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今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界……”日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胡德才教授為監利縣新溝鎮荊河詩社成員講述“文學經典的魅力”。這場豐盛的精神大餐,是該校和新溝鎮黨委共建的“荊河百姓大講堂”掛牌成立后的首場講座。
新溝鎮是湖北省委宣傳部、省委講師團確定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同一天,該校原黨委書記徐敦楷教授赴新溝,為鎮黨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作了題為《傳承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的專題報告。法學院陳柏峰教授也在這天為向陽社區的居民開展《憲法與公民生活》普法講座。從2012年9月起,該校通過示范點建設,將文化知識送到農民身邊,也讓師生接受到群眾教育、實踐教育,成為不少師生黨員開展“兩學一做”的生動載體。
多學科學者聯合服務基層百姓
時間追溯到2012年9月。湖北省委宣傳部和省委講師團決定在全省開展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建設,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理論宣傳、研究、實踐。示范點建設每兩年為一輪,要求把示范點建設成理論熱點宣傳點、社情民意觀測點、專家學者實踐點、為人民群眾服務點、基層文化建設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首批建設的15個示范點之一。從一開始,該校圍繞示范點“選精兵、走新路”,充分發揮“經、法、管”學科優勢,組建跨學科團隊,盡可能為當地提供更廣泛服務。
校黨委宣傳部部長殷修林介紹,學校“舉全校之力”開展示范點建設,由科研部牽頭,黨委宣傳部參與,公共管理學院徐雙敏教授、工商管理學院張開華教授、法學院吳京輝副教授、財稅學院金榮學教授組成專家組。2015年,法學院陳柏峰教授也主動要求加入。專家組由徐雙敏任組長,負責協調和組織各項活動。
2013年3月12日,該校在監利縣荒湖農場的“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正式掛牌。校長楊燦明教授、副校長姚莉教授一行10余人參加掛牌儀式。楊燦明說,高校有服務社會的功能,有職責和使命為基層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反過來,示范點的建設也為高校理論工作者深入實際、了解社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機會。
學校用實際行動支持示范點的建設。科研部每年為示范點建設設立專項建設經費。只要示范點有重大活動,校領導都會到示范點現場指導。2016年,校黨委副書記王文貴就去了新溝鎮兩次。
多方面力量滿足地方不同需求
示范點建設之初,專家組就確定了“組合力,干實事”的原則,按照省委講師團提出的“五點合一”要求,整合全校各個部門、各個學院的力量,為示范點建設出實力、干實事。
理論熱點宣傳是示范點建設的首要任務。4年來,專家組在示范點開展了16場專題講座。講座的內容既有按照講師團要求、對黨的大政方針進行宣講的“規定動作”,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宣講,也有結合示范點實際,應示范點要求的“自選動作”,如“新農合在全國的實施及走向”、“現階段惠農政策解讀”、“買賣合同的法律風險及防范”、“創新管理與企業成長”等。除了示范點專家組成員,學校其他專家學者也傾情授課、不計報酬。
進行社情民意調查、觀測也是示范點建設的重要任務。4年來,該校到示范點參加民情調研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總計有67人次。他們在專家組成員的帶領下,深入到田間地頭、機關、社區、車間等進行實地調查,總計調研農戶2000多家、發放調查問卷3100多份。駐村調研的時間短的一兩天,長的將近一個月。專家們調研的課題,全部是與示范點相關領導充分溝通,了解示范點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各位專家再根據學術專長“認領”的。這樣的調研受到高度贊賞,當地稱之為“訂單調研”。專家組4年內一共提交了15份調研報告,2015年,陳柏峰教授和張開華教授分別主持完成的調研報告獲評示范點優秀調研報告。
基層文化建設也是示范點的建設內容。4年來,專家組主動組織學校大學生藝術團為新溝鎮的干部群眾送來文藝演出,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與社區居民開展文藝交流活動,參加當地重大主題演出活動等,受到干部群眾稱贊。
示范點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給當地考生提供高考招生咨詢,組織專家在“憲法日”開展法律咨詢等,專家們還經常為農戶提供民事法律問題咨詢。
2014年6月,徐雙敏、張開華和金榮學在走訪農戶調研時,得知一名高考考生成績優秀但家庭經濟困難。三位專家當場資助了3000元現金,指導她填報高考志愿,鼓勵她一定要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
多角度接收地氣收獲鮮活成果
示范點建設為直接參與活動的師生搭建了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平臺,讓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師生有了“接地氣”的機會,也出產了不少帶著“泥土”與“露水”的成果。
參與調研的學生看到了書本之外的真實農村。徐雙敏的研究生張翀2016年暑假兩次前往新溝鎮調研基層精準扶貧政策。雖然之前看了很多有關扶貧工作的論文和書籍,但是直接走入貧困戶調研的所見所聞才真正讓他印象深刻。文瀾學院經管1301班的孫敬文,大二暑假就隨著徐雙敏教授到示范點參加調研。10天左右的時間,分發調查問卷、深入訪談農戶,讓來自山東的孫敬文了解到了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中國農村”。學生調研的收獲都非常大,因為要至少一周待在農村,首先鍛煉的是生活能力,然后就是學術意識和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有為人處事的歷練。
有著豐富調研經驗的陳柏峰說:“學生不進入真實的農村,就不知道書上寫的觀點到底是什么意思,學術思維就不會鮮活。”基于充分的調研歷練,他的研究生劉磊,獨立在《政治學研究》發表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文藝下鄉小分隊的同學們看到新溝鎮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幸福感很強,非常感慨:“沒想到小鎮上竟然有這樣一個既能演奏、又能演唱的京劇社團,叔叔阿姨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帶隊的劉詩卉老師因為指導文藝下鄉活動,被團省委評為“2016年湖北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工作者”,她得知后第一時間發短信感謝徐雙敏教授和示范點給她提供這樣的機會。
秉承著為示范點、為學校、為學生“做點實事”的理念,徐雙敏和專家組成員從2013年堅守到現在。從一開始主要是完成“規定動作”,到為工商管理學院與福娃集團簽署教學實習基地協議、學校與新溝共建“荊河百姓大講堂”牽線搭橋……示范點建設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校內參與到示范點建設的部門和專家也越來越廣泛。
雖然沒有較多的關注,也和學校的各種績效評價體系都關系不大,但徐雙敏和專家組全力奉獻的示范點建設工作年年都受到省委講師團的表彰肯定。更讓他們感動的是:2016年底,示范點建設期滿,但是新溝鎮黨委“不舍得他們離開”,直接向講師團領導要求“繼續建設示范點”——這種發自內心的挽留,比任何表彰更讓專家們堅定堅守學者初心的信念。