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雞”
———土家族的紅娘

“踢雞”盛行于土家族年輕姑娘們中間,每到農閑和農歷正月,到處可見。土家族山寨踢的雞有兩種:一是草雞,將干苞谷殼撕成1厘米寬的細條后,從蒂處往兩邊分成相等數,再用手揉搓幾下而成;二是雞毛雞,即從外地傳入的雞毛毽。土家族少年兒童中間盛行的是就地取材,制作簡便的草雞。踢雞的基本動作有:磕、勾、拐、盤四種。“磕”,用膝蓋將雞彈起;“勾”,用腳尖勾踢;“拐”,用腳外側反踢;“盤”,用腳兩側交換向內踢。踢雞的花樣繁多,為旋轉踢、腳尖和膝蓋交替踢、雞穿圓環(即從兩手圍成的圓圈中穿過)、繞背踢(用腳底向上踢繞頭前下落),此外還有遠吊、近吊、高吊等,還可用頭、肩、背、胸、腹代替腳接雞的。
到了每年的農歷正月,土家族村寨的青年男女就圍在一起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踢雞”也就成了土家族人談情說愛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