東西吃啦!還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帶來,一起布置到娃娃家中去,沒事的時候看看,和好朋友說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這個家就真的是自己的家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
第三,提供的游戲材料要不斷變化,以便游戲環境具有可變性、新穎性,不斷地吸引幼兒,引起幼兒游戲的興趣。讓幼兒們享受著游戲的快樂,逐漸成長起來。
幼兒喜歡獨自游戲,自由結伴游戲,教師可作為幼兒的游戲伙伴進行隱性指導。許多教師的經驗是:當教師投入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往往更能夠吸引幼兒,玩得更有興致。因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游戲的玩法技能相對比較缺乏,教師的參與往往使游戲有更多的變化和情節的深化。但前提是教師是作為幼兒的游戲伙伴,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游戲,共享快樂。就如陶行知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孩子共享歡樂。教師的童心、游戲心會使幼兒備感親切、自然、融洽,從而營造出寬松和諧的游戲氛圍,有助于教師深入細致地觀察了解幼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當然,教師始終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參與游戲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以不干擾幼兒的游戲為前提,以幼兒游戲的快樂為根本,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的游戲進行情況良好時,我們可以扮演觀察者、傾聽者的角色;一旦游戲中出現狀況,教師要及時介入。看見茶吧里的“服務員”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百無聊賴地站在那里,這時教師就可以以顧客的身份進店去問問看,這是什么店、賣些什么東西等,吸引茶吧的“服務員”前來介紹,又招引了其他小朋友進店游戲;又如在“醫院”里,“小醫生”在用“聽診器”給“病人看病”,“病人”很多,醫生都忙不過來了,有的幼兒也想當“醫生”進去游戲,“醫生”卻以人太多為由,拒絕其他幼兒的加入,這時教師可以以醫院院長的身份介入,進行招聘,增設游戲角色,讓更多的幼兒能加入到游戲中來。
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沖突,游戲快要進行不下去時,教師則可扮演引導者、援助者的角色。幼兒為了爭搶游戲角色、爭奪玩具打起來了,有些幼兒專門干擾別人游戲,破壞別人的玩具,教師必須介入阻止并加以協調。又如兩名幼兒同時要玩同一游戲角色或玩具互不相讓,教師可以給予裁決等。
總之,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與幼兒進行互動時,要照顧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從而確定指導的方法及與他們進行互動的方式,成為他們的“玩伴”“支持者”“引導者”,幫助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在游戲中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給他們的想象提供一個自由的發揮、發展空間,讓所有的幼兒都能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在快樂的游戲中快樂地成長起來……
游戲最后的講評不僅是幼兒對這次游戲的總結,也是下一次游戲的延續。游戲講評的角度是需要多樣化的,應該視游戲的具體情況而定,有時可以是老師先預設的,有時又可以根據幼兒游戲中出現的問題來及時地捕捉點滴展開講評。在講評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提問的角度,討論的方式方法,還要隨時隨地了解幼兒的反應,及時地給予適當的回應,以此來達到有效的互動,讓幼兒在分享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東西,這樣他們就能更加快樂的接受這些有價值的東西。
如:一次游戲講評時,娃娃家的孩子們提到了在游戲開始時大家總是去爭搶游戲角色,以及游戲結束時來不及整理歸放游戲物品的問題。問題一旦被提出,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于是,大家進行了熱烈地討論,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可以用石頭剪子布的方法,誰贏了誰當“頭兒”,還可以互相謙讓,或者用輪流制的方法輪班等等,在討論改進方法時:有的說,不要買太多的東西回來;有的說,東西多了先去還掉一點;還有的說,結束時大家先分工再一起整理,如果手忙腳亂就更混亂了——討論之后孩子們確實收獲了很多,也非常開心。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討論中,逐步發展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又如:一次游戲時,銀行職員在游戲講評時,反映很多人不停地取錢,最后錢都不夠了,于是請所有幼兒一起進行討論,幼兒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最后想到用存折的辦法,存折上有錢才可以取錢,那么怎樣才能使存折上有錢呢?最后大家決定勞動一天就可以有100元工資,就可以打在存折上了,這樣就不會發生隨便去銀行取錢用了。在得到最后結果時大家都非常開心,這比我們老師硬性規定更加有趣,同時也樹立了孩子們的規則意識!
游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它不僅能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發展,而且幼兒在游戲中相互交往讓他們逐漸懂得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學會站在他人立場上看自己,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逐漸學會服從同伴之間關系的準則,克服自我為中心,做一個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該在游戲中和幼兒一起面對問題、不斷反思教育行為,在理論與行為之間,架構橋梁,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