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農
好節目與群眾意識
☉張作農

近日,某單位組織了一次文藝表演。演出當天只是一個普通日子,并非任何節慶日,但是,該次演出無論是節目的編排設計、舞臺的燈光音響效果,還是演員陣容、服飾道具的水準都是前所未有的,演出大獲成功,觀眾的掌聲、歡呼聲響徹演出現場。
事后,筆者了解到該次演出的背景為:上級機關決定近期將要組織一次大型文藝匯演活動,其表演的節目將從各下屬單位選取。為了使上級機關選中本單位編排的節目,贏得出彩的機會,各單位主要領導都非常重視,紛紛選派精兵強將,安排專門時間,進行節目的編排、導演與演練,精心制作道具,還想方設法從地方文藝團體請來行家進行現場指導。每個節目都是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如此這般,節目的質量當然就不同凡響。
部隊官兵喜歡高質量的好節目,不少單位也有能力編排并表演高質量的好節目。遺憾的是,在一些單位,官兵們平時卻難以欣賞到來自本單位高質量的原創文藝節目。個別領導干部雖然經常高喊“群眾利益無小事”,但在其內心群眾意識卻比較淡漠,對待群眾遠不如像對待上級領導那般用心:群眾的愿望與要求,他們可以放緩處理、簡單應付;上級領導的指示和要求,則是高度重視、堅決執行。
行動勝過語言。基層官兵能否經常看到由本單位表演的精彩文藝節目這類“小事”,完全可以成為檢驗領導干部“群眾意識”的試金石。即使沒有上級領導的具體部署與剛性要求,也能夠積極為群眾著想,不辭辛苦,主動滿足所屬官兵的文化需求,這樣的領導干部必定會贏得群眾的擁護與支持,而擁有群眾擁護與支持的部隊,必定能夠上下同心。在戰場上,這樣的部隊才能夠克敵制勝。
【作者系61716部隊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